12月4日上午,中國科學院更新官網「院領導集體」(下圖)顯示:侯建國已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這表明,侯建國已接替白春禮,出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他也成為了第一位由中科院(含旗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完成本碩博培養的院長。這是繼11月25日晚中科院官網一則新聞披露了侯建國作為「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身份之後,中國科學院官網首次披露侯建國已出任院長。維持幾十年來科學院院長、書記一肩挑的傳統。
12月4日,科學院人事局轉發通知,顯示國務院已下發文件[國人字[2020]312號,任命侯建國為新一任院長。
官方履歷顯示,侯建國1959年10月生於福建省。博士,物理化學家和納米材料專家,研究領域包括納米材料與結構、單分子物理與化學、掃描隧道顯微學。
資料圖
侯建國曾在福建省福清縣輕工機械廠工作,1978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晶體專業學習,大學畢業後留校,先後拿下碩士、博士學位,1989年在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1年,侯建國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後在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擔任高級訪問學者,1995年回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2000年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2003年11月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4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5年,侯建國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為正局級,200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升副部長級。2015年,他調任科技部副部長,2016年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2017年任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黨組書記、副局長,2018年3月任中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並明確為正部長級。
侯建國是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十九屆中央委員。
他曾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何梁何利獎、陳嘉庚化學獎、中國分析測試協會CAIA獎特等獎、海外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等多個重要科技獎項。
科學家侯建國的學術專長
候建國院士主要從事納米材料與結構、單分子物理與化學、掃描隧道顯微學研究,在納米結構和單分子高分辨表徵與控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根據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官網披露資料,侯建國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對非晶半導體/金屬膜中的晶化進行了分形研究。對各種條件下分形晶化的機制進行了系統的實驗及計算機模擬研究,在大量實驗觀察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分形晶化自組織生長模型,這些工作是該領域早期重要研究工作之一,為理解複雜的分形晶化現象作出了重要貢獻,獲得中國科學院1997年自然科學一等獎。
2、發展了一種實驗與理論相結合確定固體表面分子吸附取向的方法。他與合作者通過高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圖像及其譜學方法並結合理論模擬,確定了C60單分子在Si表面的吸附取向。該項工作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雜誌《物理學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雜誌上。美國物理學會在其物理新聞圖片網上發布了題為「Buckyball Orientation」(足球烯分子取向)的新聞介紹這項研究成果,並被科技部評為1999年中國十大基礎研究進展新聞。
3、分子內部結構的直接觀測:首次獲得具有化學鍵分辨的單分子圖象,並發現二維單分子陣列的新的取向疇結構。他與合作者利用分子自組裝技術,有效隔絕了襯底與C60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國際上首次獲得具有化學鍵解析度的C60單分子掃描隧道顯微鏡圖象。該工作發表在英國《自然》(Nature)雜誌上,被《自然》雜誌審稿人評價為「構思巧妙,實驗嚴謹的研究工作」,並被兩院院士評為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4、通過單分子選鍵化學實現單分子自旋態的控制。他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探針對PcCu進行「分子手術」,呈現出近藤(Kondo)效應。該工作發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上,在這一工作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對單個分子的原位選鍵化學操縱實現了對分子電子態和自旋態的調控,對於單分子操縱和分子尺度上量子態調控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項研究成果還被兩院院士評為2005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對中科院有三點特別意義
侯建國,1978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782校友)。對於中國科學院,侯建國有著特別意義的一二三:
第一:侯建國是第一位中科院自辦大學的本科校友出任院長—— 1958年,中國科學院響應中央「向現代科學進軍」的號召,為國家培養尖端科技人才,創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62年後,首位中國科大本科畢業生執掌中科院(白春禮曾就讀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亦為科大校友)。
第二:侯建國是第二位中科院(含旗下培養單位)自己培養的土博士出任院長,他1989年獲中國科大博士學位。而白春禮則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與中科院化學所完成碩士、博士教育。
第三:侯建國是第三位福建籍中科院院長。此前的六位中科院院長為郭沫若(四川樂山人)、方毅(福建廈門人)、盧嘉錫(生於福建廈門,原籍臺灣省臺南市、祖籍福建永定)、周光召(湖南長沙人)、路甬祥(浙江寧波人)、白春禮(遼寧岫巖人)。
侯建國是第四位擁有博士學位的中科院院長(不含名譽博士):此前盧嘉錫(倫敦大學學院博士)、路甬祥(德國亞琛大學工程博士)和白春禮(中科院博士)等三位也獲得了博士學位。
侯建國是第五位在中國大學獲得學士的院長。此前的盧嘉錫、周光召、路甬祥、白春禮本科分別畢業於廈大、清華、浙大與北大。
以上攝影照片來自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網站
侯建國簡歷
侯建國,男,漢族,1959年10月生於福建省。博士,物理化學家和納米材料專家,研究領域包括納米材料與結構、單分子物理與化學、掃描隧道顯微學。
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200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副部長級),2015年任科學技術部副部長、黨組成員,2016年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2017年任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黨組書記、副局長,2018年任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正部長級)。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何梁何利獎、陳嘉庚化學獎、中國分析測試協會CAIA獎特等獎、海外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等多個重要科技獎項。
前兩位福建籍院長
方毅是中科院第二任院長,任期為1979年7月至1981年5月,盧嘉錫是中科院第三任院長,任期為1981年5月至1987年1月。
方毅
方毅(1916—1997)福建省廈門市人。193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曾任廈門、漳州共青團支部書記、區委書記,共青團廈門中心區委書記、市委宣傳部部長、市委書記。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進行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武裝遊擊戰爭,為發展革命力量,堅持南方遊擊戰爭,做出了突出貢獻。1934年底,在上海被捕。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8月經中共中央營救出獄,奉命赴湖北工作,先後擔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民運部長,鄂東特委書記。
1939年2月,任鄂豫皖區黨委委員。同年4月,任中共蘇皖省委委員。5月,任津浦路東臨時前敵委員會書記。7月,任新四軍五支隊政治部主任。
1940年3月後,歷任皖東津浦路東省委書記,津浦路東聯防辦事處副主任、主任,淮南蘇皖邊區黨委委員,淮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主任。
1945年10月後,歷任蘇皖邊區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委員,華東財政經濟辦事處副主任,山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解放戰爭時期,主要負責華東地區財政經濟工作,在後勤人力、財力、物資供應上,做了大量組織領導工作。
1949年8月至1952年2月,歷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委常委、省委第二副書記。
1952年3月,先後擔任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副書記、書記,兼任市財政經濟工作委員會書記、市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主管全市的財政經濟和綜合計劃等工作。
1953年9月,任中央財政部副部長。
1954年8月,應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的邀請,受黨中央派遣到越南幫助工作,1956年任中國駐越南經濟代表處代表。
1961年,任國務院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兼對外經濟聯絡總局局長、黨組書記。
1964年至1976年,先後擔任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對外經濟聯絡部部長、黨組書記。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和殘酷迫害。粉碎「四人幫」後。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長、黨組書記,國家科委主任、黨組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1988年4月被選為全國政協七屆委員會副主席。
是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97年10月17日在北京逝世。
盧嘉錫
1915年10月26日生於福建省廈門市,原籍臺灣臺南,祖籍福建省永定縣。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4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
1939年在英國倫敦大學獲博士學位,同年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和工作。
1944年在馬裡蘭州研究室參加美國國防研究工作時,曾獲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頒發的成就獎。
1945年回國後歷任廈門大學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副教務長,研究部副部長、部長,校長助理、副校長等職。
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現稱院士)。
1960年擔任福州大學副校長和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所長,併兼省科委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福建分院副院長。
1973年,盧嘉錫在國際上最早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網兜模型,之後又提出過渡金屬原子簇化合物「自兜」合成中的「元件組裝」設想等問題,為我國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等研究躋身世界前列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先後在國內外發表多篇重要論文,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科技人才。
1978年,他以臺灣省代表團團長的身份參加了全國科學大會。
1979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他曾任中國化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協副主席。
1987年獲倫敦城市大學名譽科學博士學位,同年獲比利時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稱號。
由於在結構化學研究中的傑出成就,1999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1981年,盧嘉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長,領導中國科學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1987年從院長崗位上退下後,任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主席團名譽主席。
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並曾任第三世界科學院理事會理事、副院長等職。他還先後擔任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協第七、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主席、名譽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歐美同學會會長等職。
2001年6月4日,盧嘉錫在福州病世,終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