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新院長低調上任!本碩博全由中科大培養,史上首位

2020-12-04 量子位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中科院的新院長,「悄然」上任。

今天早上,外界發現中科院官方網站上更新了領導班子介紹。

其中,院長一職變更為侯建國院士。

這是中科院官方第一次披露侯建國上任院長的消息。

為什麼說是「悄然」呢?

沒有正式新聞稿、也沒通過其他渠道放出消息。

就在截稿前的幾分鐘,網絡搜索侯建國,職位還是中科院副院長。

隨後,有關信息迅速更新。

這一人事變動,確實挺突然,但也不是沒有前兆。

保持傳統「一肩挑」

說侯建國院士履新中科院院長有「前兆」,是因為就在不久前,11月25日,中科院官網通過一則新聞,第一次公開侯建國任中科院黨組書記的消息。

此前,侯建國的職位是中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

而中科院幾十年來,一直有「院長、書記」一肩挑的傳統。

這次侯建國接棒院長職位,依然延續了這個傳統。

第一位中科院系統「本土」院長

從侯建國院士的履歷來看,最明顯特徵就是:

本科、碩士、博士,都在中科院系統培養。

侯建國1959年出生在福建清潭。1978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晶體專業學習,四年後取得學士學位。

隨後,他繼續在中科大深造。

從1982年開始,其後7年時間,侯建國先後攻讀固體物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基礎物理中心固體物理專業博士研究生。

其實此前,也有不少中科院系統自己培養的院長,比如前任院長白春禮,分別在中科大和中科院化學所取得碩士、博士學位。

而像侯建國這樣,所有高等教育階段都在中科院系統完成的院長,歷史上是首位。

深耕固體物理研究

候建國院士主要從事納米材料與結構、單分子物理與化學、掃描隧道顯微學研究,在納米結構和單分子高分辨表徵與控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根據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官網披露資料,侯建國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對非晶半導體/金屬膜中的晶化進行了分形研究。對各種條件下分形晶化的機制進行了系統的實驗及計算機模擬研究,在大量實驗觀察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分形晶化自組織生長模型,這些工作是該領域早期重要研究工作之一,為理解複雜的分形晶化現象作出了重要貢獻,獲得中國科學院1997年自然科學一等獎。

2、發展了一種實驗與理論相結合確定固體表面分子吸附取向的方法。他與合作者通過高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圖像及其譜學方法並結合理論模擬,確定了C60單分子在Si表面的吸附取向。該項工作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雜誌《物理學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雜誌上。美國物理學會在其物理新聞圖片網上發布了題為「Buckyball Orientation」(足球烯分子取向)的新聞介紹這項研究成果,並被科技部評為1999年中國十大基礎研究進展新聞。

3、分子內部結構的直接觀測:首次獲得具有化學鍵分辨的單分子圖象,並發現二維單分子陣列的新的取向疇結構。他與合作者利用分子自組裝技術,有效隔絕了襯底與C60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國際上首次獲得具有化學鍵解析度的C60單分子掃描隧道顯微鏡圖象。該工作發表在英國《自然》(Nature)雜誌上,被《自然》雜誌審稿人評價為「構思巧妙,實驗嚴謹的研究工作」,並被兩院院士評為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4、通過單分子選鍵化學實現單分子自旋態的控制。他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探針對PcCu進行「分子手術」,呈現出近藤(Kondo)效應。該工作發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上,在這一工作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對單個分子的原位選鍵化學操縱實現了對分子電子態和自旋態的調控,對於單分子操縱和分子尺度上量子態調控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項研究成果還被兩院院士評為2005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從中科院到中科院

從侯建國院士的履歷上看,他長期在中科院系統工作。

1988年至1995年,先後在前蘇聯科學院結晶學研究所電鏡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1995年開始,侯建國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先後任中國科學院結構分析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化科學中心主任。

2000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8年9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2015年開始,侯建國的工作開始轉向部委和地方,先後任任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廣西壯族自治區副書記、質檢總局書記。

直到2018年3月,他重回中科院,擔任副書記、副院長。

參考連結
http://www.cas.cn/yw/202011/t20201125_4768326.shtml

http://www.cas.cn/zz/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E%AF%E5%BB%BA%E5%9B%BD/10018?fr=aladdin

http://www.hfnl.ustc.edu.cn/detail?id=9094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籤約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態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新院長低調上任!本碩博均學成於中科大,史上首位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中科院的新院長,「悄然」上任。 這是中科院官方第一次披露侯建國上任院長的消息。 為什麼說是「悄然」呢? 這次侯建國接棒院長職位,依然延續了這個傳統。 第一位中科院系統「本土」院長 從侯建國院士的履歷來看,最明顯特徵就是: 本科、碩士、博士,都在中科院系統培養。 侯建國1959年出生在福建平潭。1978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晶體專業學習,四年後取得學士學位。
  • 中科院換帥!第三位福建籍院長上任
    他也成為了第一位由中科院(含旗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完成本碩博培養的院長。這是繼11月25日晚中科院官網一則新聞披露了侯建國作為「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身份之後,中國科學院官網首次披露侯建國已出任院長。維持幾十年來科學院院長、書記一肩挑的傳統。
  • 中科院換帥!第三位福建籍院長上任!
    他也成為了第一位由中科院(含旗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完成本碩博培養的院長。這是繼11月25日晚中科院官網一則新聞披露了侯建國作為「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身份之後,中國科學院官網首次披露侯建國已出任院長。維持幾十年來科學院院長、書記一肩挑的傳統。12月4日,科學院人事局轉發通知,顯示國務院已下發文件[國人字[2020]312號,任命侯建國為新一任院長。
  • 侯建國接任中科院院長
    這表明,侯建國已接替白春禮,出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他也成為了第一位由中科院(含旗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完成本碩博培養的院長。這是繼11月25日晚之後,中科院官網一則新聞披露了侯建國作為「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身份之後。中國科學院官網首次披露侯建國已出任院長。維持幾十年來科學院院長、書記一肩挑的傳統。
  • 中科院宣布國科大新一屆領導班子
    4月14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在玉泉路校區召開新一屆行政領導班子任命宣布大會。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詹文龍代表中科院黨組宣讀任免決定並講話,中科院副院長、教育委員會主任丁仲禮在接受兼任國科大校長的任命後講話,並宣布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任國科大名譽校長。中科院副秘書長兼國科大黨委書記鄧勇參加會議。
  • 中科院為何要集全院之力打造國科大,只因中科大在安徽不在北京?
    1958年9月,依託中國科學院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由時任中科院院長郭沫若兼任校長。中科院採取「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等頂尖科學家都在中科大任教,師資盛況堪比今日的中國科學院大學。
  • 科學時報:本碩博連讀也是一種考驗
    ●由於高校擴招與知識爆炸,生源檔次拉大,在總學時數量有限的情況下,整齊劃一的培養模式已不適應人才多樣化的需求。 目前,2009年全國高考錄取工作正在緊張地進行中。今年有更多「985工程」院校及「211工程」院校推出了「本碩博連讀」計劃招生,據某高校招生辦負責人介紹,被錄取為「本碩博連讀」的考生,其平均分數大概要高出該校在當地的錄取線50分。
  • 「中科院固體物理所-中科大材料系」所繫結合學術研討會在我校召開
    為進一步落實中科院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合肥物質科學技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打造「科教結合、協同創新」平臺的要求,切實加強中科院在合肥地區材料科學領域的學術交流,10月26日,在中心的推動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在中國科大東區共同舉辦了「中科院固體物理所-中科大材料系」所繫結合學術研討會
  • 強基計劃解讀:中科大數學科學學院,培養世界級數學精英人才!
    本學科自創辦時起就一直是新中國數學基礎學科的一支重要力量。作為中國科大重要創始學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牢記科大「勇於創新、敢於超越、力爭一流」的目標,潛心立德樹人、執著攻關創新,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致力打造國際一流的數學科研平臺,以一流的科學研究帶動一流創新人才的培養,全面實施數學基礎學科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一流的師資力量。
  • 國科大校長特別顧問施春風教授榮獲中科院2018年度國際科技合作獎
    由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推薦的外籍專家施春風(Shih Choon Fong)教授獲此殊榮。國科大作為推薦單位受到表彰。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為施春風教授頒發證書和獎牌  施春風教授是國際著名學者、教育家與斷裂力學家,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創校校長,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資深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海外榮譽院士
  • 中科院金屬所研究生培養紀實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生培養工作成績的取得,是由於多年來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堅持「質量第一」的工作原則,以「博士生為主,培養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一流人才,培養質量位居同學科前列,部分方向達到發達國家先進水平」為目標,堅持以科研為背景,學科建設和研究所發展布局有機結合,將博士生放在學科前沿的專業領域,依靠金屬所在本學科的前列地位和一流的導師力量,追求首創和求實的科研本色,並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
  • 深圳技術大學成立聚龍學院 學校首位全職院士擔任院長
    培育創新應用型人才,是深圳技術大學的初心與使命,作為該校的創新創業學院,聚龍學院的成立,是推進學校一流應用型技術大學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未來,這裡將成為深圳乃至全國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培育基地。由學校首位全職院士擔綱掌門聚龍山下,坪山河畔,深圳技術大學邁出了新一年的新步伐。
  • 中科大,又布局兩個研究院,和國科大差距仍然很大
    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前身是中國科技大學北京研究生院,可以說中國科學院大學應該算中科大的兒子才對。以前中國科技大學是中科院唯一的直屬高校,可是說非常牛,不過中國科學院大學成立後,中科大繼承的家產頓時少了一大半。這對中科大來說是一個很傷悲的事情。
  • 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包信和任中科大校長(圖)
    中科院與安徽省負責人出席大會。此前,5月31日,中國僑聯召開幹部會議,宣布中共中央關於中國僑聯主要負責同志職務調整的決定。中央決定:萬立駿任中國僑聯黨組書記。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整理了包信和與中國科大的聯繫,應當說:就任校長之前,包信和與科大的聯繫相當緊密。早在2004年,包信和研究員即受聘為中國科大化學物理系主任,委任通知於2003年底下達。
  • 放棄事業編制、福利分房,中科院30多歲的科研人員為何敢集體辭職
    目前,不但中科院已經派出了調查組,連國務院也已進駐調查,可見事情一定不是之前說的「換保安」引發的安全問題那麼簡單。員工出走的代價並不低核能所此番出走的員工多為博士學歷,上學時好多都是中科大的本碩博,按理說應該對中科院感情頗深才對。
  • 剛剛,他任中科院院長,曾任中科大校長!
    中國科學院官網最新信息顯示,物理化學家和納米材料專家侯建國院士已就任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成為繼郭沫若、方毅、盧嘉錫、周光召、路甬祥、白春禮之後中科院第七任院長。中科院官網截圖據中科院官網介紹,侯建國,男,漢族,1959
  • 中科大2020年錄取碩博研究生超過8800人:說好的小而精呢
    其實中科大規模並不小,從前的中科大只是單純的一所理工科高校,但是近年來中科大相繼布局了文科、醫科等,正朝著綜合性高校方向推進,以加強高校在全球的競爭力。而且新文科建設之路已經持續了數年,但是由於起步較晚,目前還並不突出。而早在2017年,安徽省立醫院就已成為中科大直屬附屬第一醫院,由中科院、國家衛健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因此中科大已不再是學科單一的理工科高校。而且招生規模也沒你想像中那麼小。
  • 中科大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成立於1996年7月,首任院長為中科院院士朱清時教授,第二任院長為俞書勤教授,現任院長為中科院院士錢逸泰教授,副院長為郭慶祥、何天敬、陳初升教授。現任黨委書記為俞壽明同志、副書記張明傑同志。
  • 莊小威或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 曾師從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
    今年43歲的中國科大1987級少年班校友莊小威博士當選外籍院士。記者採訪獲悉,中國科大新創基金會是為中國科大發展服務的教育類非政府組織(NGO)。作為中國科大的校友基金之一,它是中國內地第一個由校友自發籌建同時在運作上又獨立於校方的高校校友基金。據中國科大官網的消息稱,莊小威博士曾經師從朱棣文教授。朱棣文是繼楊振寧、李政道等之後的第5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籍華裔科學家,也是首位掌管美國能源部的華裔。界面新聞了解到,莊小威出生於江蘇省如皋市,15歲時從蘇州中學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 中科院打造最強高校陣容,實力或超清華北大
    至此,中科院已在合肥、北京、上海和深圳四地建設大學,加上中科大在蘇州建設新校區,以及在廣州、杭州、南京等城市的科研和園區,中科院系統的高校實力大增,將有趕超「清華+北大」的趨勢。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蓋本、碩、博三個層次的高等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