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友「Jarvia」在她的個人微信上曬出了一組照片。照片中是一隻惟妙惟肖的手工制小鳥,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製作這隻小鳥的原材料竟然是經常被我們當作生活垃圾丟棄的魚骨。
這組照片在朋友圈裡也引起了熱議。有些人直呼「不可思議、難以置信」,不少人則表達了想要學習「魚骨鳥」的製作方法。
製作者是80後女孩
如此精緻的「魚骨鳥」出自誰之手?學習製作難不難?帶著種種疑問,記者聯繫到了「Jarvia」。1989年出生的「Jarvia」姓羅,家住路橋,是一位心靈手巧的80後女孩。小羅說,照片上的「魚骨鳥」正是出於自己之手。
小羅說,製作「魚骨鳥」她小時候就會了,方法是她姑姑教的。「其實我並不喜歡吃魚,特別是魚頭,但『魚骨鳥』正是要用魚頭部的骨頭來製作,所以飯後製作『魚骨鳥』也是那時家人哄我多吃魚的方法,這招屢試不爽。」小羅笑道。
製作方法很簡單
在小羅的家中,她親自為記者演示了一遍「魚骨鳥」的製作流程。
只見桌上的盤中放著一個剛煮好的鰳魚頭,在剔除魚肉後,小羅挑出了包括魚唇、魚眼附近的幾塊骨頭進行拼湊,不到兩分鐘的時間,一隻栩栩如生的小鳥就製作完成了。
小羅介紹,製作「魚骨鳥」的材料只需要一個鰳魚頭,方法雖然很簡單,但知道的人不多。「像我爺爺奶奶、姑姑、爸爸他們都會做,可與我從小玩到大的朋友還有附近的鄰居就沒聽過這個,更不會做。」小羅說,據她所知,現在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幾乎都不知道鰳魚的骨頭還可以做成鳥。她感慨道,如今的生活節奏很快,即使會做「魚骨鳥」的人也不會有此閒情逸緻,心口相傳的「魚骨鳥」製作方法以後恐怕會絕跡。
兩代人的童年記憶
在採訪的過程中,記者得知小羅原來是一個「海歸」,前不久剛從法國留學回來,她目前還在家休息調整。
小羅說,雖然她不是很喜歡吃魚,但在外面久了,仍然會思鄉,留戀家中飯菜的味道。據小羅回憶,小時候,一日三餐都是在爺爺奶奶家吃的,吃飯的人也很多,一家人熱熱鬧鬧的,飯後大人們還會教她製作「魚骨鳥」,這種溫馨的場面至今讓小羅難忘。後來,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小羅的爸爸和姑姑等人就獨立成家,搬出去住,原來的老家也就沒以前那麼熱鬧了。「我這次製作『魚骨鳥』更多的是為了找尋童年的回憶。」小羅略有所思地說道。
談起「魚骨鳥」,羅爸爸也是感慨頗多。「我女兒小時候製作這個也就是哄她開心,我年小那會兒,真的是迫於無奈。」羅爸爸解釋,在他年幼的時候,家裡條件不好,更別提能買到玩具。所以他就跟著長輩們學做這個,「魚骨鳥」也成了兒時最珍貴的玩具。「那時,我會把做好的『魚骨鳥』掛起來,當然床頭是必掛的。如今回想這事已過去四五十年光景,歲月催人老啊!」羅爸爸說,現在的家長可以嘗試著和孩子一起製作下「魚骨鳥」,但在吃鰳魚的時候千萬要注意,因為這種魚的魚刺多而細,很容易卡到喉嚨。
關於「魚骨鳥」,與其相關的還有一個口口相傳的謎語——此物真呀真稀奇,高山樹木不肯停。五湖四海都遊過,誰能猜到誰能嘗。「我們那會兒製作『魚骨鳥』,還要邊做邊念這段話的。」羅爸爸溫情提示,謎底很簡單,都已經告訴大家了。記者也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一定都能夠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