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人員是社會中的特殊群體:
從法律角度看他們是違法者;
從醫學角度看他們既是一種反覆發作的腦疾病病人,
又是毒品的受害者。
禁毒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國家鼓勵公民、組織開展公益性的禁毒宣傳活動。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和公民,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履行禁毒職責或者義務。國家採取各種形式開展全民禁毒宣傳教育,普及毒品預防知識,增強公民的禁毒意識,提高公民自覺抵製毒品的能力。
靠毅力能不能戒毒?
吸了好幾年的毒品,一直戒不掉,是因為缺乏毅力嗎?
關於戒毒和毅力兩者的關係,至今仍在不斷的爭論。筆者認為,僅靠毅力來戒毒是不科學的,因為吸毒成癮是一種大腦疾病。但是,如果戒毒人員缺乏毅力,沒有堅持戒毒的意願,只會為戒毒增加難度。
有成癮研究者認為,毒癮患者的毅力來源應是一種精神信仰,比如對家庭的責任,對未來的目標,宗教等。
說簡單點,就是會讓毒癮患者獲得有意義,這在戒毒康復中能起到重要作用。
信仰和毒癮康復有什麼聯繫呢?
我們舉個例子。在西方有著約百年歷史的匿名戒毒會就是一種信仰康復運動成功的典型,也有匿名戒酒會。
也曾因西方有一段時間吸食毒品古柯鹼的人數劇增,出現了古柯鹼匿名戒毒會,單獨幫助古柯鹼成癮患者康復。
這類互助會有3個特點:
1、宗旨是緩解疾病;
2、排除戒毒醫學外的形式運作;
3、把戒癮效果歸因於神秘的力量。
這可能是因為西方戒毒醫生們不太注重患者內心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問題。
比如匿名毒品成癮者互助會,這是一種免費的戒毒方式,有人說這是一種宗教活動行為。
我們解釋可以把裡面提及的強大的力量當做我們的老天爺、土地爺就能理解了,不就可以了嗎?難道不是嗎?
並且互助會與狂熱的宗教相比,所提倡的行為和態度是與主流文化的價值觀更為一致,其所規定的避免吸毒就是一種文化理念。
那些飽受毒品危害的毒癮患者稱為強烈認同匿名戒毒會有關康復的精神信仰的最佳對象,並通過參加小組活動,使其毒癮得到減輕,並保持與這些精神信仰相關的戒斷狀態與生活方式。
互助會在迫使成員放棄吸毒行為時會帶來痛苦,但參加小組會卻能幫助他們預防復吸。
匿名戒毒互助會英文簡稱NA,每年都會在世界各地開辦一次全球性會議,其成員慕名而去。
上圖是去年在尼泊爾的開設的世界性大會。據筆者所知,也有國內的人過去。
其實,在戒毒過程中,精神信仰就是一種戒毒人員的心理建構。在戒毒醫學中的行為心理學來看,研究者或醫生在各種獨立現象中均可觀察到。
如美國心理學之父提出根據主觀感受的神秘或者精神體驗討論了精神現象。從這方面來說,康復可看做成癮者從戒毒的開始走向積極適應的生活的過程。
據我們了解,在國內匿名戒酒互助會目前開展的很不錯,幫助了很多的酒精成癮患者。
據他們所說,在醫院治療酒精成癮,只是用藥,出院後復飲的概率相當的大,因為白酒隨處可以買到!
而國內的匿名戒毒互助會則是相反的,畢竟我們的國情不允許毒癮患者在某一場所聚集。
▲NA紀念牌給停止吸毒的患者,鼓勵保持下去
在西方,大多戒毒醫院因為經濟的原因,只能提供患者住院期間的治療,包括用藥、護理、簡單的心理輔導。
在患者出院時,醫生會介紹患者去參與當地的匿名戒毒互助會,以解決患者內心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問題。
畢竟如果給患者配備一位長期心理醫生作心理輔導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醫院難以承擔,患者因吸毒所致下的經濟困更難以承擔。
而在我國,鮮有出院後對患者的心理輔導,復吸率自然就高。
總之,精神關係到個人生活的意義已經得到了普遍的接受,這也是毒癮患者戒毒康復過程中的核心。
我們曾反覆的強調,毒癮是一種慢性大腦疾病,大腦即內心,心病還需心藥醫。
藥物、護理的幹預固然重要,但缺乏了心藥,患者的復吸概率就增大。而患者戒毒的毅力則是心藥的一劑良方。
來源丨廣州白雲自願戒毒醫院
---- 版權歸廣州白雲自願戒毒醫院所有 轉載請註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