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迪勒拉山系縱貫南北美洲大陸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島,綿延約1.5萬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褶皺山系。構造複雜,由一系列褶皺斷層組成,屬中新生代褶皺帶,地殼活動至今仍在繼續。山脈一般為南北或西北—東南走向,由一系列平行山脈,山間高原、盆地組成。山系的北美洲部分稱為落基山脈,南美洲部分稱為安第斯山脈。
科迪勒拉山系的成因,主要是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一活動與大西洋的張開及南部岡瓦納大陸的分離,特別是南美與非洲的分開,都有著密切的關聯。
由於科迪勒拉山係為一年青褶皺帶,新生代以來構造活動十分強烈,它成為世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火山地震十分頻繁。
科迪勒拉山系不僅本身是美洲地貌結構的一個基本要素和特點,而且它對地理環境其他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也產生巨大效應。
科迪勒拉山成為了太平洋氣流向東進程的巨大屏障,太平洋沿岸一般降水為500毫米左右,北緯40°以北是多雨帶,最大可達2000毫米以上。但進入山間高原和盆地區後,因處於背風位置,且地形閉塞,年降水在500毫米以下,趨勢呈西向東不斷遞減。由此影響土壤和植被也由西向東演變。
北緯40°以北更為明顯,由西岸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針葉林,向東進入山間高原逐步更替為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和草原。山地本身,垂直分布甚為明顯。
科迪勒拉山系以東發育著源遠流長的世界著名大河,如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和南美的亞馬孫河,山地提供的水源補給,是形成這兩大水系的重要因素。
科迪勒拉山系主體山脈有安第斯山脈、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以及海岸山脈。科迪勒拉山系的礦產資源是十分豐富的。科迪勒拉山系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經過構造變動、斷裂、巖漿侵入、火山噴發及多次的侵蝕,致使巖層變質和古老巖層出露,從而形成了美洲的其他地區所缺乏的多種金屬礦和沉積礦。
其中銅、鉛、石油、磷酸鹽等的儲量或產量具有全洲或世界意義,為美洲大陸的開發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