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單獨開闢了一個【帶娃打卡】欄目。前幾年帶娃都不打卡,如今開始打卡的目的其實是想固定一批「套話」語料。
我給跳跳的輸入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弱點,就是我一直追求的是英語能覆蓋全場景全主題,所以我自雞英語也會儘量多挖掘新語料,學會了馬上跟孩子說。但是以我每天帶娃著一兩小時的量來說,相同內容復現率難以保證,復現的間隔也不確定,導致孩子理解不清,也記不住,難以輸出。不能應用的內容也很容易忘掉。我自己也會出現邊學邊忘的情況,不能及時給孩子和自己復盤,這可能是跳跳輸出較少的原因之一。
可能有一些喜歡英語,覺得自己英語水平還不錯的家長都會犯我類似的毛病,那就是由於思想上「只」認同天然母語環境的形式,從而會不自覺地還原自然英語環境的以下幾個特徵:
我剛開始學習親子英語的頭半年,我還會按照進度輸入我當天所準備的內容,但是問題是,孩子不會按照家長的安排來玩,超出準備範圍的英語我又hold不住,能隨機hold住任何場景的英語成了我當時的最大需求。
經過一年,無論隨機遇到什麼主題什麼場景,我都能隨機說幾句,隨即也懶得再去備課,每天都是看心情帶娃啟蒙。那麼問題來了,場景、主題、情節、語言各個維度全部隨機,雖然能見招拆招,避免了孩子不配合的問題,但是大大降低了復現率。
蓋兆權的《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中所說的教材的必要性可能就是如此吧。在二語路線中,比起豐富靈活的口語交流,優先需要的是能保證高復現率的有固定內容且有循序漸進體系的教材。所以我接下來要調整的是要繼續跟一套教材,按主題每周補充一些固定內容,陪著孩子反覆應用,同一主題滾動複習並且在滾動的同時加入新的內容。
積累一套固定的表達不必全靠口語來輸入,海量的主題兒歌、經典繪本歌曲都是增加復現率,讓孩子積累第一桶語言模板的好材料。這就引出我犯的第二個問題,缺乏刻意練習。
由於一心追求OLOP(一人一語),我一直期待能自然而然地得到豐富靈活的口語帶來的好處,然而忽略了刻意練習。這裡的刻意練習不是說要教孩子,逼孩子重複,而是巧妙利用海量的主題兒歌、經典繪本(或改編歌曲)幫孩子熟練記憶幾十個常見場景的固定表達。通過家長把兒歌或繪本(或改編歌曲)轉化為可理解性輸入,再配合豐富的口語表達進行補充,這才是完美的輸入方式。所以家長不能因為自己英語好了就偷懶,備課一直都要堅持。
另外,不要被「刻意」二字嚇到,雖然我不希望像學校教學那樣教孩子考孩子,但是用好玩的方式重複是必要的。比如需要練習的內容可以唱著說,或者有節奏地用rap來說,或者用誇張的語調說,這些都能引起孩子對語言的關注和重複。
這是又一個對雙語啟蒙的誤解,我相信誤解的人不只我一個。理論上兒童是可以做到完全的外語思維,所以我們會認為只要不翻譯,孩子就自然會用英語思考。但是實際操作是這樣的麼?我發現給孩子聽過了漢語的小豬佩奇音頻後,再來看英文小豬佩奇動畫片,孩子由於理解得更深刻興趣也比之前只看英語版增加了很多。孩子也會出現自發的翻譯,將中英文相同的內容對應出來,顯然使用了母語,對英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效率也更高了。
在實際操作中,孩子使用哪種語言作為思維語言是可以控制的麼?我暫且想到以下幾個引導孩子外語思維的要點。
用哪種語言更符合情感需求,孩子就會用什麼語言來思考。例如,英文經典兒歌,翻譯成漢語兒歌后,孩子不愛聽了。給我們的啟示是,想留住孩子的外語思維,優先要選擇有趣的活動,每次孩子想到這個有趣的活動,關聯的思維都是英語的。好聽的兒歌、有趣的繪本、動畫、互動等是長期的重要陪玩內容。
跳跳從兩歲半開始會主動要求我們說漢語,日常交流(無趣)的內容,理解起來效率又低,孩子有權懷疑使用這門外語的必要性。培養必要性,就要先從增加趣味性開始。無趣的內容的比例要等熟練程度增加後,慢慢提高。不能為了多和孩子說點英語,做挫傷孩子興趣的事情。趣味性增強了,熟練度增強了,再來增加日常交流(無趣/不熟練)內容的比例。
蓋兆權的《規劃師》這本書提出的是3歲起點的「二語習得」的路線。但是包括我在內都更希望孩子能更加貼近母語習得的路線,因此很多人都選擇了0歲起點。那麼問題來了,「母語路線」和「二語路線」本質的差別在哪裡呢?
「母語路線」的出發點是通過豐滿高質量的口語和大量輸入時間,使孩子自然習得類母語水平的英語,關鍵點在【語言環境】上;而「二語路線」是雖然也有口語輸入,但是口語輸入只是輔助地位,家長更重要的工作是幫助孩子建立能夠適應人工英語環境的學習習慣,關鍵點在【習慣】上,這個習慣的建立需要將家庭和社會資源調配起來形成一套生態。說人話就是,利用多媒體、閱讀以及親子口語來習得語言的環境,這個人工語言環境不如母語環境那麼可理解並天然無痛,所以需要孩子養成適應它的習慣,培養這個習慣需要所有家庭成員和社會機構以及幼兒園的等等的輔助。
雖然我一直是以為自己走的「二語路線」,但其實行的是「母語路線」之實。我是半年前徹底宣告我的「母語路線」破產的,然而由於慣性,拖了很久沒有著手改變方向。其實當時選擇母語路線也是不得已。
「二語路線」其實更加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首先多媒體的運用,需要孩子的認知水平匹配,我在孩子一歲半時開始用TPR學英語,完全不如3歲以後TPR的效果好,大大挫傷我的動力。閱讀也是同理,3歲之前通過閱讀來輸入,個體差異很大。有的孩子可以一兩歲就看分級讀物,但是跳跳三歲半了,仍然不太喜歡這種語言重複又無趣的書。
因此,0歲起點是非常「費媽」的。除非孩子的閱讀習慣很好,有可觀量的閱讀,否則家長只能被迫選擇母語路線,從而走上大量口語輸入的路。然而大部分家長的英語是不能滿足孩子發展的需求,所以漢語強勢的來臨,孩子優先選擇漢語思維是早晚的事。
在3歲前被迫採用了母語法的家庭,也不能忽視【習慣】的培養。一邊用母語法打醬油學點英語,等到3歲左右習慣也養成了,就及時轉到「二語路線」上,最不浪費時間。
雙語啟蒙圈流傳這樣的說法
每天1小時是外語水平
每天2小時是二語水平
每天3小時是母語水平
我認為這是一個為了簡化問題而不得已提出的量化指標。要達到外語/二語/母語水平要走的路線是不同的,所以這個1小時/2小時/3小時中要做的事情也不同,因此,也不能僅僅按照暴露在語言中的時長去預測將來的英語水平。與其考慮每天有沒有達到輸入時間指標,不如考慮輸入的形式是否在有效執行「二語路線」的目標。
比如,如果家長一天僅有2小時陪孩子,那麼與其提供2小時低水平重複的口語輸入,不如分配為親子口語+動畫片+基於動畫片的操練+閱讀+基於閱讀的操練等等,多媒體的運用可以彌補家長口語輸入質量的缺陷。家長如果能積極備課,讓少量的親子口語和多媒體材料有機融合,是錦上添花的事情。
寫這些不是說口語輸入不應該,親子口語是可理解性最高的,是啟蒙路線中必不可少的方面。然而,走「二語路線」的家長,譬如我,又要同時警惕親子口語的陷阱,避免自不量力地跑偏到母語路線上,親子口語恰到好處即可,口語輸入時長並非決定性的指標。
最後我要說「認命吧」。
在中國給孩子進行英語啟蒙,社會語言環境的支持大大不足,人工英語環境的質量無論是如何都是不能滿足母語習得的需求的。花費全部精力營造更加接近母語環境的語言環境,其實性價比非常低。家長更應該發揮餘熱的地方是,幫助孩子建立起適應人工英語環境的【習慣】,讓孩子能夠常年保持很高的英語學習動機,願意通過閱讀、動畫、適量的英文交流主動學習英語。說到底,更需要的是一個英語學習的良性生態環境,而不是語言環境。
從這個角度講,選不選雙語幼兒園就看這家幼兒園能不能成為這個良性生態環境中重要的一環,如果不太重要,又很貴,放棄也不可惜,而不能只看它有沒有好的語言環境。
80後 日語翻譯
日本京都大學 外國語教育學碩士
自寶寶0歲 實踐雙語啟蒙
「玩」系養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