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衝向宇宙

2020-06-22 原理
1、2、3、4——衝向宇宙

很多很多很多年之後,一艘來自另一個星系的飛船降落在地球。一組外星科學家從飛船上走下來。他們的任務,是調查這個名為「人類」的種族在這顆看起來不尋常的藍色行星上有著怎樣的歷史。

他們利用特殊的技術,搜索出了一些特別的文件和資料,窺探到了人類歷史的一角。一些科學家在收集的證據旁做了筆記,「人類為自己起名Homo sapiens,他們似乎是個非常具有冒險精神的物種。人類的大歷史,仿佛就是一段不斷突破空間極限的故事」。


1. 走出非洲……嗎?

1、2、3、4——衝向宇宙

人類對自身起源的研究在1987年迎來了一次重大的突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群遺傳學家,測序了來自147人的線粒體基因組,這些人來自世界各地。細胞中的線粒體遺傳只來自母親。人類科學家發現,所有這些人都是一位女性的後代,據粗略推斷,這位女性大約生活在約20萬年前(外星人註:時間都以人類紀元計算)。一些人將這位女性命名為「線粒體夏娃」(Mitochondrial Eve)。

這是一項頗具影響力的研究。很快,它與其他一些發現一同被整合進了「走出非洲」的說法中。在那個時代,人類認為現代人是在約15萬至20萬年前的某個時期生活在非洲,隨後從非洲出走,徵服了全世界。

然而,這似乎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隨著人類古DNA技術方面的飛速發展,有關人類起源的學說同樣日新月異。人們開始發現,古人類的進化歷史並非是一條簡單的線,它甚至不能說是一棵「進化樹」。在數萬年前,與智人同時代的至少還有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多個人屬物種,不同人類物種之間的發展線交匯穿插,錯綜複雜。

人類真的是來自非洲嗎?還是全球多地起源?「我們還得要找到更多證據。」外星科學家這樣備註道,「但無論如何,人類從最初就和其他兄弟物種競爭,並最終贏得了勝利,佔領了地球。這或許足以說明,從一開始,他們就是一個具有冒險精神的好勝物種。」


2. 走向太空

1、2、3、4——衝向宇宙

這種猜想被他們的另一個發現證實。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斯普特尼克1號衛星,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

這讓外星科學家開始好奇:人類從什麼時候發現引力的秘密的?

仔細想想,引力是相當複雜的。在地球表面下落的球與繞地球運行的月球,在本質上所受的力是一樣的,然而看上去又如此不同。最令外星科學家吃驚的是,人類竟然發現了這個奧秘!

他們發現,早在17世紀,一位名叫艾薩克·牛頓的人就揭示了這兩種看似不同的力之間的關係。牛頓把行星(和衛星)的運動和地球表面物體的運動聯繫在了一起。他用一個思想實驗解釋了這一聯繫,也就是著名的「牛頓大炮」。

牛頓在《論世界的系統》(A Treatise of the System of the World)中展示了這個思想實驗。在18世紀出版的《論世界的系統》英文譯本中有這樣一張圖,表明在地球表面移動的物體最終可能成為繞地球運行的物體。牛頓想像了這樣一個場景:一發超高速炮彈從一座超高的山上被發射了出來,這顆炮彈的實際射程會比普通炮彈更遠;如果發射得足夠快的話,這顆炮彈甚至可以完全「錯過」地球,進入近地軌道。

1、2、3、4——衝向宇宙

足夠快是多快?人們藉助了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識來解決這個難題。「炮彈」在軌道上繞行時,引力充當了它的向心力。如果假設軌道半徑約等於地球半徑R,那麼根據力的平衡,

1、2、3、4——衝向宇宙

也就是說,想要「炮彈」不會掉落回地面,那麼它從炮筒中被發射出來時,速度至少要達到7.9km/s,這可以理解成人類走出地球的「最低標準」。它也被稱為第一宇宙速度(v1),或者環繞速度

這個結果對於外星科學家來說並不陌生,但牛頓在他那個時代就弄清了萬有引力這一點,著實讓外星科學家吃了一驚。


3. 衝出地球

1、2、3、4——衝向宇宙

人類突破空間的嘗試沒有止步於發射環繞地球的衛星。20世紀中後期,不同國家之間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太空競賽」,在那樣的背景下,人類爭相希望成為第一個走進更深太空的人。

1959年1月2日,月球1號發射,它成為第一個接近月球的人類探測器,也是第一個擺脫地球引力的人造太空飛行器

理論上來說,「牛頓大炮」同樣可以做到這一點。從能量守恆的角度,這個過程可以簡化成:想要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就需要為「炮彈」提供足以抵消勢能的動能,當兩者恰好抵消時,就滿足了「逃離地球」的最低要求。

1、2、3、4——衝向宇宙

這個速度被稱為第二宇宙速度(v2),或者逃逸速度。也就是理論上物體擺脫地球引力束縛,飛離地球所需的最小初速度。當然,在實際的發射中,情況要複雜得多。地球包含厚厚的大氣層,因此還需要將阻力等能量損失納入考量。因此第二宇宙速度只能被看作為一個等價的理論值。

「在基礎科學的很多方面,人類的理解與我們幾乎是一樣的。」外星科學家寫道。


4. 走出太陽系

1、2、3、4——衝向宇宙

從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起,「人類宇宙大航海」的時代就被拉開了序幕。人類不僅把太空人送上了月球,還走向了太陽系的其他行星兄弟姐妹。人們認識到,如果「牛頓大炮」的速度再快一些,太空飛行器不僅能擺脫地球引力,甚至可以成功逃脫太陽的引力。

1、2、3、4——衝向宇宙

由於太陽質量(Msun)比地球大得多,因此所需的逃逸速度(ve)也要大得多,這個速度至少要達到42.1 km/s。但「幸運」的是,從地球上射出的炮彈,本身獲得了來自地球公轉的初始速度(29.8km/s)。從動能的角度來看,只需要在第二宇宙速度的基礎上,再擺脫額外速度(Δv = 42.1 - 29.8 = 12.3km/s)帶來的動能就可以了。

1、2、3、4——衝向宇宙

這就是第三宇宙速度(v3),也被稱為太陽逃逸速度

「截至21世紀初,一個名為NASA的人類太空機構先後發射了5個向太陽系外進發的太空飛行器,分別是20世紀70年代發射的先驅者10號先驅者11號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以及21世紀初發射的新視野號。」這也引起了外星科學家的好奇,「我們真應該找一找這些太空飛行器現在飛到哪裡了。」


  1. 更遠、更高、更深

外星科學家非常清楚,根據類似的原理計算,如果地球上發射的太空飛行器的速度還能更高一些,那麼它們不僅能擺脫太陽系的束縛,還可以擺脫銀河系的引力束縛,飛出銀河系。因為這正是他們從其他星系來到銀河系的方式。這樣的速度也被稱為第四宇宙速度

但在21世紀初,人類對銀河系大小和質量的了解還十分有限,根據當時的一些粗略的估計,等價的第四宇宙速度應該要超過500km/s。但對人類來說,這還完全停留在理論階段。

不過,即使是在地球上,人類也沒有停下腳步。同樣在21世紀初,科拉超深鑽孔已經達到了12263米的深度,按照垂直深度計算,它是當時達到地球最深處的人造物;杜拜的哈利法塔是當時世界第一高的人工構造物,高828米。人類探測器多次下潛到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超過萬米深度,一批又一批的探險家徵服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真是一個充滿野心的物種。對人類來說,極限存在的意義似乎就是不斷挑戰極限。」


參考來源: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4532760-800-human-evolution-the-astounding-new-story-of-the-origin-of-our-species/

https://www.wired.com/story/what-would-it-take-to-shoot-a-cannonball-into-orbit/

http://www.spacechina.com/n25/n148/n272/n4785/c103466/content.html

https://nssdc.gsfc.nasa.gov/nmc/spacecraft/display.action?id=1959-012A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mithsonian-institution/ask-smithsonian-whats-deepest-hole-ever-dug-180954349/#:~:text=The%20Kola%20Superdeep%20Borehole%20was,found%20at%20four%20miles%20down.

插圖來源:Wikicommons/University of Oklahoma

封面圖來源:Pixabay

相關焦點

  • 衝向宇宙黎明的競賽
    2014年3月18日的《紐約時報》頭版報導《空間漣漪為宇宙大爆炸提供強有力證據》。美國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和世界各地的其他大學也競相宣布他們的科學家也參與其中。宇宙微波背景中的光子是宇宙在大爆炸之後38萬年變得透明時所留下的遺蹟,當時的宇宙已經冷卻到約3 000開。在這之前,宇宙是一鍋過於濃稠的粒子湯,自由電子和質子無法結合形成宇宙中最主要的成分——氫。宇宙學家稱之為複合時期,它使得光子可以自由地在太空中穿行。
  • 《銀河狂奔:衝向外星系》評測 宇宙旅行記[多圖]
    《銀河狂奔:衝向外星系Galaxy Dash:Race to the Outer Run》是一款非常吸引人的躲避類遊戲,遊戲畫面明亮且令人愉快,展現出這是一款可愛的小遊戲。卡通飛船的宇宙旅行在電影中以太空為題材的電影一般都做得非常科幻,各種真實與虛假還有高科技環境都讓人瞠目結舌。
  • 好聲音轉椅改戰車 4米5軌道每秒1米2速度衝向學員
    現場公布了全新布景,曾經標誌性的轉椅被改成「戰車」,導師將乘坐全新打造的「導師戰車」衝向心儀的學員。據悉,節目計劃7月15日起每周五登陸浙江衛視。     原創「好聲音」轉椅改「滑梯」 冠名商易主   全新原創聲音」,最令人期待的莫過於「導師戰車」的全新玩法。
  • 爐石狂野傳說:月末衝分宇宙藍龍德
    爐石狂野傳說:月末衝分宇宙藍龍德 2020-11-30 23:23  爐石傳說掌遊寶
  • 好聲音轉椅改戰車 4米5軌道每秒1米2速度衝向學員(組圖)
    現場公布了全新布景,曾經標誌性的轉椅被改成「戰車」,導師將乘坐全新打造的「導師戰車」衝向心儀的學員。據悉,節目計劃7月15日起每周五登陸浙江衛視。一旦導師按下選人按鈕,「聲音之門」將會升起,導師戰車將以每秒1.2米的平均速度「衝」到學員面前,導師戰車底部的攝像頭將全程記錄這段畫面。
  • 1-1,拿下1分鎖定榜首,3.4萬人口小球隊首次衝上C聯賽
    1-1,拿下1分鎖定榜首,3.4萬人口小球隊首次衝上C聯賽 原標題:1-1,拿下1分鎖定榜首,3.4
  • 4公裡寬的一顆小行星,正以每小時3萬多公裡的速度衝向地球
    現在就有一顆寬度將近4公裡的地外小行星,正以每小時3萬多公裡的速度衝向地球。這顆小行星的名字叫1998OR2,他是今年備受天文界關注的一顆地外小行星。 據報導,這顆小行星的寬度在1.8~4.1公裡之間,據科學預測,這顆小行星大概將在2020年4月29日接近地球。可以說在眾多地外小行星之中,它的體積與速度,都是值得高度關注的。
  • 宇宙的2、3、4級文明
    如果黑洞的另一頭是白洞,那麼三級文明可以通過收集向外推進的物質,來提供大量的能量。三級文明已經掌握了量子推進器和超空間發動機這些我們還處於想像階段的技術。可以製造人工蟲洞,空間跳躍已經實現,星際旅行就像我們坐火車一樣方便。由於這個階段我們飛行器還未超過光速,星際旅行任然要話費大量的時間。
  • 阿特拉斯彗星(Y4彗星)的兩個碎片正衝向太陽「飛跑」
    彗星阿特拉斯,也被稱為C/2019 Y4,它是由同名望遠鏡陣列系統發現的,因為這顆冰體在穿越太陽系的過程中碎裂了, 天文學家於2019年3月5日首次被發現,彗星阿特拉斯的碎片正在向太陽「飛跑」,震驚了天文學界。
  • 22馬赫極速衝向地球!戰略衛星被燒成空氣,洲際飛彈剋星隕落
    十幾天前一顆代號為「宇宙-2422」的衛星從太空以22馬赫速度極速衝向地球南太平洋上空,衛星在與大氣高速摩擦產生的極高溫下直接被氣化,僅有少量零件墜落大洋。,衛星長2米,直徑1.7米,總重2.4噸,整體呈筒形結構,配置有大口徑紅外光學望遠鏡。
  • 3月4日火星衝日各地均可看到 亮度為17年來最暗
    中廣網3月2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李建基)據廣州五羊天象館預告:今年3月4日火星衝日,我國各地乃至北半球大部分地區都可看到。火星衝日是說火星與太陽的方位相反。衝日那天,太陽西落,火星東升,火星整夜可見。  火星衝日平均780天出現一次。
  • 早期宇宙可能只以2維形式存在:1維空間+1維時間
    根據某些理論推測,宇宙要超出我們已知的4維時空(3維空間加一維時間),可能有5維,10維,26維甚至更多。根據預測,當宇宙能量約為100特電子伏(一特電子伏= 1萬億電子伏)或更低時,宇宙從一維空間加一維時間變成了2維空間加一維時間,在宇宙能量變為一特電子伏之後,從2維空間加一維時間變成了3維空間加一維時間,而現在宇宙的能量約為0.001特電子伏。   科學家研究了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粒子族系,發現當能量超過一特電子伏時,能量流動主要呈現為2維平面的樣子。
  • 老子向人們揭示的宇宙誕生真相
    用自己獨特方式幫助天下人探明宇宙的起始和誕生原理。【1】眼不見、也有實看不見的、聽不到的、摸不著的也真實存在的事物,在今天已被人們廣泛認知。【3】真玄無、實妙有宇宙誕生,如同打開玄妙的大門,開門同時誕生了有和無,有無相生,無為精信,有為質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碳酸二甲酯】:來勢洶洶,再次衝向高峰
    原標題:【碳酸二甲酯】:來勢洶洶,再次衝向高峰   【導語】:11月份碳酸二甲酯
  • 5 4 3 2 1……發射
    5 4 3 2 1……發射
  • 1歲半的寶寶腸壞死,醫生勸告:奶粉要會衝,3種輔食少碰
    沒有想到好心辦壞事了,就是因為過度給孩子補充營養,導致孩子出現脾胃虛弱的問題,腸胃負擔過重,出現腸壞死的跡象一、兒科主任:孩子沒到3歲前,3種輔食不要碰,拖垮孩子的脾胃1、榨果汁父母都知道水果裡面含有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所以在寶寶吃輔食之後給寶寶吃適量的水果對身體十分有益處,。
  • 2018/1/3 花神星衝 + 地球過近日點
    發布單位: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丨 觀測方式:★花神星衝  8號小行星花神星(8 Flora)2018年1月3日上午7:14衝,即以地球為中心,太陽和花神星分別位在地球兩側、經度相差180度的位置。此時的花神星在雙子座方向,距離地球約1.029AU(天文單位),視亮度+8.2等,整晚可見。不過當晚月光明亮,會影響觀測。 但花神星亮度在衝前後其實都保持在+8.2等左右,所以可以選擇避開有月光影響的夜晚再來觀察。建議利用雙筒望遠鏡或口徑5-10分以上望遠鏡每隔一段時間進行觀察或拍攝一次,影像中會移動的天體,就可能是花神星。2018/1/1-1/31期間,花神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示意圖。
  • 高維看世界:圓周率等於4?祖衝之聽了要從墳墓裡衝出來!
    正當我感嘆科技如此強大的時候,竟然又看到了一個消息,圓周率真的可以等於4,已經有科學家測出來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天體物理學家卡爾-約翰·哈斯特從引力波中尋找高維圓周率π,來驗證廣義相對論,他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將π的值計算到了3.115左右。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對於數學這門學科,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了,而且數學是一門很實用的學科,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句話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連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1+2=3,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1+2為什麼會等於3,又該怎麼證明?
  • 陳景潤證明了1+2=3,卻無法證明1+1=2,到底為什麼?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天才級的數學家,卻被一道看似簡單的數學題給難倒了,這道數學題就是1+1=2,可能很多人都意想不到,這道數學題連小學生都會做,怎麼會難倒陳景潤這樣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呢?2=3」,當然這個「1+2=3」也並非我們平時簡單的數學計算,而是「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二個素數的和,或是一個素數和一個半素數的和」,或許只有數學家才能看到其中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