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世界中,每個人都會死去,這沒有任何異議,但在量子力學中,這個結論不一定成立。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量子力學,它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微觀事物。相比於經典物理學很難解釋微觀系統,量子力學則是遊刃有餘。
19世紀末,人們發現舊有的經典理論無法解釋微觀系統,於是物理學家創立了量子力學,它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
目前,除了廣義相對論描寫的引力外,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描述。
事實上,經典力學和量子力學的區別在於可預測性和局限性,一旦我們進入微觀世界,牛頓定律就會被打破,因為量子世界的本質不是確定的,而是隨機的。
舉個例子,你對同一個粒子做了完全相同的實驗,但你永遠無法確定這個粒子會在哪裡結束,量子力學允許你用統計規律去確定它的範圍,比如在一個地方發現它的概率比在另一個地方的概率更高。
現在,讓我們做一個瘋狂的思想實驗——量子自殺,這是由美國物理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馬克斯·泰格馬克(Max Tegmark)提出的假說。
首先,我們把一個電子——一個可以順時針旋轉或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微小粒子,連接到指向你頭部的一把槍上。
如果電子順時針旋轉,槍會走火併殺死你;但如果電子逆時針旋轉,槍不會走火,你也不會死。
這裡要先說明一下,像電子這樣的微小粒子有一種超能力: 它們可以同時順時針旋轉和逆時針方向旋轉,換句話說,一顆子彈射向你,另一顆子彈則留在槍膛中。
結果是你的一個版本被殺了,另一個版本還活著。每次扣動扳機,宇宙就會分裂,以容納每一個可能的結果。當一個人死去,宇宙不再能夠繼續扣動扳機,結果只有一個,死亡。
但對於活下來的人而言,他還會繼續進行這個實驗,結果仍然只有2個:一個人死去,另一個活著。
活著的人不知道在另一個分裂的宇宙中,他已經死了。相反,他將繼續活下去,並將再次扣動扳機。每一次他扣動扳機,宇宙就會再次分裂,這個版本的人繼續活著,卻沒有意識到他在平行宇宙中已經死去。
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將永遠不會死亡,也永遠無法意識到他在平行宇宙中的死亡。
因此,在這個世界上,量子轉變可能會帶來疾病,但它總是有一個交替的現實:在那裡沒有疾病發生,人的死亡將不斷產生新的分支宇宙。
儘管量子自殺理論並沒有被證實,但它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角度去思考「終極哲學問題」——死亡。
在人類上千年的文明中,無論是宗教、哲學還是科學都試圖解開死亡之謎,最終都沒有成功,拋開形上學的東西不談,經典物理學針對微觀系統的限制,可能永遠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大飛躍,也是一扇全新的窗戶,讓人類重新審視萬事萬物,重新審視自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能明白生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