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裡的勞動者

2021-01-08 中國青年網

夯歌(油畫) 王文彬

為人民服務(課本內頁) 資料照片

唱響明天——打造千年雄安(油畫·草圖) 馬佳偉

潮(油畫·局部) 詹建俊

礦山新兵(中國畫) 楊之光

取土樣的研究員(油畫) 白曉剛

收穫之二(中國畫) 方正

【課本裡的中國】

歲歲耕耘,田間地頭灑下辛勤汗水;匠心雕琢,廠礦車間施展精湛技藝;冰心一片,實驗室裡勇攀科學高峰。

勞動改變世界,勞動創造文明。課本裡的勞動者,或是艱苦奮鬥的革命戰士,或是服務人民的基層工作者,或是刻苦鑽研的科學家……他們的名字,匯聚起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他們的精神,指引著只爭朝夕的奮鬥足跡。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兩首(其二)》,滬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中華民族是勤於勞動、善於創造的民族。千百年來,在農耕勞作的基礎上,中華兒女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

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正是通過辛勤勞動、接續奮鬥,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的史冊上,鐫刻著勞動者的榮光——

「從錠子上取下穗子,也像從果樹上摘下果實,勞動以後收穫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質享受都不能比擬的。」(《延安紡車抒懷》,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一輛紡車,折射出抗日戰爭時期延安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火熱激情和樂觀精神。

「張秉貴22年來,沒有對顧客發過一次火,紅過一次臉,態度總是那麼和藹可親。」(《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部編版高中語文上冊)售貨員張秉貴「一抓準」「一口清」的技藝和「一團火」的服務精神,正是中國人民當家做主、報效祖國的勞動熱情的生動寫照。

「一場開發大慶油田的大會戰打響了……他們當中,有個名叫王進喜的中年人……他暗下決心:『我一定要為中國人民爭口氣,把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摘掉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教科版小學語文第十冊)「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樸素口號,凝聚著石油工人們以苦幹實幹為國爭光的決心。

彼時,在百廢待興的新中國,還有這樣一群勞動者,他們刻苦鑽研、孜孜求索,用智慧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託起民族振興的夢想。

他是堅持真理、挑戰權威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普遍發生的饑饉給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那時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農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農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決心,拼盡畢生精力用農業科技戰勝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部編版高中語文上冊)為了解決溫飽問題,袁隆平矢志研究雜交水稻,引領了一場世界範圍內的「糧食革命」,「引導我們走向一個營養充足的世界」。

他們是隱姓埋名、披肝瀝膽的「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製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鄧稼先》,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1964年元旦,高純度的濃縮鈾在王承書和她的同事手中誕生了……王承書為祖國隱姓埋名三十年,直到逝世前,人們才在報紙上讀到她的業績,知道她的名字。」(《隱姓埋名三十年》,語文版五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王承書等科研工作者紮根大漠深山,為新中國國防事業奉獻一生。

她是攻堅克難、潛心鑽研的藥學家屠呦呦。「我帶領由植物化學和藥理學專業研究者組成的團隊,開始從中草藥中尋找並提取可能具有抗瘧療效的成分。」(《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她和團隊發現了青蒿素這一「中醫藥學給予人類的一份珍貴禮物」,解決了抗瘧治療失效難題。

張秉貴、王進喜、袁隆平、鄧稼先、屠呦呦……這些閃亮的名字串聯起「一團火」精神、大慶鐵人、兩彈一星等一個個光輝的精神坐標,在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奮鬥史詩中熠熠生輝。

不只他們,還有更多寂寂無名的勞動者,在中華大地上播撒下汗水和心血。從「農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個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鵝,一見了水就連頭帶尾巴鑽進水裡」(《三黑和土地》,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到「在陡直的似乎沒有盡頭的山道上,一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給肩頭的重物壓彎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挑山工》,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再到晉西北一位老人堅持15年,「綠化了八條溝,造了七條防風林帶,三千七百畝林網」(《青山不老》,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這些普通勞動者以一錘一釘的勞作、一鋤一犁的耕耘,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成為中華民族奮鬥史上最深沉的底色。

當代中國,更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湧現出來,為時代發展、社會進步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正在修建的是一條全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凍土鐵路……科技人員指揮突擊隊員,往剛剛鑿開的隧道洞壁噴射混凝土。」(《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為了這一著,面對技術封鎖,多少人殫精竭慮,青絲變白髮;多少人頑強攻關,累倒在試驗場;多少人無怨無悔,默默奉獻……」(《一著驚海天》,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青藏鐵路鋪通、遼寧艦殲-15艦載機著艦,這每一個改變歷史的時刻,莫不凝聚著大量高素質勞動者經年累月的奉獻和堅守,他們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呈現給世界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蹟。

品讀這些勞動者的豐功偉績,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同樣的勞動精神——

有為人民服務的赤誠。「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為人民服務》,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葉欣像一臺永不疲倦的機器全速運轉著,把一個又一個患者從死神手中奪了回來。」(《永遠的白衣戰士》,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從革命戰士張思德到抗擊非典的護士長葉欣,他們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赤誠為民、向險而行,他們的名字與精神永垂不朽。

有愛崗敬業的堅守。「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敬業與樂業》,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梁啓超先生所推崇的「敬業樂業」精神,流淌在新時代奮鬥者鍾揚的血脈裡,成為他一生最鮮明的註腳。「植物學家、科普達人、援藏幹部、教育專家……哪一個身份都可以以一種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現。在生命的高度和廣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邊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探界者」鍾揚》,部編版高中語文上冊)

有格物致知的拼勁。「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也是不可少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生命哲學,也有技進乎道、超然達觀的人生信念。」(《以工匠精神鵰琢時代品質》,部編版高中語文上冊)新時代裡,科學家前赴後繼攻克技術難關、大國工匠夜以繼日創造優質產品,正是對格物致知精神的生動詮釋。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崗位、同樣的精神,鼓舞著一代代勞動者為國家富強夙興夜寐、為民族振興嘔心瀝血。沿著歷代勞動者的奮鬥足跡,弘揚薪火相傳的勞動精神,14億中華兒女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必將創造出新的輝煌。(本報記者 方莉)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地評線】太陽鳥漫評:致敬中國故事裡的「勞動者」
    五一小長假來臨,當大家都在期待這個可以放鬆、享受生活的假日時,還有一些行業的勞動者堅守在一線崗位。這個假日他們無暇欣賞美景,還要放棄與家人的團聚。他們用熱心的服務和辛勤的勞動,為這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增添亮麗的色彩,同時也詮釋著勞動者的美麗。  安靜的車廂裡,旅客熟悉的呼嚕聲夾雜著車輪哐當聲,形成熟悉的「交響」,這首「樂曲」常年伴隨列車員的耳畔。「走路石頭扎,四季溼鞋襪,夏季熱浪蒸,冬季寒風颳」是上水員的真實寫照。烈日炙烤下地表溫度達50攝氏度的鐵路線上,依然活躍著他們的身影。
  • 課本裡的中國科學家
    課本裡的中國科學家【課本裡的中國】在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日復一日、專心致志地探索未知世界,用智慧和汗水不斷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創造了聞名於世的科技成果,書寫著屬於中國的科學故事。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烙印——中國科學家。
  • 課本裡的西藏
    【課本裡的中國】    作者:唐召明(新華社高級記者)  這是「天路」列車上一個風馳電掣的早晨。  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語文課本中的描述:「隨著一聲令下,陣陣爆破聲響徹雪域高原,風火山隧道開鑿了。一條條長長的『鐵龍』,從柴達木盆地深處的工業新城格爾木起步,跨過巍峨的崑崙山,將通過這裡,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達雪域聖城——拉薩。」(《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  這條長長的「鐵龍」就是青藏鐵路。
  • 揭秘:臺灣小學課本裡被「神化」的蔣介石
    據光明網刊載,大陸知名作家葉永烈最近撰文稱,在臺灣,我很偶然看到蔣介石時代的小學「國文課本」——在大陸叫語文課本。幾乎在每一冊國文課本裡,都有頌揚蔣介石總統的課文。今天看來,這些課文早已落滿歷史的灰塵,但是透過這些課文,卻形象地勾勒出在蔣介石的「威權時代」,臺灣的小學生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 光榮屬於勞動者,幸福屬於勞動者,聽聽獲獎勞模怎麼說
    光榮屬於勞動者,幸福屬於勞動者。今天下午,參加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的本市獲獎代表,講起上臺接過勳章和榮譽證書的那一刻,仍心潮澎湃。大家表示,要再接再厲,勇於奉獻,立足本職工作,大力踐行和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譜寫屬於新時代勞動者的華章。
  • 舊臺灣小學課本裡的蔣介石:很多"雷人"光環
    據光明網消息,大陸知名作家葉永烈最近撰文稱,在臺灣,我很偶然看到蔣介石時代的小學「國文課本」——在大陸叫語文課本。幾乎在每一冊「國文課本」裡,都有頌揚蔣介石的課文。今天看來,這些課文早已落滿歷史的灰塵,但是透過這些課文,卻形象地勾勒出在蔣介石的「威權時代」,臺灣的小學生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 中小學語文課本裡的安徽 這就是文化自信的底色
    (毛澤東《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課本裡的安徽,是一首摧枯拉朽的嘹亮軍歌。  「家國事重,何論意氣」(司馬光《淝水之戰》,蘇教版高中一年級語文);「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司馬遷《管仲列傳》,蘇教版高中二年級語文選修)——課本裡的安徽,是充滿責任與擔當的家國情懷。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德令哈戶外勞動者有了「家」
    11月13日,記者從德令哈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了解到,德令哈市首個集用餐、休息、學習、交流、應急於一體的戶外勞動者服務站基本建設完成,一線作業人員有了自己的「家」,為堅守在一線的戶外勞動者提供了歇腳地、「加油站」。
  • 那些年小學課本裡的抗日英雄
    那些年小學課本裡的抗日英雄 2018年8月16日 01:42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你還記得嗎?那些年小學課本裡的抗日英雄  【你還記得嗎?那些年小學課本裡的抗日英雄】將日本侵略者送入八路軍包圍圈的放牛娃王二小、寧死不屈縱身跳下懸崖的狼牙山五壯士……出現在小學課本中的英雄故事讓我們感動,更記住了信仰和責任。翻開課本,讓我們一起重溫那些抗日英雄吧!
  • 勞務派遣泛濫讓勞動者很受傷
    是由用工單位、派遣公司和勞動者三方構成的。勞動者先跟派遣公司籤訂合同,成為派遣公司的人,然後再由派遣公司安排到用工單位去工作。」張治儒告訴記者。「勞務派遣工也就是指被派遣公司派到相應工作單位的勞動者。」深圳是較早出現勞務派遣的城市,也較早地暴露出了問題。在深圳大學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研究所所長翟玉娟看來,「派遣工在保護自身權益方面存在很大的潛在危機。」
  • 為什麼在語文課本裡,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
    魯迅的文章,被收錄進入語文課本最高時多達31篇,絕大多數都要求背誦全文或是背誦片段。在學生眼裡,魯迅的文章特別晦澀難懂,尤其是青少年們,他們的理解認知遠遠不及成年人,看魯迅的文章總是感覺一頭霧水。魯迅本是民族的驕傲,可是現在喜歡讀魯迅,能讀懂魯迅的人越來越少了。魯迅的精神與思想,過時了嗎?
  • 課本裡的西藏-光明日報-光明網
    【課本裡的中國】      這是「天路」列車上一個風馳電掣的早晨。    車窗外,如大海一樣望不到邊的錯那湖在眼前不斷地向前延伸、延伸、再延伸。    此情此景,讓我聯想起語文課本中的描述:「隨著一聲令下,陣陣爆破聲響徹雪域高原,風火山隧道開鑿了。一條條長長的『鐵龍』,從柴達木盆地深處的工業新城格爾木起步,跨過巍峨的崑崙山,將通過這裡,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達雪域聖城——拉薩。」(《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    這條長長的「鐵龍」就是青藏鐵路。
  • 2020年「最美崇明勞動者」名單公示
    2020年「最美崇明勞動者」名單公示 2020-11-14 11: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對企業和勞動者的影響
    03勞動者維權的程序是否會有變化 《民法典》明顯屬於民事實體法,並非程序法。因此勞動者的權益維護程序並不會因為新實體法的出臺而受到影響。如前所述,《民法典》也並沒有廢止勞動法領域的相關法律規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繼續有效。
  • 而地動儀卻從中國歷史課本裡消失了
    而地動儀卻從中國歷史課本裡消失了地震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災難,有的時候小編在想,什麼時候我們可以預知地震的到來,可以提前做出準備呢?當然,這件事現在已經實現了,而在古代也有一個可以預測地震的儀器。對了,就是張衡的地動儀,與大地相對應的就是天空了。張衡除了創造了地動儀,還創造了渾天儀。渾天儀的作用更多的是告訴我們宇宙到底是什麼樣的。
  • 雲南出臺政策激發勞動者創業創新潛能 58同城優質招聘服務為勞動者...
    來源:時刻頭條日前,雲南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於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實施意見》,通過組織實施5個方面的14條利好政策,清理取消對靈活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創造更多靈活就業機會,激發勞動者創業活力和創新潛能。在政府部門竭力為勞動者廣開就業渠道的同時,國民招聘大平臺58同城也充分發揮資源、技術、品牌等優勢,踐行企業社會責任,通過豐富的就業崗位、多元化招聘活動、智能求職工具,為求職者帶來靈活就業機會,實現穩就業、保就業。彈性工作制不僅能擴大就業面,還能為人才帶來豐富的就業機會。
  • 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師大與師生交流時說,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在寶島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是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的?
  • 課本裡的地動儀該如何呈現
    近日,一則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的消息在網上引發關注。隨後,人教社回應,稱地動儀相關內容確實從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材上撤下,原因是改編進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教材中專門講述了張衡和他發明的地動儀,指出其對科技的重大貢獻,同時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追求真理,獻身科技,「要像張衡一樣,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做一個有心人」。
  • 寒冬送溫暖——讓戶外勞動者體會到城市的溫度
    所謂冬至逢壬數九,雖已至寒冬臘月,快遞小哥、環衛阿姨、交警叔叔等戶外勞動者辛勤的勞動讓前鋒這座城市依舊井井有序、喧囂繁華。他們用熱情的身軀戰低溫、鬥寒冷,用自己的犧牲奉獻換來前鋒人民的「養生」,為讓戶外勞動者體會到前鋒這座城市的溫度,感受到貼心的溫暖,前鋒區人社局送去暖人心的冬日「慰問」。勞動監察發力,切實維護合法權益。
  • 還記得那個高中生物課本裡的「肌肉女」嗎?如今被移出教科書
    還記得高中生物課本裡的肌肉女嗎?如今被移出教科書!在學生時代,很多學生喜歡關注課本當中的一些圖片,很多圖片都會讓學生們耳目一新,感覺很有趣,特別是在生物書上,很多圖片學生們都沒有見過,面對這種未知的事物,許多人都充滿了好奇,例如剛剛發了新課本,許多學生就會挨個翻個遍,為的就是找到一些新奇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