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航天界發生了許多的重磅新聞,其中最令國人振奮的,莫過於近日於我國發生上天的「嫦娥五號」太空飛行器實現在月球採取月壤目標一事。隨後「嫦娥五號」也完成了最難階段的任務,即實現上升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器在太空分離的任務,並進入到環月軌道。
這是自冷戰之後,人類44年以來的首次上月,有著無法辯駁的科技探索意義,同時也給了接下來人類探索太空乃至於前往火星也有著相當重大的意義。可以說,中國正在現如今全世界受疫情嚴重影響的當下,努力嘗試著將人類發展導向正軌,這次的月球探索計劃也是中國希望扭轉當前世界蕭條狀況的試探性舉措。
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國,近日還有許多的國家在進行探索太空嘗試,日本也是其中一員。
根據美國相關媒體的報導,日前日本的「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太空飛行器在太空中經歷長達6年的旅途之後,終于于12月6日在澳大利亞南部地區降落。日本相關航天機構也對此表示,此次「隼鳥2號」所執行的探測任務,具有相當的歷史意義,因為其此次帶回了小行星的地下物質樣本。
這在人類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對於此舉,俄羅斯媒體還聲稱,「隼鳥2號」創造了人類新紀錄,美國相關專家則表示,「隼鳥2號」此次的執行任務,從距離地球大約3億公裡的「龍宮」小行星取回了表層土壤樣本,還通過人造撞擊坑的方式,首次採集到了小行星地下巖石的樣本。
從技術角度上來看,「隼鳥2號」要比「嫦娥五號」技高一籌。這也展現了當前中國同其他國家確實在科技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據悉,之所以挑選「龍宮」小行星作為採集目標,是因為這顆小行星的結構比較特殊,較為符合地球在46億年前的出生狀態,因此對於研究地球起源是有相當的意義的。
中國雖然現在還同發達國家在技術上有著一定的差距,但從一窮二白的地步能夠穩步追趕至如今,也證明了中國在未來的太空領域所擁有的潛力是不可估量的。中國只需要時間來繼續趕超,未來的太空必將還會有中國更多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