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17日刊發一篇報導,題為《嫦娥五號月球任務使中國在登陸月球方面擁有「無與倫比的紀錄」》。全文摘編如下:
周四早上,肯·麥克塔格特一邊喝著青島啤酒,一邊看著嫦娥五號返回器降落在內蒙古白雪覆蓋的草原上,它還攜帶著從月球上一座年輕火山上收集來的「無價」的月巖和月壤。
作為英國太空歷史學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阿波羅11號飛行日誌》的聯合主編,麥克塔格特一直在密切關注中國的月球任務。他忍不住把它與其他國家此前把樣本帶回地球的任務(最近一次是44年前)進行了比較,中國的這次任務讓他欽佩不已。
麥克塔格特說,在登陸月球的過程中,自動著陸器會暫停下降並拍照,並對沒有石塊和隕石坑的著陸點進行評估,然後側身移動,降落到安全的地方。
他說:「中國高水平的自動化和機械設備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所有這些設備在距地球約40萬公裡、人類根本無法直接幹預的地方都極其可靠。」
「中國已經完成了三次非常成功的登月嘗試,在這項艱巨的太空任務中,這是無與倫比的紀錄……其他國家早期的登月計劃都曾失敗多次,使用的也是更老式的技術。」麥克塔格特說。
對中國來說,嫦娥五號任務不僅僅是技術進步的證明。它還進一步增強了北京領導層對自身政治體制的信心——與蘇聯或西方國家都截然不同。
到2020年從月球帶回樣本的目標大約是在15年前制定的。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曾使嫦娥五號任務陷入停頓,但中國的太空科學家和技術人員趕在最後期限前完成了任務。
中國領導人將月球任務的完美執行歸功於該國的新型舉國體制,該體制將政府、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團結在一起。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祝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的賀電中說:「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
習近平還向國際社會傳達了信息。「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的開拓性貢獻」,這表明北京對冷戰式的太空競賽不感興趣。
一些中國太空專家說,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可能都曾低估了探月的挑戰。對美國和俄羅斯來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任務耗資太過巨大,以至於在冷戰之後就負擔不起了。
人工智慧等一些新技術可能會有所幫助,但這些未經測試的手段也同樣會帶來高失敗率。專家認為,建造可靠且智能的太空飛行器和火箭對一個國家的整體科技實力提出了巨大挑戰。
中國的探月任務有全國許多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每個機構負責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
中國在太空的存在正在迅速增長。中國計劃到2030年前後在月球上建立國際研究站並投入運行,而其2021年初的太空任務日程也是滿滿的。
再過幾個月,中國的探測器將開始探索火星的紅色土地,建設全新空間站的工作也將啟動,而準備用於商業航天計劃的新一代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已經在海南的發射臺上等待首飛。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