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9月4日發射的新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雖然只在宇宙裡飛行了兩天,但引發國外媒體的關注卻要持續很長時間。
X-37B
9月7日,美國「空間新聞」網站發布文章稱,中國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軌釋放了一個「物體」,運行在近地點332千米、遠地點348千米,傾角50.2度的軌道上。
更重要的是,負責監視宇宙空間的美國北美防空司令部給了它一個正式編號NORAD ID 46395 (2020-063G COSPAR ID)。太空物體得到北美防空司令部的編號,意味著它被正式承認為一個人造軌道飛行器。
這就表明,中國掌握了用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把衛星運載到宇宙裡,再加以部署的技術,打破了美國在這個領域的技術壟斷。
用太空梭來部署衛星,是太空梭時代的理念。美國利用有人駕駛的太空梭,多次把大型太空飛行器部署到軌道上。由於太空梭需要載人飛行,費用太高、風險太大,美國逐步放棄了這種方式。但是,用無人太空梭X-37B來部署衛星,就沒有那麼高的費用和風險了。
用無人太空梭部署衛星,必須解決幾個關鍵技術。
首先是開合式貨艙技術,在起飛和降落的過程中,貨艙門要能關得嚴實,保護內部的載荷與結構。特別是降落過程中,艙門要能承受巨大的動壓和熱量而不損壞。
然後是空間機械臂技術,進入預定軌道後,需要用機械手把衛星從貨艙裡拿出來,精確「放」進軌道。
最後是姿態和軌道控制技術,衛星離開太空梭的貨艙後,太空梭本身的重量和質量特性就發生了很大變化,控制系統要能適應這種變化,繼續順利飛行。而且被部署出去的衛星要確保不能和太空梭發生碰撞,避免事故。
文章稱,NORAD ID 46395的成功入軌,意味著在中國已經掌握了上述技術。放眼世界,目前只有美國和中國能做到。俄羅斯自從封存「暴風雪」號後,就與太空梭技術無緣了。
X-37B在軌釋放衛星
能放出去,也能拿回來。這就是無人太空梭的另外一項重要功能。
根據外媒的觀測,中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時,飛行在近地點331千米、遠地點347的軌道上。比NORAD ID 46395的軌道低了一千米,這顯然是避免碰撞的措施。如果有朝一日,科研部門需要把NORAD ID 46395取回地球,觀察一下它在宇宙射線的作用下發生了什麼變化,同樣可以把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再次發射升空,去迎接NORAD ID 46395。
無人太空梭擁有強大的軌道機動能力,可以輕易把軌道升高1千米,然後接近NORAD ID 46395,用機械手把它放回貨艙,返回地球。至於接近技術,是中國在實施載人航天活動中已經突破和掌握的,並無困難。
未來航天技術的應用雖然越來越廣泛,但是太空飛行器本身的技術卻越來越複雜。在太空梭這種極限領域,能染指的國家越來越少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