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3D列印合金的微觀結構通常是由細長粗大的柱狀晶組成。由於柱狀晶的機械性能較差,增大了列印過程出現開裂的趨勢,這使得它們在工程應用中受到限制。來自澳大利亞RMIT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超聲波處理可以改變3D列印金屬材料內部微觀結構,從而獲得比傳統3D列印材料更高的強度。相關論文以題為「Grain structure control during metal 3D printing by high-intensity ultrasound」於1月9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3874-z
3D列印過程的超聲處理示意圖
研究人員使用兩種主要的商業級合金進行試驗:一種通常用於飛機零件和生物機械植入物的鈦合金,Ti-6Al-4V;另一種通常用於海洋和石油工業的鎳基高溫合金,Inconel 625。經過超聲波處理的3D列印合金,發現其微觀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組織變成了細小等軸晶!說明組織在列印過程是各個方向均勻形成的。
超聲波處理前後的顯微組織對比
測試結果表明,與常規增材製造的材料相比,超聲處理後的3D列印材料強度得到提升,抗拉伸強度和屈服強度提高了12%。
3D列印Ti-6Al-4V合金的力學性能
該團隊還發現,在列印過程中簡單地開關超聲波發生器,就可以獲得不同的微觀結構和成分的3D列印材料,這種方法非常有利於獲得梯度組織材料。
通過列印過程中開關超聲波,可以實現晶粒結構的改變
這項研究成果有望推動金屬3D列印用超聲波設備的發展。同時,儘管文章中主要是針對鈦合金和鎳基高溫合金,該方法有望在不鏽鋼、鋁合金、鈷合金等其他商用金屬中得到運用。這項技術如果得以推廣,將有利於大規模獲得性能優異的3D列印金屬結構零件或梯度合金。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公眾號
推薦閱讀:
Acta Mater鋁合金析出強化領域重要進展
【免費下載】5款科研學術必備軟體
在看嗎👇
為材料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