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倍光速傳輸信息 量子糾纏態是如何做到的

2020-11-24 人民網

原標題:1.9倍光速傳輸信息 量子糾纏態是如何做到的

  處於糾纏態的兩個粒子之間雖然已被驗證存在「幽靈般的超距作用」,但在傳統的量子力學中,這種超距作用是不能用來超光速地傳播信息的。而中科大的研究團隊此次則成功地通過實驗驗證:在PT對稱理論的世界中,糾纏可以被用來實現超光速的信息傳輸。

  量子力學誕生100多年以來,幾乎在所有物理學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對於量子力學的基礎,特別是它如何與廣義相對論理論相融合的問題,直到現在,量子力學理論仍不能給出滿意的答案。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人員發表於英國《自然·光子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成功模擬了宇稱—時間(Parity-time, PT)對稱世界中的超光速現象,或在回答這一問題的道路上邁進了一步。

  不可思議的超距作用

  貝爾不等式的提出,使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從哲學上的思辨變成了可以實驗驗證的問題。後來,越來越多的實驗支持超距作用,不支持局域實在論。

  上世紀20年代,以玻爾、海森堡等為代表的幾位量子物理學家建立了一種詮釋法,將世界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領域,一個是經典的,一個是量子的。在量子世界中,一切都受一種特定的場或者波來支配,這個場或波告訴我們某個真實狀態實現的概率是多少。而當這個量子波通過一次測量或其他相互作用觸碰到經典領域的某個東西時,波函數會立即「蒸發」或者塌縮,消除所有的其他狀態,只剩一個真實態。玻爾等學者認為,在測量之前,關於這個世界我們所能知道的只是一系列概率。

  愛因斯坦始終認為玻爾的詮釋是不完備的,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論中,他一直扮演反對者的角色。在物理學大咖雲集的1927年第五次索爾維會議上,愛因斯坦指出,比如對一個電子正在發生的事情,玻爾的理論給出了特定時刻在某位置上發現這個電子的概率,但如果它出現在A地,就會阻止這個電子出現在B地,也即,出現在「這裡」的一個作用使得這個作用出現在「那裡」變為不可能。愛因斯坦認為,「這個過程假定了一個非常奇特的、超距離的作用機制」,換言之,要麼承認超距作用的存在,要麼玻爾的理論就是不完備的。

  終其一生,愛因斯坦都主張局域因果性,即認為物體不能以超光速傳播,否定超距作用。20世紀60年代,愛爾蘭物理學家約翰·貝爾在一篇影響深遠的論文中,演示了量子力學理論裡「設置一個測量裝置會影響另一個儀器的讀數,不管有多遠」,並提出了著名的貝爾不等式,他說:「這個定理無疑暗示愛因斯坦的、被光速簡潔地分成不同區域的時空概念不是無懈可擊的。」

  貝爾不等式的提出,使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從哲學上的思辨變成了可以實驗驗證的問題。後來,越來越多的實驗支持超距作用,不支持局域實在論。直到2015年,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團隊宣布,他們設計並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嚴格的實驗,首次在無漏洞下驗證貝爾不等式被破壞,從而證明量子力學的「超距作用」是真實的。這項研究被《環球科學》雜誌列入2015年十大科學新聞之一。

  當PT對稱理論遇上量子力學

  物理學家預言,PT對稱理論中非厄米哈密頓量系統也會帶來新奇的物理現象——糾纏能夠被用來實現超光速信息傳輸。

  處於糾纏態的兩個粒子之間雖然已被驗證存在「幽靈般的超距作用」,但在傳統的量子力學中,這種超距作用是不能用來超光速地傳播信息的。而中科大的研究團隊此次則成功地在實驗上驗證:在PT對稱理論的世界中,糾纏可以被用來實現超光速的信息傳輸。

  首先,什麼是PT對稱理論呢?它與一個物理學家求解工作中經常會碰到的物理量有關。「我們知道,量子力學本身是由一系列假設建立起來的,其中一個涉及到描述量子系統的基本物理量——哈密頓量,」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教授韓永建對科技日報記者解釋道:「一個物理系統的性質,是由哈密頓量來確定的。」

  傳統的量子力學公設,大都有其物理的根源,但有一條是純粹數學的要求——那就是要求系統的哈密頓量必須是「厄米」的。所謂厄米的,意味著矩陣同時經過「轉置」和「共軛」兩種變換後與原來的矩陣一樣;而如果經過變換後矩陣和初始的矩陣不同,就是非厄米的。厄米的哈密頓量,表明著體系的能量是實數,且總概率守恆。

  本世紀初,美國物理學家卡爾·班德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哈密頓量必須是厄米的這條數學要求過於嚴格,應當予以放寬。而應當如何放寬呢?

  「轉置和共軛這兩個變換可以換成兩個更弱且更『物理』的變換——空間(P)和時間(T)的反演變換」,韓永建說,「放寬哈密頓量的厄米條件——這條數學要求——到PT對稱,而雖然放寬了這一數學條件,但它所對應的物理要求——能量的實數性以及總概率守恆——仍然得以保持。」哈密頓量只需要同時滿足空間和時間反演對稱性,系統能量的實數性以及總概率守恆就仍得以保持。

  這樣一來,在PT的假設下,一些非厄米的哈密頓量也變成了合法的,也符合能量的實數性以及總概率守恆這一物理要求。十多年來,PT對稱理論已在經典光學領域中大有作為;而在量子世界中,物理學家預言,PT對稱理論中非厄米哈密頓量系統也會帶來新奇的物理現象——糾纏能夠被用來實現超光速信息傳輸。而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團隊的實驗,就成功地驗證了這一理論預言。

  讓信息以1.9倍光速「飛」

  PT對稱理論有可能為量子力學開拓嶄新的領域。有趣的是,PT對稱理論中可以引入度規,進而為在量子力學框架下引入引力提供了一種可能。

  為了模擬PT對稱理論世界中的超光速現象,團隊利用量子模擬器進行了複雜的實驗。

  「我們首先需要將一對糾纏光子對分發到相隔25米的兩個實驗室中」,韓永建介紹說,在其中的一個實驗室中,研究人員利用一系列量子邏輯門以及一個後選擇操作,使得糾纏光子對中的一個光子做PT對稱理論控制下的非么正演化。然後,對類空分隔的兩個光子進行同時測量,「類空性需要快速的測量來保障,我們的測量時間為43.5納秒」。

  測量結果表明,編碼在PT對稱世界的信息可以以超過1.9倍的光速從一個實驗室傳輸到另一個實驗室。

  「當然,在我們的實驗中,PT對稱世界是概率性實現的(50%的概率)」,韓永建說,因而,需要額外的信息來判斷系統是否在PT世界中。如果加上這一部分需要的信息,整個系統是不會有超光速現象發生的,這與我們所處的世界和現有的量子力學是一致的。

  PT對稱理論有可能為量子力學開拓嶄新的領域。韓永建介紹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理論,是用幾何量度規來描述的;而在傳統量子力學中,度規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有趣的是, PT對稱理論中可以引入度規,進而為在量子力學框架下引入引力提供了一種可能」。

  未來,PT對稱理論是否有助於推動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理論的相融合呢?韓永建客觀地表示,現在還遠沒有到那一步,目前的工作還停留在研究PT對稱理論中的現象階段。「即使PT對稱理論在自然界存在且是正確的,它是否就能融合廣義相對論,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劉歲晗)

(責編:王藝錠、熊旭)

相關焦點

  • 量子計算新進展:信息傳輸速度居然達到了光速的1.9倍
    根據國內媒體的報導,該校的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教授研究組首次研製出非局域量子模擬器,並且模擬了宇稱—時間(Parity-time, PT)世界中的超光速現象。這一實驗充分展示了非局域量子模擬器在研究量子物理問題中的重要作用。量子模擬器是解決特定問題的專用量子計算機,這一概念最早由費曼於1981年提出。
  • 量子糾纏速度比光速快萬倍違反了相對論嗎?
    但這種現象是不能與光速相提並論的。光速是行進的速度,量子糾纏只是猜謎的速度,就像有些人說思維有速度一樣,想到哪就到哪,其實一寸也沒有移動。如果一定要把量子糾纏與光速相比,怎麼能夠得出10000倍的倍數呢?
  • 光速恆定,那麼量子糾纏的傳輸速度也是恆定的嗎?
    而量子糾纏,有人認為是超距的,但更多人認為是有速度的,是超光速的。我在之前的文章《量子糾纏的超光速傳輸有可能就是宇宙暴漲的速度》中提出如果時空本身是量子糾纏的結果,那麼初始時期的宇宙暴漲速度就是量子糾纏速度,確切地說,暴脹發生在宇宙誕生後的10^(-35)秒至10^(-33)秒之間,在這麼短暫的時間裡,整個宇宙的尺寸膨脹了10^26倍。
  • 為什麼量子糾纏超越光速至少10000倍!但卻不違背相對論?
    為什麼量子糾纏超越光速至少10000倍!但卻不違背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指出,光速是不可超越的,也就是說,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但是為什麼量子糾纏超光速至少10000倍但卻並不違背相對論呢?如果某種速度現象不是物質的運動,沒有相對論的約束,有可能超過光速嗎?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不是物質運動的速度,相對論就不會產生約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科學家得出量子糾纏超過光速的絕對結論,但它得到了許多權威人士的支持。瑞士科學家最近表示,他們已經在實驗中證明,糾纏亞原子粒子之間的信號傳輸速度遠遠快於光速,達到光速的一萬倍。
  • 量子糾纏速度起碼是光速的10000倍,違反相對論了嗎?
    很多朋友在舉例超光速案例時,切倫科夫輻射是必須舉例的對象,但它是介質中的超光速現象,並沒有在真空中超過光速!當然很多朋友又會舉例量子糾纏在任何狀態下都能超光速,而且就是實時的,遠不止光速的一萬倍!果真是這樣嗎?
  • 量子糾纏的量子通信原理以及多重態和量子多粒子通信
    量子通信是一種新型通信方式,是在光傳播的狀態下可測量發送和接收的光信號的特定頻率的狹義量子基態的能量演化的多重態的糾纏態通信,包括向不同方向發送光,只要有一個方向是穿透了的,就可以達到分布式的量子糾纏態。
  • 利用量子糾纏能實現超光速通信嗎?
    雖然用一個巨大的雷射陣列將一個質量很小、僅有微型晶片大小的宇宙飛船以20%光速發射到另一個星球是可行的,但是我們還不清楚像這樣一個動力不足的小設備如何能跨越巨大的星際空間與地球通信。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設想:或許可以用量子糾纏來通信?這當然值得考慮。讓我們看看這個想法。
  • 瞬間傳輸 量子隱形傳態有多神奇
    這種關聯產生的速度超過光速,被稱為量子的非定域性。這是科學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甚至連愛因斯坦都不能接受,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除了量子疊加、量子糾纏之外,量子態還有個特點:不可克隆,利用這些性質可以製作出最安全的密鑰,讓信息傳輸變得更安全。
  • 量子糾纏速度可超過光速的1萬倍,這與相對論不矛盾嗎?
    按照量子力學的說法,如果兩個粒子的自旋處在糾纏狀態,那麼無論它們相隔多遠,如果觀測者對其中的一個粒子進行探測,假如測得的粒子自旋為1/2,那麼與之對應的另一個糾纏粒子便會立即坍縮到-1/2自旋的量子態。
  • 量子糾纏的具體機制之五:光速、時空的相對性!
    他通過麥克斯韋偏微分方程組推導出電磁波運動速度的公式:V=1/√(εμ)=C 。μ為真空的磁導率,ε為真空的電容率。預言光是一種電磁波,光速C約等於30萬公理/秒。的確,從電磁電動力學公式可以看出光速是必然恆定的,是宇宙中所有有質量物體的運動速度上限!根據《信息量子熱力學》理論,我們知道宇宙中時空形式千變萬化,時空形態豐富多彩,時空不是單一的抽象的非物質的絕對容器!
  • 量子糾纏信息傳遞速度真的超過光速嗎?
    量子糾纏的超距作用儘管愛因斯坦最早注意到微觀世界中的這一現象的存在,但是這顯然違背了沒有任何物體的運動速度可以超過光速這一條普適原則,因此他認為這種現象是不可能發生的,愛因斯坦將粒子糾纏現象稱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他拒絕承認宇宙的運行如此奇怪,看起來是如此的隨機,並把它的後果比喻為「上帝在擲骰子」。
  • 量子隱形傳態 傳的是信息不是物質
    1和B擁有的光子2之間是糾纏對,構成量子通道(通過量子衛星實現)   通過對光子1、量子態3共同進行測量,測量後量子態3隱形,光子1變化   A將測量結果用經典通道(如電話)告知B,B根據收到的測量結果,經處理光子2變成光子1最開始的樣子   而這之間的形態變化都是超光速   雖然科幻電影中人的「瞬間傳輸
  • 相對論說光速不能超越,那麼量子糾纏和引力波超光速了嗎?
    量子糾纏的影響是瞬時的,引力波的傳遞速度是光速。相對論描述了在我們宇宙中,有效信息的傳遞速度最快為光速;從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也可以得到引力波的傳遞速度為光速,這點已被天文觀測所證明。在量子力學中,有一個神奇的量子糾纏現象,該現象表明無論相距多遠的糾纏態粒子,都能保持著相互聯繫,當一方的波包塌縮時,另外一方也會塌縮成單一態。而且科學家已經用實驗證明,量子糾纏的傳遞速度是超光速,或者說根本就沒有傳遞過程,量子糾纏效應就是瞬時的,完全無視空間距離。
  • 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首次實現
    【科技前沿】本報合肥9月8日電(記者常河)記者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馬庫斯·胡貝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 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首次實現
    9月8日,記者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馬庫斯·胡貝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本成果為進一步實現各種高維量子信息過程和研究高維系統的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打下重要基礎。
  • 固體系統中首次實現量子態信息隱形傳輸
    OFweek通信網,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5日報導,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科學家首次在一個類似計算機晶片的電子電路中,將信息從其一角「隱形傳輸」到了另一角。研究人員指出,這是首次在一個固體系統中成功實現了量子態信息隱形傳輸,從發送方到接收方不用傳輸信息載體,這種電路是未來構建量子計算機的重要一環。
  • 四維超糾纏態光子室外首次傳輸成功—新聞—科學網
    向構建更高效安全量子網絡邁出重要一步
  • 給糾纏態「做個CT」,讓未來量子網絡更安全
    不再依賴於測量設備的可靠性要實現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首先要實現量子糾纏,但如何檢驗量子間是否已形成了「糾纏態」,成為量子領域科學家們競相攻克的難題。量子通訊的特性之一是保密度高,但也不是絕對地無機可乘,其中仍然存在某些細微的漏洞,科技人員對因此出現的缺陷必須予以彌補。比如用於糾纏態信息測定的量子態層析方法,類似於醫院的CT掃描,通過「一層層掃描」重構出糾纏態的形式,進而獲得糾纏態的保真度等重要信息。但這個方法依賴於測量設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不能用於承擔對安全性有要求的量子信息任務。
  • 如何理解量子糾纏?真空渦旋之間的相互作用
    如何理解量子糾纏?首先來了解一下量子和量子的基本單元---量子比特。按照超流體真空論,我們可以把量子理解為一種超流體性質的真空的一種運動狀態。由於流體內部渦旋常常表現為一種柱狀結構,所以很可能我們通常理解的微觀量子並不是球形結構,而是柱狀結構(實際中應該是上下收口的紡錘形結構)。因為我們知道的絕大多數量子其實是弦的某種振動,而弦是由多個量子比特構成,這樣,實際上量子比特就是真空渦旋,可以說量子比特其實不是「物質」,本身就是真空的一部分,是真空的某種運動狀態而已。上圖中綠矢和藍矢,分別表示經典計算中所用的0和1兩種狀態。
  • 【中國科學報】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首次實現
    ,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學者合作,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創造世界最高水平,為進一步實現各種高維量子信息過程,以及研究高維系統的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打下重要基礎。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糾纏態在信道容量上有巨大優勢。然而,要展示這一優勢必須實現高保真度、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此前在光學系統中,人們廣泛採用光子的軌道角動量、時間或頻率自由度進行編碼,但還沒有一個系統能夠很好地同時解決高維量子糾纏態的製備、傳輸與測量的難題。李傳鋒、柳必恆等人另闢蹊徑,於2016年開始採用光子的路逕自由度進行編碼,並取得一系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