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舉例超光速案例時,切倫科夫輻射是必須舉例的對象,但它是介質中的超光速現象,並沒有在真空中超過光速!當然很多朋友又會舉例量子糾纏在任何狀態下都能超光速,而且就是實時的,遠不止光速的一萬倍!果真是這樣嗎?
量子糾纏最早應該追溯到愛因斯坦和波爾之間的一場"戰爭",1905年愛因斯坦以一篇光電現象的論文確立了和普朗克一樣的量子力學的宗師地位,但比較耐人尋味的是無論是愛因斯坦還是普朗克,他們都走向了極端保守的一面,而愛因斯坦則走得更遠一些,畢生都想讓量子力學回歸經典的因果律,因為量子力學的發展,推導出了匪夷所思的違反因果律的結論,為此他提出了一個又一個思想實驗,試圖將已經瘋狂的量子世界重新回歸經典!
從光箱實驗到EPR實驗
1930年第六屆索爾維會議召開,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光箱實驗,試圖精準打擊海森堡的公式△E×△t>h/2π不成立,這是量子力學的根基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數學描述,愛因斯坦試圖通過直擊要害完成量子力學回歸,但很可惜他忘記確認一點,在光箱實驗中他居然忘記考慮了相對論的紅移效應,結果被波爾擊潰,簡直就一敗塗地!
1935年3月愛因斯坦和他的同盟軍波多爾斯基(Boris Podolsky)和羅森(Nathan Rosen)一起,發表了一篇《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可能是完備的嗎?》,提出了一個一直到現在仍然在持續發酵的實驗:
一個不穩定的大粒子衰變成兩顆小粒子A和B,這兩顆粒子會有兩種可能的自旋方式,假設它是左旋,那麼另一顆粒子必定是右旋,但量子力學認為,在我們沒有觀察它之間,它們的狀態就是不確定的,只能用一個波函數來描述它們!
但當我們觀察粒子A時,它的波函數會瞬間塌縮,隨機選擇了一種左旋或者右旋,那麼為了總體守恆,另一顆粒子必定是另一種自選方式,那麼當兩顆粒子在相隔數萬光年時,兩者是如何做到相互通信的呢?
所以愛因斯坦認為,信號不可能超過光速傳遞,因此粒子A和粒子B在分開之前的狀態就已經確定了,後來觀測到的只是這種確定狀態的信息而已!
這就是三位大神的名字首字母命名的經典實驗EPR佯謬!對于波爾這些量子力學的支持者來說,根本不成問題,因為他們的解釋是兩顆粒子在觀測以前,無論它們相距多遠,都是處在疊加態,也就是跟兩者距離無關,但顯然這個解釋並不能令愛因斯坦服氣!
而當時技術條件有限,愛因斯坦就帶著這樣對溫暖的經典世界無比懷戀和對量子力學的憤憤不平中在1955年4月18日去世。
量子糾纏超光速了嗎?
EPR所設想的那種糾纏難以實現,因而難以用實驗來檢驗。儘管量子力學界從來都不會認為波爾的觀點是錯的,但貝爾不等式的提出有了以實驗檢驗真理的方式,大家肯定是願意圍觀湊個熱鬧了!
1969年,Clauser等人改進了玻姆的EPR模型後,在伯克利、哈佛和德州進行了一系列初步實驗,出乎貝爾的意料的是,除了一個實驗以外,其它實驗都指向了量子論預言的結果!
【貝爾不等式實驗驗證示意圖】
法國奧賽理論與應用光學研究所的阿萊恩·阿斯派克特帶領的團隊在1982年代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這就是被稱為二十世紀影響最大實驗之一的阿斯派克特實驗,結果是愛因斯坦輸了,同年12月阿斯派克特團隊的論文發表在了《物理評論快報》上。
所以量子糾纏根本就無需用光速來衡量,就像哥本哈根詮釋認為的那樣,在被觀測以前,兩顆糾纏態的粒子即使在相距再遠的距離上,比如宇宙的兩端,它仍然被看成是一個疊加態,而這個疊加態並不是以距離遠近來形容!所以當觀測任何一顆粒子時,觀測的是這個疊加態,而不是單顆粒子。
其實還真有,德布羅意提出的德布羅意波就可以遠超光速,而宇宙的膨脹也能超過光速,但無一例外的是兩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無法傳遞信息,這也是狹義相對論中所要表達的光速不可超越的真正含義!
光速就是我們這個宇宙的天花板,但即使達到光速我們也無法跨越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