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的「鬼見愁」,超新星要摧毀恆星,總共分幾步?

2020-12-04 天文在線

百家號獨家內容。

圖解:下降中的球進行動量傳遞。

通過掉落的橡膠球展示引力反彈的原理,以及如何引起超新星爆炸,同時還說明了為什麼在這類爆炸中總是會留下一個核心。(公有領域圖片,來源:克里斯多福·貝爾德)

超新星不會完全摧毀一顆恆星,超新星爆炸的猛烈程度堪稱宇宙之首。但它們不像炸彈爆炸一樣,炸掉原炸彈的每一點。相反,當一顆恆星爆炸成超新星時,它的核心會存活下來。正如美國宇航局所解釋的那樣,超新星爆炸是由引力反彈效應,而不是由化學反應引起的。

的確,在大多數恆星中,有猛烈攪動著的氫聚變反應,但這些不會爆炸形成超新星。恆星如此之大,以至於引力足以將他們凝聚在一起,以防止核反應產生的能量將它們吹散。是引力反彈在超新星形成過程中把恆星炸開。

許多科學博物館內展示了典型的動量傳遞,如右側動畫所示。不同尺寸的橡膠球掛在不同的高度,然後在同一時刻放手。重力把它們拉下來,所有球都掉在地上。在接下來的幾分鐘裡,底部的球擊中地面並反彈,然後球之間開始碰撞。動量等於質量乘速度,這意味著,一個重而慢的物體,可能與輕而快的物體擁有同等的動量。當兩個物體碰撞時,它們傳遞了一些動量。

當一個重而慢的物體與一個輕物體碰撞時,因為動量守恆,重的物體可以給輕的物體一個非常高的速度。正如這個動畫所示,通過將橡膠球從底部最重到頂端最輕排列,動量被轉移到更輕的物體上,帶來了更高的速度。因此,即使重力將所有球向下拉,上球也會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反彈;這一切都符合動量守恆規律。

較低的球太重,太慢,彈不走,所以仍然作為原系統倖存的核心。另一方面,上部的球被吹走(在科學博物館的展覽中,它們被捕獲在儀器的頂部,以便可以重新運行演示)。橡膠球的爆發沒有發生任何重大的化學或核反應。這種爆發僅僅是由於重力和動量傳遞,即重力反彈。如果你仔細觀察動畫,你會發現反彈採取外向衝擊波的形式,隨著衝擊波的擴散,強度會增加。

在超新星爆炸之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膨脹的星塵殼被拋向宇宙中,像這個蟹狀星雲圖像一樣。我們看不到恆星倖存的部分——它的核心。在蟹狀星雲中,超新星的力量已經使得恆星核心坍塌形成中子星。(公共領域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

超新星和這種橡皮球演示的是同一種爆炸。年邁的恆星是由中心向下的較厚層和表面附近的較薄層組成,恆星核反應產生的力基本與重力平衡。但是當恆星耗盡燃料時,核反應會減慢,這意味著重力不再被平衡,重力開始使恆星坍塌。當塌縮恆星的核達到臨界密度後,其壓力強得足以抑制坍塌。

但是,像橡皮球一樣,恆星一直在向內下落,現在又該反彈了。外層在巨大的爆炸中被吹向太空,將肥沃的塵埃雲散布在宇宙中。但由於動量傳遞,恆星的核心得以存活。坍塌事件強烈地擠壓了恆星的核心,以至於它變成了一種奇異的東西。

如果恆星質量是太陽的5到12倍,核就會變成一個大中子球,我們稱之為中子星。如果質量是太陽的12倍以上,核就會變成黑洞(維基百科上說目前還沒有確定)。你可能會想爭辯說,當一顆恆星爆炸後,除了黑洞之外一無所有,因此恆星已被完全摧毀。但是黑洞並不,黑洞有質量、電荷、角動量和施加重力。黑洞只是一顆足夠緻密的恆星,因此具有足夠的引力,能夠防止光線逃逸。超新星產生的黑洞是爆炸的恆星的遺留核。

不是所有的恆星都會經歷超新星爆炸。質量低於太陽質量5倍的恆星太輕,無法經受這種劇烈的轉化,它們根本沒有足夠的重力進行塌縮和反彈。當較輕的恆星耗盡核燃料時,它們會經歷一系列的階段,最後成為長壽的白矮星。當然無論恆星最終是變成中子星、黑洞還是白矮星,它們都永遠不會完全消失。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wtamu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被「反物質」徹底摧毀的恆星
    根據爆發的威力推算,爆發成為這顆超新星的恆星,其質量幾乎相當於200個太陽,接近了理論上單一恆星質量所能達到的上限。天文學家認為,這顆名為SN2016iet的超新星可能是一顆罕見的「對-不穩定性超新星」(pair-instability supernova)。
  • 恆星最壯麗的謝幕,超新星爆發
    超新星是一種強大而明亮的恆星爆炸。這種短暫的天文學事件發生在大質量恆星的最後演化階段,或者當白矮星觸發失控的核聚變時。爆照之後,恆星要麼坍塌成中子星或黑洞,要麼被完全摧毀。在消失之前,超新星的峰值光度可以與整個星系的峰值相媲美。
  • 哈勃望遠鏡經典照片之創生之柱,創造無數恆星,卻要被恆星摧毀
    遠遠地望去,它的形狀就像是一隻即將要擊破長空的雄鷹,故而得名。 鷹狀星雲是一個典型的疏散星團。所謂的疏散星團,是由幾百到幾千顆恆星組成的集合體,恆星密度比較低,彼此之間引力聯繫較弱,通常分布在不到10光年直徑的範圍內。不過鷹狀星雲比較例外,它的範圍要更大。和相對密集的球狀星團恰好相反,疏散星團內所包含的都是非常年輕的恆星。
  • 如果距離地球四光年的恆星發生了超新星爆發,我們會怎麼樣?
    超新星爆發是大質量恆星在主序期結束後,向中子星或者黑洞演化過程中的一個歷經階段,從我們捕捉到的超新星爆發的現象來看,無論是從亮度,還是釋放出來的巨量高能粒子,都是普通恆星遠遠無法比擬的。那麼,如果在距離地球4光年的區域發生了超新星爆發,我們的地球會怎麼樣呢?
  • 二氧化矽可能起源於恆星爆炸後所產生的超新星
    超新星是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的一種劇烈爆炸,爆炸過程中的所產生的電磁輻射能夠照亮整個星系,並可能持續幾周甚至幾個月才會逐漸衰減。而在此期間,一顆超新星所釋放的輻射能量可以與太陽在其一生中輻射能量的總和相當。
  • 地球會因為恆星爆炸而被摧毀嗎?
    如果一顆恆星爆炸,地球會被摧毀嗎?答案是「希望不會」。我們還算是幸運的,並非所有恆星都會發生爆炸而後死亡。步入老年後,恆星從矮星(太陽現在就是一顆矮星)變成巨星。如果一顆恆星的身軀足夠大,便會發出核心塌陷超新星爆炸。
  • 為什麼恆星爆炸會變成超新星?超新星對宇宙有什麼影響?
    為什麼恆星爆炸會變成超新星?超新星對宇宙有什麼影響?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空,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什麼是超新星,簡單來說,一顆爆炸中的恆星,就被稱為超新星。
  • 恆星爆炸時恆星中央究竟發生了什麼
    巨大的恆星(左圖)內部產生了像鐵一樣重的元素,恆星在巨大的爆炸事件中爆發(中間),外層物質到處散落,形成所謂的超新星殘餘物的結構(右圖)。 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近日科學家們表示,恆星摧毀性的爆炸死亡似乎是不均衡的宇宙爆燃。這項最新發現是基於美國宇航局X射線繪製的核光譜望遠鏡陣列(NuSTAR)太空望遠鏡收集的數據,它或可能提供,恆星在以超新星形式爆炸時恆星中央究竟發生了什麼的線索,研究人員補充說道。  碳以後的元素是在巨大的恆星內部合成,它們組成了恆星、行星和人類。
  • 恆星肚子裡生成黑洞 黑洞從內部吃掉恆星
    超超新星不是指一個明星有多紅而是天文學家對一種星球的命名。質量為太陽質量8~25倍的恆星會因引力坍縮而最終發生超新星爆發,遺留下一顆中子星。研究表明,如果是質量更大的恆星,它們則會以形成黑洞而終結其一生。這種形成黑洞的爆發是宇宙中規模最大的超新星爆發,叫做「超超新星」(hypernova)。
  • 超新星:一種超出人類理解力的逆天存在-宇宙,超新星,恆星,黑洞...
    宇宙中存在著一些超乎我們理解力的地方,超新星就是這樣一個極端的例子。一顆恆星,如果它的質量和體積達到太陽的若干倍,當它耗盡燃料後,就會以一種極為猛烈的方式,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死去。
  • 超新星爆發是製作元素的工坊,超新星爆發遺蹟物質組成恆星及生命
    大恆星的死亡導致了超新星的爆發,這對宇宙的天體結構將是一種衝擊,超新星爆發附近的星球,大約10000億公裡範圍內的星球都將慘不忍睹,一些靠得太近的恆星也許會解體或者恆星外圍的氣體將被吹走,行星則早就被吞噬了。
  • 恆星能夠發光,但宇宙中最亮的光卻不是恆星發出的,而是黑洞
    在宇宙中,恆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天體,僅銀河系之中就有數千億顆恆星,而每一顆恆星都會給一定的區域帶來光與熱,太陽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因為太陽的光和熱,地球才能夠如此生機盎然。宇宙中大部分的光亮都來自於恆星,但宇宙中已知的最亮的光卻並不是由恆星所發出的,而是來自一個黑洞,也就是已知宇宙中最大的黑洞TON618。黑洞是什麼?黑洞會發光嗎?它是怎麼來的?
  • 「超新星」是恆星生命的起點嗎,超新星爆發與黑洞有什麼關係?
    和我們所生活的行星地球比起來,恆星的一生是極為豐富的,不同種類的恆星在不同階段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狀態,我們所聽過的那些天體名稱,如黃矮星、白矮星、紅巨星、藍巨星、超新星、中子星、黑洞等等,他們都和恆星有關係。
  • 為什麼不直接摧毀兩顆恆星?
    三體世界的惡劣環境是三顆恆星造成的,既然三體人技術那麼發達,為什麼不摧毀兩顆恆星,不就是永遠的恆紀元了麼?還要興師動眾遠徵太陽系?,忽悠下人類還可以,但要忽悠恆星就不行了!,那麼: 三體人的光速飛船真的能摧毀恆星嗎?
  • 碰撞恆星摧毀了遙遠星系中超大質量黑洞的日冕
    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觀察到活躍星系核1es1927+654中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X射線日冕突然被摧毀。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觀測結果可以解釋為黑洞周圍的吸積流與潮汐擾動恆星碎片之間的相互作用。落向圓盤的碎片條紋就是被黑洞引力撕裂的恆星的殘骸。右圖顯示的是恆星碎片分散了圓盤中的一些氣體,導致日冕消失後的黑洞。 2018年3月,一次意外的爆炸照亮了全天空超新星自動測量(ASASN)的視野,該系統測量整個夜空中的超新星活動。調查發現,1ES1927+654的亮度躍升至正常亮度的40倍左右。
  • 恆星分很多種,來看看各種恆星的演化和結局
    根據自身質量的不同,恆星又可以分為很多種類,質量在太陽質量的8%到50%之間的的恆星是紅矮星,這是恆星的質量最小的一類,發光發熱都不強,我們在地球上無法用肉眼看到任何一顆紅矮星;這類恆星的數量也最多,在我們的銀河系中,紅矮星的數量佔到了近80%,質量在太陽的50%到80%的恆星是橙矮星,這類恆星發出的光輻射也不強,基本上也無法用肉眼看到
  • 神秘的新星和超新星,它們是新誕生的星體,還是即將隕滅的恆星?
    小編查閱了很多資料,才弄明白原來這種神秘的星星叫作「新星」或者「超新星」。在古代又被稱為「客星」,小編猜想這一名稱的由來可能是因為人們認為這是一顆「前來做客」的恆星。那麼這種神秘的新星和超新星,它們究竟是新誕生的星體,還是即將隕滅的恆星呢?
  • 質量大的恆星厲害,還是密度大的恆星厲害?
    因為紅矮星剛剛夠著氫聚變的溫度,一點點輻射壓剛好夠整顆恆星對流。所以它能燃燒整顆恆星的氫元素,也就是它的壽命是最長的,除了紅矮星外,其他恆星只能燃燒核心部分的燃料,大量氫元素在超新星爆發後的星雲中成為下一顆恆星的原料。
  • 克卜勒的超新星遺蹟:400年後,恆星爆炸產生的碎片未減緩
    天文學家利用美國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記錄了從爆炸恆星處以超過每小時2000萬英裡的速度噴出的物質。這比地球上的聲速快25000倍。克卜勒超新星殘骸是一顆爆炸的恆星的殘骸,這顆恆星距離我們的銀河系大約2萬光年。
  • 參宿四已爆炸為超新星了嗎?它會摧毀地球嗎?
    很多人認為這意味著參宿四即將甚至已經爆發為超新星。有些人認為這顆超新星有可能威脅甚至摧毀地球生態圈。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就看看這些傳言是否可靠。 參宿四的基本情況 參宿四,英文名為「Betelgeuse」,拜耳命名法中它的稱號是獵戶座α——這一般是某個星座中最亮的星的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