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相機而言,鏡頭作為一種傳統的光學器材有著更加悠久的發展歷史,早在數位相機之前的膠片時代,便已經有很多出色的光學技術問世了,除了鏡片材質、光學結構等方面之外,鍍膜技術同樣是鏡頭發展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也是大家在選擇和購買鏡頭時會十分注重的一點。因此,筆者今天就帶大家一起探究一下EF鏡頭體系中,鍍膜技術究竟起著怎樣至關重要的作用。
·亞波長結構鍍膜——SWC
首先我們來說說佳能SWC鍍膜技術。我們知道,光的反射對成像有著致命的殺傷力,鏡頭表面之所以會產生反射現象,是因為鏡片玻璃和空氣邊界處的折射率發生了突然的變化,而光線又會在鏡頭內部重複反射,最後在傳感器上形成眩光或鬼影。
未鍍膜的光學元件光線反射示意圖
為了抑制光線反射,空氣和玻璃之間的折射率應該逐漸減小,早先的蒸氣鍍膜儘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光線反射,但隨著光線入射角的增大,它的效果也會隨之下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佳能研發了亞波長結構鍍膜SWC技術。
亞波長結構鍍膜(SWC)的結構原理
佳能SWC鍍膜的原理究竟是什麼呢?SWC鍍膜在鏡頭表面形成一個小於可見光波長的楔形顯微結構,這種結構能夠持續改變折射率,從而消除折射率會突然改變的邊界,通過結構上的特性來抑制反射效果。SWC鍍膜的優勢在於,即使光線入射角大,其防反射的能力依然出色,能夠實現比傳統蒸氣鍍膜更理想的抑制反射效果。
佳能EF 24mm f/1.4L II USM鏡頭
簡而言之,佳能SWC鍍膜通過平穩地改變空氣和玻璃之間的折射率,從而減輕了鏡片反光現象帶來的不良影響,因此在鬼影、眩光抑制方面有著出色的效果。佳能首支搭載SWC鍍膜技術的相機鏡頭是EF 24mm f/1.4L II USM,它解決了傳統蒸汽鍍膜效果不佳、鏡頭結構受反光效果限制、鬼影眩光現象嚴重的難題,為廣大攝影愛好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空氣球形鍍膜——ASC
前文我們已經說到,光反射現象會為成像帶來諸多不利影響,而造成光反射的根本原因在於鏡片本身具有弧度,因此更容易發生無規律反射,這時就需要通過鍍膜及鏡片技術對這一問題加以矯正。接下來筆者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佳能ASC鍍膜技術。
佳能ASC鍍膜技術結構示意圖
理論上說,ASC鍍膜可以看作一種複合鍍膜,氣泡層在反射光抑制上有很大優勢
ASC鍍膜全稱為空氣球形鍍膜,其結構可以看作是一種複合鍍膜,它由兩個部分構成,下層是蒸汽鍍膜(可以看成是常規的多層抗反射蒸汽鍍膜),而上面比較厚的部分是通過均勻地在塗層內部注入低折射率的氣泡而形成的低折射率圖層。氣泡層能夠進一步削減反射光,帶來出色的成像效果。
佳能EF 11-24mm f/4L USM鏡頭同時配備了SWC與ASC鍍膜
相比較SWC鍍膜而言,ASC作為佳能全新的鍍膜技術,在設計理念上無疑要更加先進。不過由於ASC鍍膜是基於蒸汽鍍膜的加強版,那麼在面對一些大角度的入射光時效果可能會有所降低,這時就可以將前文所說的SWC鍍膜與ASC鍍膜配合在一起使用,其中SWC用於大弧面,而ASC用於平面或者小弧面,全面抑制了光反射帶來的眩光、鬼影等問題(佳能EF 11-24mm f/4L USM鏡頭即採用了這樣的設計)。
佳能EF 11-24mm f/4L USM鏡頭實拍樣片
得益於SWC、ASC鍍膜的存在,逆光拍攝時的眩光及鬼影現象得到了很好的抑制
對於當今時代的鏡頭產品而言,光學結構、鏡片材質以及驅動馬達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好的鍍膜技術同樣對成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相信各位對於佳能的SWC鍍膜與ASC鍍膜已經有所了解,得益於這兩種鍍膜的技術優勢,讓佳能EF鏡頭能夠在抗眩光及鬼影方面有著出色的表現。隨著技術的進步,鍍膜的作用也會進一步更新與加強,筆者非常期待佳能在未來為我們帶來更多功能強大的鍍膜黑科技。
3產品參數對比
佳能EF 11-24mm f/4L USM和佳能EF 24mm f/1.4L II USM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