鍍膜的奧秘 佳能SWC/ASC鍍膜技術解析(全文)_佳能 EF 11-24mm f/4L...

2021-01-09 中關村在線

    相比較相機而言,鏡頭作為一種傳統的光學器材有著更加悠久的發展歷史,早在數位相機之前的膠片時代,便已經有很多出色的光學技術問世了,除了鏡片材質、光學結構等方面之外,鍍膜技術同樣是鏡頭發展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也是大家在選擇和購買鏡頭時會十分注重的一點。因此,筆者今天就帶大家一起探究一下EF鏡頭體系中,鍍膜技術究竟起著怎樣至關重要的作用。


·亞波長結構鍍膜——SWC

    首先我們來說說佳能SWC鍍膜技術。我們知道,光的反射對成像有著致命的殺傷力,鏡頭表面之所以會產生反射現象,是因為鏡片玻璃和空氣邊界處的折射率發生了突然的變化,而光線又會在鏡頭內部重複反射,最後在傳感器上形成眩光或鬼影。


未鍍膜的光學元件光線反射示意圖

    為了抑制光線反射,空氣和玻璃之間的折射率應該逐漸減小,早先的蒸氣鍍膜儘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光線反射,但隨著光線入射角的增大,它的效果也會隨之下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佳能研發了亞波長結構鍍膜SWC技術。


亞波長結構鍍膜(SWC)的結構原理

    佳能SWC鍍膜的原理究竟是什麼呢?SWC鍍膜在鏡頭表面形成一個小於可見光波長的楔形顯微結構,這種結構能夠持續改變折射率,從而消除折射率會突然改變的邊界,通過結構上的特性來抑制反射效果。SWC鍍膜的優勢在於,即使光線入射角大,其防反射的能力依然出色,能夠實現比傳統蒸氣鍍膜更理想的抑制反射效果。


佳能EF 24mm f/1.4L II USM鏡頭

    簡而言之,佳能SWC鍍膜通過平穩地改變空氣和玻璃之間的折射率,從而減輕了鏡片反光現象帶來的不良影響,因此在鬼影、眩光抑制方面有著出色的效果。佳能首支搭載SWC鍍膜技術的相機鏡頭是EF 24mm f/1.4L II USM,它解決了傳統蒸汽鍍膜效果不佳、鏡頭結構受反光效果限制、鬼影眩光現象嚴重的難題,為廣大攝影愛好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空氣球形鍍膜——ASC

    前文我們已經說到,光反射現象會為成像帶來諸多不利影響,而造成光反射的根本原因在於鏡片本身具有弧度,因此更容易發生無規律反射,這時就需要通過鍍膜及鏡片技術對這一問題加以矯正。接下來筆者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佳能ASC鍍膜技術。


佳能ASC鍍膜技術結構示意圖


理論上說,ASC鍍膜可以看作一種複合鍍膜,氣泡層在反射光抑制上有很大優勢

    ASC鍍膜全稱為空氣球形鍍膜,其結構可以看作是一種複合鍍膜,它由兩個部分構成,下層是蒸汽鍍膜(可以看成是常規的多層抗反射蒸汽鍍膜),而上面比較厚的部分是通過均勻地在塗層內部注入低折射率的氣泡而形成的低折射率圖層。氣泡層能夠進一步削減反射光,帶來出色的成像效果。


佳能EF 11-24mm f/4L USM鏡頭同時配備了SWC與ASC鍍膜

    相比較SWC鍍膜而言,ASC作為佳能全新的鍍膜技術,在設計理念上無疑要更加先進。不過由於ASC鍍膜是基於蒸汽鍍膜的加強版,那麼在面對一些大角度的入射光時效果可能會有所降低,這時就可以將前文所說的SWC鍍膜與ASC鍍膜配合在一起使用,其中SWC用於大弧面,而ASC用於平面或者小弧面,全面抑制了光反射帶來的眩光、鬼影等問題(佳能EF 11-24mm f/4L USM鏡頭即採用了這樣的設計)。


佳能EF 11-24mm f/4L USM鏡頭實拍樣片


得益於SWC、ASC鍍膜的存在,逆光拍攝時的眩光及鬼影現象得到了很好的抑制

    對於當今時代的鏡頭產品而言,光學結構、鏡片材質以及驅動馬達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好的鍍膜技術同樣對成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相信各位對於佳能的SWC鍍膜與ASC鍍膜已經有所了解,得益於這兩種鍍膜的技術優勢,讓佳能EF鏡頭能夠在抗眩光及鬼影方面有著出色的表現。隨著技術的進步,鍍膜的作用也會進一步更新與加強,筆者非常期待佳能在未來為我們帶來更多功能強大的鍍膜黑科技。

3產品參數對比

佳能EF 11-24mm f/4L USM和佳能EF 24mm f/1.4L II USM有什麼區別

相關焦點

  • 螢石與鍍膜的奧秘 佳能EF鏡頭技術解析
    在所有的相機鏡頭中,受關注度最高的無疑是佳能的EF鏡頭,特別是紅圈L鏡頭更是擁有著相當高的人氣。那麼究竟是何種原因成就了佳能EF鏡頭不可動搖的地位?今天筆者就帶領大家一同去探尋其背後的奧秘。常見的鏡頭有EF 70-200mm f/2.8L IS II USM、EF 70-200mm f/4L IS USM、以及EF 200mm f/2L IS USM。它們都有非常出色的光學表現力。 ·亞波長結構鍍膜SWC   除了色散外,反射同樣對鏡頭有著致命的殺傷力。
  • 鏡頭上的秘密武器 淺析佳能鏡頭鍍膜技術發展
    鍍膜從單層轉變為多層的過程持續了一段時間。佳能從1957年開始在135相機的可替換鏡頭上使用單層S.C.鍍膜,S.C.鍍膜雖能解決一部分眩光的問題,但受限於當時的技術,這種單層的鍍膜還是滿足不了人們對更高畫質的追求。於是佳能又研發了多層S.S.C.鍍膜。佳能FD 50mm F1.4 S.S.C.就是應用S.S.C.鍍膜的明星鏡頭。
  • 超廣新星 佳能EF 16-35mm f/4鏡頭評測(全文)_佳能 EF 16-35mm f/4...
    ,佳能湊齊了EF 16-35mm f/4L IS USM、EF 24-70mm f/4L IS USM和EF 70-200mm f/4L USM三枚鏡頭,佳能「小三元」也真正的組合完成。鏡頭外觀 鏡身簡潔便於攜帶    我們先來看看鏡頭的外觀,全新的佳能EF 16-35mm f/4L IS USM外觀設計和之前的佳能廣角鏡有所不同,不同於之前16-35mm f/2.8鏡頭在前部明顯大出一圈的設計,全新的EF 16-35mm f/4L IS USM鏡頭整體上看沒有明顯的突出結構,鏡頭的長度較長是新鏡的一個特點,遠看上去確實有幾分佳能新百微的感覺
  • 輕量化白炮 佳能400mm f/4 DO II評測(全文)_佳能 EF 400mm f/4 DO...
    近年來佳能發布了多枚高素質的長焦鏡頭,而在繼多枚高素質紅圈白炮新品問世後,佳能帶來了新款綠圈鏡頭——EF 400mm f/4 DO IS II USM。新一代大綠繼承了前代採用DO鏡片的光學設計思路,保持了小型化輕量化設計的鏡頭,讓我們在最低重量負擔下,可以擁有400mm的長焦和f/4的大光圈。
  • 方寸間的光學極致 解析EF鏡頭尖端科技(全文)_佳能 5Ds R_數碼影像...
    佳能EF 400mm f/4 DO IS II USM鏡頭的體積控制非常出色  而隨著技術的發展,當各種蘊含著高科技的鏡片被發明出來而鏡片弧度越大,發生無規律反射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傳統的鍍膜技術很難做到有效抑制反射。這時候,就必須依賴特殊的技術來解決這些特殊鏡片。
  • 小三元扛鼎大將 佳能EF24-70/F4L IS評測(全文)_佳能 EF 24-70mm f...
    ·短小精悍 做工精細配金屬卡口  佳能EF24-70mm F4L IS鏡頭的整體外形設計較之以往佳能標準變焦鏡頭有著很大的差別。主要的差別集中在了它的體型上。首先讓我們先來看一個對比圖,以便大家對於這支鏡頭的「小巧」有所體會。
  • 出街旅遊好選擇 佳能EF-M 15-45mm評測(全文)_佳能 EOS M10套機...
    ,濾鏡尺寸為49mm    鍍膜顏色上看,該鏡頭的鍍膜顏色在燈光下呈暗紅色與黃綠色,鍍膜色彩看起來較為舒服。f/6.3時,鏡頭中心解析度達到2500,之後隨著光圈的收縮,解析度逐級下降,f/11時為2200了,到f/40時中心解析度為1100。不過在常用光圈下,這支鏡頭在45mm端的中心解析度還是夠用的。    最後來看45mm端的邊緣畫質。從f/6.3到f/16時,其邊緣解析度均能達到2000,在f/22時開始下降,到f/40時降到1000。
  • 實力強大的重武器 佳能RF28-70mm f/2評測(全文)_佳能 RF 28-70mm...
    佳能RF28-70mm f/2絕對是一個重武器,大光圈是字面參數的第一印象;28-70mm的焦距,雖然在廣角端並不如24mm廣,但是也足夠滿足大部分的廣角需求了佳能28-70mm廣角端解析度    在廣角端,不論中心還是邊緣,最佳解析度都出現在f/4-f/11這段光圈下。
  • 風光攝影的必備武器 佳能廣角鏡頭的進化史_佳能 RF 15-35mm f/2.8...
    最近幾年間,從EF 11-24mm f/4的發布,到如今RF15-35mm F2.8的到來,佳能的廣角鏡頭,已經站在了廣角變焦鏡頭的頂尖行列。f/4、FD24mm f/2.8、FD28mm f/3.5、FD35mm f/2(I)、FD35mm f/3.5,以及一枚魚眼鏡頭FD7.5mm f/5.6,佳能的廣角鏡頭系統,算是湊齊了。
  • 大光圈BR鏡片 佳能35mm F1.4 II評測首發
    35mm F1.4 II鏡頭 即將到來 佳能EF35mm F1.4 LII參數曝光 或更值得買 佳能兩代50mm F1.8對比解析 F1.4 II鏡頭底面鏡頭編號及產地等說明   在本次評測中,佳能35mm F1.4 II鏡頭搭配佳能旗艦級全畫幅相機EOS 5DS R機身,這款相機具備全畫幅約36×24mm影像傳感器,約5060萬的有效像素,配備了雙DIGIC 6數字影像處理器,61點高密度網狀陣列自動對焦感應器,迅速高效地捕捉被攝體。
  • 佳能RF85mm F1.2 L USM DS評測:人像神頭再超越
    很簡單的一個英文詞組,卻蘊含無數佳能技術工程師的研發心血。鏡身中間還有一個「Canon 85」,人像鏡皇的重要標識。其他特殊鏡片,包括UD、研磨非球面、BR、ASC,和RF85mm F1.2 L USM都是一樣的。
  • 人像鏡皇對決 中一光學85mm f/1.2戰佳能
    ,而佳能的85mm f/1.2則是一枚年數頗多的鏡頭,這枚鏡頭最早發布於1999年,最新一代改進了鍍膜和對焦,發布於2006年,可以說是佳能定焦鏡頭中難得的珍品。而且鍍膜技術也讓筆者一改對國產的看法,究竟這枚85mm f/1.2實際素質如何,我們下面就進入客觀測試。·銳度測試 中一全開與佳能相似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兩枚鏡頭的解析度測試。
  • 夜神傳奇 佳能RF50mm F1.2鏡頭的前世今生_佳能 RF 50mm f/1.2L...
    ,首先達到f/1.0光圈的自動對焦技術在當時看已經是不可思議。鏡頭採用9組11片光學設計,包含了2片非球面鏡片、4片高折射鏡以及浮動鏡片設計,鏡頭有著巨大的前鏡片組和眾多大尺寸光學鏡片。這枚鏡頭在當時與一代EF 85mm f/1.2L USM幾乎同時發布,代表了當時佳能光學設計的最高水準。
  • 更完美的虛化表現 佳能RF85mm f/1.2 DS評測
    ·鏡頭焦距:85mm ·鏡頭光圈範圍:f/1.2-f/16 ·光圈葉片:9片圓形光圈 ·鏡頭結構:9組13片(包含1片UD鏡片、1片研磨非球面鏡片、1片BR光學元件、採用ASC鍍膜以及兩面DS鍍膜) ·最近對焦距離:0.85m ·最大放大倍率:0.12× ·環形USM超聲波馬達驅動 ·濾鏡尺寸:82mm
  • 套機頭的進化 佳能新老24-105mm對比評測
    佳能24-105mm f/4鏡頭不用筆者多做介紹,作為佳能的全畫幅標準套機鏡頭,這枚鏡頭曾經是多少用戶的第一枚紅圈鏡頭,如今這枚鏡頭正式迎來了2.0時代,這枚EF 24-105mm f/4L IS II USM和上一代24-105mm相比,外觀發生了很大變化,究竟新鏡頭表現如何,這枚鏡頭的畫質表現提升大不大,我們今天就來一探究竟
  • 大光圈BR鏡片 佳能35mm F1.4 II評測首發-搜狐數碼
    佳能35mm F1.4 II鏡頭底面鏡頭編號及產地等說明  在本次評測中,佳能35mm F1.4 II鏡頭搭配佳能旗艦級全畫幅相機EOS 5DS R機身,這款相機具備全畫幅約36×24mm影像傳感器,約5060萬的有效像素,配備了雙DIGIC 6數字影像處理器,61點高密度網狀陣列自動對焦感應器,迅速高效地捕捉被攝體。
  • 大師之選 佳能EF 70-200mm F2.8鏡頭解析(全文)_佳能 EF 70-200mm...
    這些白色的鏡頭均屬於佳能的EF系列遠射鏡頭,是專業攝影師以及攝影發燒友最常用的鏡頭。佳能EF 70-200mm f/2.8L IS II USM就是一支這樣的鏡頭,該鏡頭不僅適合拍攝體育比賽,並且在風光以及人像攝影中均有著較為突出的表現。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詳細了解下該鏡頭,看看它究竟有哪些過人之處。
  • 佳能是否會帶來RF 35mm f/1.2L USM DS?
    至今已經有大量傳聞稱佳能正在研發目前暫時空缺的35mm L級大光圈鏡頭。其中傳聞最多的莫屬RF 35mm f/1.2L USM鏡頭,並且將帶來加入DS焦外柔和鍍膜版本(同RF85 1.2的兩個版本)。此外海外也出現有許多RF 35mm f/1.4L USM的專利資料,並且也有DS版本的消息。因此佳能究竟會帶來哪款35mm頂級定焦呢?
  • 一鏡走天下的旅行神器 佳能RF24-240mm評測
    鏡頭濾鏡口徑為72mm,鍍膜顏色為黃綠色,這是佳能慣用的鍍膜顏色。這枚鏡頭的鍍膜效果不錯,有著很好的抗眩光表現。鏡頭在240mm端的銳度表現不夠滿意,在f/11-16時有較好銳度,其餘光圈中心到邊緣畫質都相對一般,而且邊緣畫質損失較大。    對於旅行鏡頭來說,畢竟這是個10倍變焦,我們不能強求鏡頭畫質多好。大家如果不是苛求畫面的細節表現,這枚鏡頭足夠用了,但是如果想要更好的輸出精細圖像,還是需要選擇更高規格的鏡頭。
  • RF卡口新進人像鏡皇 佳能RF85mm f/1.2評測
    佳能在今年2月21日發布EOS RP的時候給我們帶來了一個非常大的彩蛋,那就是佳能全新的六支RF鏡頭的開發計劃,並且在現場展示了這六支RF鏡頭的模型,其中就包含了兩支RF85mm的定焦鏡頭:RF85mm F1.2L USM以及RF85mm F1.2L USM DS,隨後關於佳能這兩支85mm鏡頭的傳言幾乎就沒斷過,最終佳能在2019年5月8日正式發布了兩支RF85mm的定焦鏡頭中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