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麗雖然是一位女同志,但巾幗不讓鬚眉,有能力,敢擔當,聽民意,老百姓口碑佳。」錢洪瑞當過30年的村黨支部書記,特別欣賞這樣年輕有為的鄉鎮幹部。金佳麗從事基層工作已十餘年,從一名大學生村官,到一名駐村幹部,再到如今的駐村指導中心副主任,已把根扎在農村。對她來說,走村就好比回家,村民就是自己的家人。(浙江新聞 )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勾勒出了未來奮鬥的藍圖。而其構成,則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以及工業、農業、服務業的生產。因此,要增強人民的獲得感,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就必須要到承載著人民的土地上去,看一看路通了沒有,問一問水電氣有沒有保障,幫著群眾一起看一看莊稼,跟著一起想一想發展點產業,是種點果樹還是養點禽畜,將群眾集合起來抱團取暖。
到最為基層的第一線去,紮實丈量好每一寸土地的長短,才能穩固發展的根基,避免出現「木桶效應」。共同富裕的目標是定下了的,而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倒是先富起來了,但是「先進帶後進」、對口援建、駐村幫扶,這樣的一系列措施,是為了切實補足短板的。脫貧攻堅不讓一個群眾掉隊,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也不能落下任何一個後進的村。因此,把幹部放到基層去耕耘,去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啃下硬骨頭,才能當好基層建設的「園丁」。
找準群眾的卡點、難點,找到問題的痛點、堵點,必須要深入群眾,換位思考,孜孜不倦當好政策的傳播者、執行者、協調員,也才能融入群眾。「村民富不富,關鍵看幹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發揮黨建引領的作用,下派一批有理想、有能力、有擔當、善作為的年輕幹部到一線去,當好群眾的「領頭雁」,沉下去找準民生短板,深挖問題產生的原因,才能面對面溝通交流,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後一公裡」。
將問題化解在一線,將困難破解在基層,真正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社」,才能讓群眾依賴,民心安穩,從而凝心聚力共促發展大計。(張雷)
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