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梅:當好村民致富的服務員

2021-01-11 東北新聞網

「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人大代表,我關注最多的是『三農』問題。當好人民的代言人,既要用心,更要上心。」1月5日,在接受採訪時孫秀梅這樣說。

孫秀梅在寬甸滿族自治縣建立了黨旗紅寬甸電商扶貧產業聯盟。依託網際網路優勢,利用電商平臺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建立全縣電商服務點和服務隊,直接幫助全縣1000多戶貧困戶脫貧;推動藍莓扶貧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覆蓋全縣8個鄉鎮、20個村,建設藍莓基地2000畝,暖棚60棟,帶動5000人脫貧增收。

孫秀梅帶領團隊圍繞「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提出品味寬甸山水、品味寬甸滿族文化、品味寬甸特色特產的理念,打造出《品味寬甸》區域公共扶貧品牌。她找專業公司為品牌做出了符合心中形象的完整VI設計,之後陸續推出了品味寬甸——藍莓、藍莓酒、藍莓蜂蜜、藍莓幹;品味寬甸——蛙子溝鴨蛋;品味寬甸——牛毛塢香菇;品味寬甸——臺溝草莓;品味寬甸——乾溝雞;品味寬甸——百家扶貧蛋;品味寬甸——壽鄉藍莓等20多個扶貧品牌產品,通過打造寬甸本土地產扶貧品牌《品味寬甸》,提高寬甸扶貧農副產品的知名度。

在今年即將召開的「兩會」上,孫秀梅準備提交《關於加強寬甸集體經濟和脫貧產業(藍莓產業)配套設施建設的建議》。「在政府支持指導下,藍莓暖棚、冷棚、陸地,一處處基地快速發展,增加了集體收入,助力了脫貧攻堅,但在多年工作中,我發現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為了加強集體經濟和脫貧產業(藍莓產業)配套設施建設,我今年提出了這個建議。」孫秀梅說。「今後,我將繼續踐行『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宗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做人民致富的信息員、技術員和服務員,切實擔負起人大代表的職責使命。」孫秀梅說。記者景媛媛

相關焦點

  • 過去一年包頭市統計局—— 用數字當好「參謀官」和「服務員」
    「參謀官」、「服務員」、「代言人」,這三個名詞或許濃縮了包頭市統計局在過去一年中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成績。當好「參謀官」,充分發揮統計職能作用2021年1月4日上午,在面向市民代表的公開述職中,包頭市統計局局長董海梅告訴市民代表,他們在過去一年中圍繞全市中心工作,「快、精、準」開展統計監測分析,全年撰寫各類分析報告231篇、統計信息280篇,充分發揮了統計部門的參謀助手作用。
  • 吳鑫:當好扶貧幹部 造福一方百姓
    在駐村的頭一個月裡,吳鑫和駐村幹部們走訪村民,核實每一家每一戶,圍著火坑探討脫貧致富辦法。在走訪的過程中,吳鑫發現,樸實的村民們,初心不變,致富戰貧困的信心卻無比的堅定著。    在農忙時節,只要誰家有困難,粗活重活,吳鑫都會去幫助一把,常走到農戶家裡,看住房是否安全,用水用電是否方便,陪伴留守老人和兒童。
  • 小小縫紉機 「踏」出村民致富路
    點擊播放 GIF 0.0M小小縫紉機 「踏」出村民致富路隨著政府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2016年她萌發了創辦一家縫紉合作社的想法,不僅可以實現自己的「老闆夢」,還可以帶動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但是,創辦合作社需要幾十臺縫紉機、場地、前期資金投入和員工僱用等諸多現實問題使她愁眉不展,好在通過幫扶幹部的溝通、協調,村委會為她免費提供創辦場地,村民們也紛紛為她出點子。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快合作社順利成立,並投入生產。
  • 冷水坑開發出村民致富的熱水坑
    可以說,冷水坑村開發出了村民致富的熱水坑。      村兩委為工業開發和新農村建設,已投資5000多萬元完成職工公寓、冷水坑大橋、村莊整治和生態村建設。一二期開發後,將有8000多員工在該村工業園區內工作生活,所以村集體還將籌集資金建設標準廠房和職工公寓,配套完善文化娛樂等基礎設施建設,讓冷水坑村成為村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和諧生活的樂園。
  • 紫玉參薯帶動村民致富
    好吃又營養的紫玉參薯蒸排骨來啦~↓↓↓(趕緊Mark好,學起來~)  張耀輝是羅坑村最大的紫玉參薯種植戶,為了打開銷路,他和村裡6名紫玉參薯種植戶成立了廣州增城區耀輝農業專業合作社,希望可以抱團發展,並帶動其他村民共同致富
  • 莒縣招賢鎮:鮮花智能化溫室大棚帶動村民致富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蕾 實習記者 孫銘良 通訊員 宋年升 日照報導走進日照市莒縣招賢鎮大羅莊村玫瑰產業園,沿著花香小路向裡探尋,道旁花團錦簇,陣陣芳香縈繞,一體化連跨智能溫室結構、自動化氣候控制、自動化水肥控制、標準化採後處理……這個集諸多高科技元素於一身的現代化溫室大棚,充滿詩情畫意,藏著大羅莊村芳香四溢的「致富經
  • 豐山村村主任陳寶樹:在黃土地上找價值帶村民致富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從一名普通村民到一名農民企業家,再到被村民推選成為村主任,幾十年來,陳寶樹最大的願望就是在黃土地上找到自己的價值,為村民搭建一個平臺,帶村民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  致富不忘回報家鄉  今年60歲的陳寶樹出生在開平區豐山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 確山三裡街道:蝸牛養殖成為村民致富的新路子
    技術人員正在細心教授村民臧春傑、王峰鴿夫婦養殖蝸牛的技術。為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和村民致富奔小康,由山東大學駐確山三裡街道老臧莊駐村第一書記於德寧和確山三裡街道扶貧辦探索的蝸牛養殖項目正在老臧莊社區逐步推廣開來。近日,在該社區村民王峰鴿蝸牛養殖房裡,記者看到一排排整齊的繁殖架上,三三兩兩伸著潔白的觸角,慢慢試探著新環境,技術人員正在手把手的傳授他們蝸牛養殖技術。
  • 開陽縣新場村:太子參豐收,村民致富有奔頭
    圖為新場村街上組村民在採收太子參。  在種植基地裡,30多名當地村民正在忙碌,有的挖參、有的清理。「最近大家每天都在基地挖參,每斤能得2塊錢勞務費,一天就有80元到100元。」在基地務工的村民喻小華說。  在縱深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新場村積極宣傳動員,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發展經果林(蜂糖李)和中藥材(太子參)產業,轉變產業發展方式,促進群眾增收,助推脫貧攻堅。
  • 當好基層「領頭羊」 共築鄉村振興夢
    當好基層「領頭羊」 共築鄉村振興夢——記合山市第九屆人大代表、北泗鎮黨委書記楊普華「我們要以身作則,傾注真情,扎紮實實做好脫貧攻堅每一項工作,絕不讓一名貧困群眾掉隊。」這是合山市人大代表、北泗鎮黨委書記楊普華逢會必講、逢事必講、逢查必講的一句話。
  • 光伏發電成村民致富的金鑰匙,四五年就回本!
    在煙臺萊州虎頭崖鎮黨委政府的號召下,道劉趙家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利用村集體的九間房屋的屋頂安裝了70千瓦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充分利用了清潔能源——太陽能進行發電,使無處不在的陽光成了村裡致富的金鑰匙。煙臺萊州虎頭崖鎮道劉趙家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理事長劉洪亭說:「光伏項目這一塊投資少,見效快,利潤達到20%左右,我們村實行股份制,村民入股是入了508股,每個股是2百元。
  • 壽光市:大棚櫻桃成村民致富「金果子」
    路邊賣櫻桃在緊挨北嶺村的羊臨路上,幾位村民正在銷售自家的櫻桃,精心挑選的櫻桃擺放得整整齊齊。談起今年的好收成和好價格,大家都高興的合不攏嘴。「我們村自1993年開始種植櫻桃,從起初的零星幾戶到現在家家戶戶種櫻桃,目前全村共有大棚櫻桃130畝,露天櫻桃150畝。為了帶動櫻桃產業發展,村裡還創辦了櫻桃果蔬專業合作社。」
  • 長樂琅岐村:土地流轉生「金」 村民增收致富
    村民李依伯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琅岐村曾因水蜜桃種植遠近聞名,後因氣候變化影響,當初的支柱產業沒能再帶來可觀收益,很多農戶外出務工,村集體經濟成為鄉村振興的薄弱一環。近年來,琅岐村適當進行土地流轉,發展蔬菜大棚,推動產業振興,增加農民收入。
  • 轉讓工廠回鄉養蜂欲帶村民同致富
    脫貧「蜂王」     轉讓工廠回鄉養蜂     欲帶村民同致富     一處山腳下,打開新的木門,裡面是一個地窖。     對陳本旺的歸來,村民們都感到意外,更沒料到的是,他竟然要在山上養蜂。「我們本地的蜜蜂能採蜜,他這個蜂聽說蜜都不能採。」起初,村民們對他的項目並不看好,甚至對超過蜜蜂個體好幾倍、且與馬蜂相似的胡蜂產生恐懼。
  • 他與村民一同走向浪漫致富路
    他與村民一同走向浪漫致富路 2020-06-11 2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奉節汾河鎮:7000畝黃桃成當地村民致富果
    產業的發展讓當地村民紛紛加入其中,邱兆明也成了黃桃種植戶中的一員。「管理好桃樹才能結出好的黃桃。」邱兆明邊除草邊笑著說,「自家種了700根黃桃樹,公司裡也還有500根桃樹,按照5元/斤來算,今年約有個40來萬的收入呢。」不僅如此,他還是公司聘請的一名桃園管理員,每年僅務工的費用也有三萬元。
  • 10年堅守荒山變青山 上慄「當代愚公」紮根深山帶動村民致富
    年輕時,為了追逐部隊從軍、保衛國家的夢想,他毅然選擇參軍入伍,建功立業在軍營;1990年從部隊退役後,他永葆軍人本色,憑藉自身過硬的素質和敢幹敢拼的魄力和膽識,傾盡打拼掙來的百萬家產,硬是把昔日村民們不看好的荒山變成了經濟帶,引領當地群眾勤勞致富。這個被村民們形象地稱為「當代愚公」的人便是「迷彩大叔」、萍鄉市上慄縣龍溪生態林場場長易洪元。
  • 藤梯變樓梯,「懸崖村」第一書記說村民想致富的願望等不起
    轉變生產觀念,他說村民想致富的願望等不起了即便是從小在山裡長大的帕查有格,第一次爬上藤梯時,心裡也抖了一下。他形容白色的峭壁上面是橫過去的一段梯子,再往前看時就根本不知道路往哪走了。「根本看不見,哪有路,根本沒有路。」
  • 勤耕「基層之土」,當好發展「園丁」
    對她來說,走村就好比回家,村民就是自己的家人。(浙江新聞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勾勒出了未來奮鬥的藍圖。而其構成,則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以及工業、農業、服務業的生產。因此,把幹部放到基層去耕耘,去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啃下硬骨頭,才能當好基層建設的「園丁」。找準群眾的卡點、難點,找到問題的痛點、堵點,必須要深入群眾,換位思考,孜孜不倦當好政策的傳播者、執行者、協調員,也才能融入群眾。
  • 廣東:「花木之村」大畔寮 花木種植產業助村民致富
    目前,大畔寮村將近80%的村民從事花木種植或經營,辦有花木種養場50多個,佔地約100多畝。花木種植產業不僅打造了大畔寮村「花木之村」的鄉貌特色,也給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據統計,去年全年該村花木銷售收入達1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