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琅岐村:土地流轉生「金」 村民增收致富

2020-12-05 東南網

進入長樂區玉田鎮琅岐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于田間的現代化蔬菜大棚。「我們種植了蔬菜新品種,長勢都很好。」村民李依伯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

琅岐村曾因水蜜桃種植遠近聞名,後因氣候變化影響,當初的支柱產業沒能再帶來可觀收益,很多農戶外出務工,村集體經濟成為鄉村振興的薄弱一環。

近年來,琅岐村適當進行土地流轉,發展蔬菜大棚,推動產業振興,增加農民收入。「琅岐村便民服務中心設立了農業管理服務站,並定期邀請農業專家手把手指導農民種植技術。」村主任李桂鋒告訴記者。

農業管理服務站引進小西紅柿新品種,目前琅岐村已種植100多畝。「小西紅柿新品種脆、甜、多汁,市場銷量不錯,我家種植的30多畝每年能收入4萬多元。」李依伯說。

如今,琅岐村的現代設施農業持續做大做強。目前,累計發展大棚700多畝,不僅每年能帶來20多萬元的村財收入,而且解決了村裡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每到農忙時節,村民李女士總是忙得充實而快樂。「之前,全靠丈夫外出打工賺錢養家,現在我也有一份收入,減輕了家裡負擔。」李女士說。

「200多名賦閒在家的村民有了工作,平均每人每月能拿到3600元工資,大大改善了生活狀況。」李桂鋒說。

今年,藉助「美麗長樂」大行動契機,琅岐村計劃逐步推出集蔬果採摘、景點觀光、休閒體驗等於一體的精品鄉村旅遊路線,配合線上廣告推介,吸引更多遊客前來觀光旅遊,走出具有鄉村特色的致富之路。

相關焦點

  • 產業融合發展 賦能鄉村振興 讓農民在鄉村資源稟賦的基礎上增收致富
    近年來沙坪垻區回龍壩鎮和中梁鎮,通過實施鄉村振興,鼓勵農民自願、有償地依法流轉土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多元化經營主體增收致富,逐步形成了以新型農業為基礎、以農耕文化為內涵,以鄉村旅遊為促進的鄉村振興新局面。
  • 開陽縣新場村:太子參豐收,村民致富有奔頭
    圖為新場村街上組村民在採收太子參。  在種植基地裡,30多名當地村民正在忙碌,有的挖參、有的清理。「最近大家每天都在基地挖參,每斤能得2塊錢勞務費,一天就有80元到100元。」在基地務工的村民喻小華說。  在縱深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新場村積極宣傳動員,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發展經果林(蜂糖李)和中藥材(太子參)產業,轉變產業發展方式,促進群眾增收,助推脫貧攻堅。
  • 射陽:「金元寶」架起「孤島」致富橋
    「邵尖島」地理位置獨特,河流密布,水質清澈,全境溝塘河汊眾多,土質肥沃、風浪小、漲落平緩等有利條件讓「島」上村民「如魚得水」,菱農利用池塘、河灣、低洼的河灘或引水進窪田等方式種植菱角,生產的菱角味甜內脆,品質優良。菱角種植是「島」上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鎮、村兩級加大扶持力度,引導農民更新改良品種,提高產量和效益。
  • 通道:訂單白芨 增收致富新門路
    紅網時刻4月14日訊(通訊員 李政燦)4月13日,湖南省通道縣牙屯堡鎮瑤朗村中藥材白芨基地裡村民正在除草、追肥及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現在正值白芨花期,田間白芨花競相開放,一串串紫色的小花綴滿枝頭,許多路人停下來賞花、拍照……隨著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減少,人工栽培已成為藥材市場的主要供貨途徑。
  • 仙泉流淌潤百業 喬梓巧念致富經
    彭水自治縣喬梓鄉以長壽村最有名。這裡曾經被地理中國等多家媒體進行過採訪報導。據考證,長壽的秘決就在於當地優質的山泉水。除了一期工程正常投產外,二期工程也正在加快建設,屆時太極集團可以帶動全鄉更多農戶長期穩定增收。
  • 景寧:曬太陽致富,光伏發電給村民帶來「陽光收入」
    梧桐鄉山皮崗聯建光伏發電項目順利通過竣工驗收,負責「消薄」工作的組織委員吳濤滿臉笑容地說道:「這些『金光線』即將變成源源不斷的『金銀子』,帶動村集體增收。」  大漈鄉  「到今年11月,大漈村光伏發電項目總共發電296586千瓦時,給村集體經濟帶來收益約12萬元。」大漈鄉大漈村的黨支部書記梅東春說道。
  • 文山麻慄坡:蜂箱成致富「百寶箱」
    走進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慄坡縣大坪鎮高筧梁村委會的村村寨寨,家家戶戶都可以看到幾箱蜜蜂,養蜂成了這裡一道亮麗多姿的致富風景,更成了村民發家致富的一條門路。貧困戶開闢「甜蜜」脫貧路鄭傳江家是高筧梁村委會南泥灣村小組的一戶村民,以前是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駐村工作隊和掛鈎幫扶幹部的引導下,他擴大了蜜蜂的養殖規模,從以前的4、5箱擴大到現在養著80多箱蜜蜂,每年平均售出700斤左右的蜂蜜,養蜜蜂成了他脫貧增收致富的主要門路。
  • 松桃縣沙壩河鄉:給土地「加負」,經果林地套種助群眾增收
    松桃縣沙壩河鄉:給土地「加負」,經果林地套種助群眾增收 發布時間:2018-04-19 15:55:35      來源:貴州網
  • 廣東:「花木之村」大畔寮 花木種植產業助村民致富
    據黃岡鎮大畔寮村村黨支部書記餘光亮介紹,大畔寮村有村民300多人,土地面積300多畝,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該村因地制宜,逐漸發展花卉種植產業,到現在已有30多年的種花歷史。目前全村有200多人從事花木種植、經營,辦有花木種養場50多個,佔地100多畝。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該村多以種植水稻等經濟作物為主,村民僅能維持日常溫飽,都較為貧困。
  • 「空心石榴」變「紅心石榴」——洞口縣高沙鎮石榴村產業致富記
    4月23日,在石榴村文化舞臺上,一首村民自編自唱的《石榴紅》伴著男女老少的舞步響起,好不熱鬧。誰能想到,四年前石榴村被評為省級貧困村,村裡興起外出打工潮,土地荒蕪無人耕種,石榴村成了一顆「空心石榴」。雙輪驅動增收,「雞肋」變「香餑餑」2011年,石榴村土地平整和水利綜合開發項目竣工,具備了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經營的基礎。但因無人組織,良田或被拋荒,或被改種單季稻,農民增收緩慢。
  • 酸檸檬成了「甜產業」 帶動川渝兩地5萬多農戶增收
    2014年年底,達州市稅務局結對幫扶南山村,決定幫助該村通過發展檸檬產業脫貧增收。隨後,該局牽頭組織當地鄉村幹部前往重慶潼南學習發展檸檬產業的經驗。「潼南小渡鎮大土村村民江基友獲知這一消息後,意識到其中蘊藏著商機。」代曉強說,江基友向他提出,要在南山村種植檸檬,希望匯達檸檬在檸檬種植技術和銷售方面提供支持。
  • 海南民族地區熱帶農產品「新花樣」成為致富「新動力」
    ,在橡膠、檳榔等傳統經濟作物的基礎上,一個個熱帶農產品「新動力」,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新途徑。黃秋葵種植已成為保亭多個鄉鎮農民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保亭通暢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偉宇說,該合作社聯繫的黃秋葵種植戶已有2000多戶,種植面積超過7000畝,畝均收入9000餘元(人民幣,下同)。在海南昌江、東方、樂東等市縣,當地通過與水稻等傳統作物輪種的方式發展毛豆產業實現增收。東方市東河鎮黎族村莊西方村的村民們,眼下正忙著整地準備種植毛豆。
  • 莒縣招賢鎮:鮮花智能化溫室大棚帶動村民致富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蕾 實習記者 孫銘良 通訊員 宋年升 日照報導走進日照市莒縣招賢鎮大羅莊村玫瑰產業園,沿著花香小路向裡探尋,道旁花團錦簇,陣陣芳香縈繞,一體化連跨智能溫室結構、自動化氣候控制、自動化水肥控制、標準化採後處理……這個集諸多高科技元素於一身的現代化溫室大棚,充滿詩情畫意,藏著大羅莊村芳香四溢的「致富經
  • 羅田縣平湖鄉古羊山村:產業鋪就致富路
    近年來,羅田縣平湖鄉古羊山村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利用「支部+市場主體+產業+旅遊+扶貧」的發展模式,合理利用荒廢土地,引導群眾參與到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規劃中來,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正在基地務工的江群芳今年68歲,體弱多病的她和老伴兒沒有收入來源,日子過得很是清苦。
  • 規模種植中藥材多種渠道促增收 滿江紅村靠產業旺起來
    好在扶貧政策來得及時:黑龍江省級財政扶貧專項資金注入180萬元;鐵力市財政扶貧產業項目周轉金注入50萬元;動員村民帶地入社後,獲取銀行貼息扶貧貸款180萬元…… 另一方面,扶貧工作隊和村幹部挨家挨戶上門,發動村民們把已經發包出去的土地出讓給合作社,好讓土地連成片,形成規模效益。「村民聽到是為了扶貧,紛紛答應讓地,哪怕自己承擔損失。」聶偉說。
  • 雙城鎮:小小娃娃菜託起增收大產業
    公司依託當地海拔高、光照足、晝夜溫差大等先天條件發展露地蔬菜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提高了農村就業率,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在甘肅華中蔬菜初加工冷鏈物流產業園,河西村三組村民王瑛正在和其他工人們嫻熟地對娃娃菜進行剝離、包裝、裝筐、過秤,準備銷往全國各地。
  • 北美冬青寒冬俏銷 沂南小紅果映紅農民增收致富路
    採取「產、學、研、推」相結合的模式,引導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觀賞性強的北美冬青種植,並為農戶提供栽培技術和銷售指導,帶動農民致富增收。2020年12月28日下午,位於沂南縣大莊鎮東沂莊村的林長科技創新示範區「沂南縣栩生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裡,一株株北美冬青為冬季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合作社內,村民們正在給北美冬青剪枝、修枝。
  • 【潮湧天山】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經營模式轉變——呼圖壁農民增收...
    2020年12月28日上午,呼圖壁縣五工臺鎮大泉村村民雷學明一邊對記者說著,一邊忙著招呼遊客。  眼下已是深冬。要在前些年,呼圖壁縣很多農民便從鄉下搬進在城裡的樓房過冬了,待到第二年春天才會回到農村,開始一年的勞作。然而,現在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一年四季都忙得不可開交,過去那種忙完收完便是冬閒的生活方式已然改變。  這幾年,村裡冬季旅遊搞得紅紅火火,來的遊客也多。
  • 【回眸十三五】重塑布局精準發力 致富增收「搖錢竹」
    談到提高竹筍產量增加收入,柿子鎮新生村村民委員會主任潘正均自信滿滿地說:「通過低效林改造以後,每畝增加產量200斤左右,一把傘基地示範區畝產最高可達800斤。
  • 「福」從福州來——晉渭東西部扶貧協作幫助農民工增收致富側記
    「福」從福州來——晉渭東西部扶貧協作幫助農民工增收致富側記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丁陸軍 通訊員 張安軍近日,「渭源一人擬被評為全國優秀農民工」的網絡消息不斷刷屏,在渭源縣引起廣泛關注。祿剛通過就業扶貧走上了致富路,他的人生逆襲故事就是福州晉安與定西渭源東西部扶貧協作助推勞務輸轉,拓寬貧困戶增收致富渠道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