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一直是中國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老話,俗語,是漢語語彙裡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
漸漸地俗語滲透新時代中,就像我們小時候的爺爺奶奶講的老話一樣,不知道你會不會想起老一輩常說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呢?
很多俗語都會讓人產生誤會,特別是這句「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地」,很多人不由得就想歪了,其實這句俗語的意思遠比我們想的要更深奧。
「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地」
《山海經·海內經》中有雲「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
在中國古代,皇帝往往喜歡說一個詞叫「社稷」,其中的「社」其實就是土地之神,「稷」則是司農之神。
牛耕便是建立在土地的基礎之上,將牛耕看作是稷子孫所創,也足以說明,古人對土地的崇拜。
所以這句俗語的背後,其實深藏著傳統文化中古代人對於土地的崇拜。
在《說文解字》中形容:「土,地之土生萬物者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世界萬物都依於土而活。
古代的人們將自己的生命視為穀物,人類從大地中孕育長大,死去後又回歸泥土,這其實就是一個輪迴。因為人們對於土地的崇拜,古人創造了一系列關於土地的神話,比如女媧造人、夸父追日、盤古開天等等。
古往今來的陰陽觀
古往今來,古人對於土地的崇拜,一直是中國文化裡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
古人一直崇拜大地和日月星辰,並通過天文的方式,形成我們所知的最初宇宙。科學往往是在塑造傳統文化智慧的前提下來創造的。
古人的智慧不僅僅是對土地的崇拜,更多的是陰陽的崇拜。
在《老子》中有說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老子用自己的視角道出了世間萬物的普遍規律,那就是陰陽相交而萬物生。
因為天和地的關係,讓古人更多的看透出因為有了世間萬物,所以才會有了男和女。牛和地亦是如此,其中牛為陰地為陽,牛在土地上進行耕作,才會有給人提供能量的穀物。
「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地」這句俗語,其中的牛和地是因果關係,它可以代指所有有關係的一切。
而這句話到了現代,也不單單指的是種莊稼要勤勞,它慢慢被轉移到了男女之事上,指的是在夫妻生活中,只有男的體力不支受不了的,沒有女人會因為夫妻生活過多而導致出問題的。
而這些老話,經過幾千年下來的古語,經過歷史的輾轉,歷經時代的變化,古語慢慢成為簡單易懂的俗語,成為很多人受益一生的老話,聽起來像是在和長輩交流一樣。
經過後世文人的編寫,把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老話編寫成一本《老人言》,書中不僅僅是老話能幫助我們,更是以故事的形式展現出我們會犯的問題,加以解決。
老人言好比陳年佳釀,歷久彌新,能夠為今天的人們在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鑑。
小木我在讀完這本書《老人言》後,不禁想起奶奶常說的一句話,做人就要行得正,坐得直。
老話的語言已經不僅僅是70年代,80年代的俗話了,老話一直滲透著這個新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會變老,老了的我們依舊會和下一代的孩子說上那麼幾句老話。
所以,喜歡的朋友或者現在想學習老話的朋友,不妨看一看這本《老人言》,一本49元,卻是你一生都會學習到的經典,一輩傳一輩,老話永遠不會變老。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