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俗語「豬草包,羊好漢,牛的眼淚打轉轉」,啥意思?你注意過嗎?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老一輩人說的「豬草包,羊好漢,牛的眼淚打轉轉」,是什麼意思呢?你有沒有注意過呢?
豬草包
中國古代有六畜的說法,指的是雞、犬、豬、羊、牛、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這六種牲畜各有各的用途,就好比母雞用來下蛋,公雞用來報時;狗是看門的;豬和羊的主要任務就是讓人們吃;牛和馬都是農事勞動的工具。
而豬和羊都是要被人們吃的,卻還有不同。我們都知道豬這種生物,性格懶散,整天就知道吃了睡睡了吃,但是等到養到一定重量的時候,就會被殺了吃肉,這也是它的主要責任。豬在人們心中也是懶惰的代名詞,就好比人們會說「你懶得就像豬一樣」,「你胖的就像豬一樣」,都是帶有貶低意味的。在農村待過的或許都見過殺豬的場景,整個村子的上空都迴蕩著高亢的豬叫聲,一來是反抗,二來是希望人們能夠饒過它,所以在農村人眼中豬就好像一個「草包」一樣膽子小。

羊好漢
羊也是六畜中用來吃肉的,羊給人的感覺溫文爾雅,是一種很舒服的感覺,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對對養的評價還是很高的,比說說「美」這個字的來源就是因為「羊大為美」,還有三羊開泰的祝福語,足以說明,人們對羊的重視。而羊在面對人的屠宰的時候,也和豬有著天差地別的表現,羊總是一副臨危不懼,對生死毫不在乎的態度,就好像「好漢」一樣勇敢的面對死亡,這就是「羊好漢」的由來。
牛的眼淚打轉轉
中國古代是一個農耕時代,人們靠種地為生,所以牛算是傳統農耕文明中最重要的牲畜了,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不怕辛苦的勞作,從無怨言,所以在中國老百姓的心中牛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即便如此,牛在十幾年之後,老的不能再耕地的時候,人們也是會選擇殺了它吃肉的,而牛很聰明,也很通人性,我們在牛郎織女的故事中也看到牛用自己的生命幫助牛郎去尋找織女的事跡。而且,又因為和主人相處了十幾年,所以牛對於人類的感情是很深的,在面對人們屠宰的時候,它也是知道的,但是也知道自己不能再為主人家幹活,所以主人處死自己也是理所應當的,於是也不吵不鬧,只是眼含淚水,所以是「牛的眼淚打轉轉」。
在民間還有一個說法是牛選擇主人是為了報答恩情,所以我們常常會說「下輩子做牛做馬再報答你」,所以牛在還完主人的恩情的時候,知道自己要離開主人了,就會流下眼淚,是因為捨不得主人,這也是「眼淚打轉轉」的另一個說法的來源。
這句俗語是老百姓們生活的經驗發現的一種現象,觀察還是很仔細的,小編小時候見過村裡殺豬,那個殺豬叫真的是整個村子都能聽見,距離屠宰場比較近的村民每天早上都會別吵醒,其實小編倒是覺得豬還是很聰明的,從被人們綁起來,就開始叫,一直到上了案板,就叫得更兇了,畢竟不管是誰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是會很害怕的。而關於殺羊和殺牛小編就不太清楚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呢?
小編有話說:其實關於殺豬豬叫喚,而羊不叫喚,小編還聽過這樣一個神話故事是:傳說,玉皇大帝造了人和各種飛禽走獸,所以人類就問玉皇大帝:「我們拿什麼東西做吃的。」玉帝說:「五穀為主,蔬菜為輔,要吃肉食,宰羊殺豬,豬羊一刀菜。」玉帝就將這個決定告訴了羊,豬偷懶沒有去,就讓羊捎個話,羊通知了豬,但是豬卻沒有當回事。所以後來殺羊的時候羊因為知道這個規定,也就沒有反抗,任人宰割,直到今天,在殺羊的時候,羊還是會緊閉雙眼,淡定赴死。但是豬覺得自己是無辜的,所以就會大叫冤枉,不服。
人們對於「豬草包,羊好漢,牛的眼淚打轉轉」的這種評價,也反映了人們看人的態度,對於像豬一樣的每天不是吃就是睡,自然評價不高。而羊在被殺時表現出淡定和勇敢也讓人欽佩。牛忠誠、辛苦勞作,最後被殺,主人也會感覺不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