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 | 能培養奧數冠軍,為何培養不出一流數學家?

2020-11-22 騰訊網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院的2018年的畢業生去向顯示,大部分本科生選擇了升學,而88%的研究生選擇就業,其中金融方向佔了一大半,其次為教育、IT,都是賺錢多的熱門行業,從事科學研究的數量非常少。

特約作者 | 楊三喜 教育領域資深媒體人

7月20日,2019年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結果出爐,中國隊在4年後重登冠軍寶座,以227分的總成績與美國隊並列世界第一,其中2名隊員獲得滿分,6名隊員全部摘得金牌,這也是8年來中國隊員再次全部摘金。這次重回巔峰,再一次證明了中國學生的奧數實力。

然而,中國培養出了世界上最多的奧賽金牌得主,但至今尚無一人獲得被譽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一些天賦異稟的數學頭腦,如遁入空門的柳智宇、從北大肄業的付雲皓,其後續命運更是令人唏噓。

重回巔峰,並不意味著全民奧數是對的

過去幾年,中國連續四次無緣IMO團體冠軍,引發了對中國學生奧數競賽能力下滑的質疑,今年2月底的羅馬尼亞大師杯數學競賽上,中國隊6名參賽者僅獲得4銀1銅、團隊第6名的成績,把這種擔憂和質疑推向了高潮。

輿論把矛頭指向了教育部推出的旨在讓奧賽與升學脫鉤,為全民奧數熱降溫的禁奧令。但實際上,中國隊在羅馬尼亞大師杯數學競賽中失利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隊並沒有派出最強大的陣容,一定程度上是抱著「練兵」的態度在參賽。

近年來,許多國家都開始注重中小學數學教育,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對奧數的重視程度都在上升,數學尖子們的受訓強度並不比中國弱,並且很多亞裔成為了參賽的主力軍,其競賽水平不亞於在國內接受訓練的學生。此次美國隊與中國並列第一,從照片中可以發現,6名美國隊員中,就有5人是亞裔面孔,隨著國際奧數競爭愈發激烈,中國隊自然很難始終保持絕對的領先優勢。

但需要強調的是,美國學習奧數的人並不多。而且,參與者更多是因為對數學有興趣。而全民奧數,並將成績與升學掛鈎,並不應被視為提升奧賽競爭力的正途,只會增加家庭教育負擔和孩子的學習負擔。

把大量對奧數沒有興趣,且不適合學習奧數的孩子綁進全民奧數熱的戰車中,不僅無法激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和熱愛,反而將適得其反。所以,既不能因為一場比賽的失利,就質疑「禁奧令」讓中國學生奧數能力下降了,也不能因為中國隊重回巔峰,就認為應該重回全民奧數培訓的老路。

中國的奧數冠軍去哪了?

今年IMO結果出爐之後,6名隊員中的3人目前已經確認獲得清華大學的保送資格。被保送至清華北大,這是多數奧數冠軍的命運,但這些最傑出的數學頭腦,進入清華北大之後的表現如何呢?

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以來,共有20多次獲得團體冠軍。可以說,中國培養出了世界上最多的奧數冠軍。但幾十年來,中國本土尚無一人獲得被譽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1982年獲獎的丘成桐為美籍,2006年獲獎陶哲軒為澳大利亞籍,且他們都沒有在國內接受教育的經歷。

而美國奧數隊中走出了不少傑出人才,其中就包括美國第一個分析人類DNA的團隊負責人,美國不少菲爾茲獎得主也都有參賽經歷。有數據統計,2000年以後的14位菲爾茲獎得主中,至少8位都有IMO的獲獎記錄。「現在參賽的學生,10年後將成為世界上握著知識、智慧金鑰匙的勞動者,未來屬於他們」,前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曾連任兩屆IMO主席的雅科夫列夫的這句話並非虛言。

引自知乎王玉超博士

然而,中國的不少數學天才,卻滑落人間。曾被譽為「數學天才」的柳智宇的前後反差最為激烈,柳智宇兩次代表中國參加IMO,兩次奪得金牌,其中2006年獲得了滿分金牌,後保送到北大。

與柳智宇同年參賽的德國小夥子彼得·舒爾茨在2006年僅獲得金牌,略遜於柳智宇的滿分成績。但在去年舉辦的第28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舒爾茨因為在算數代數幾何上的成就摘得了菲爾茲獎。而柳智宇卻在2010年放棄麻省理工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後遁入空門,成為北京龍泉寺的賢宇法師。

彼得·舒爾茨

柳智宇的經歷並不是個例,曾經連續兩年IMO上獲得滿分金牌,被評價為「中國數學界標誌性的人物」的付雲皓,因為沉迷網路遊戲多門科目掛科,最後從北大肄業。去年人物雜誌一篇飽受爭議《奧數天才墜落之後》,才讓付雲皓重回人們的視野。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院的2018年的畢業生去向顯示,大部分本科生選擇了升學,而88%的研究生選擇就業,其中金融方向佔了一大半,其次為教育、IT,都是賺錢多的熱門行業,從事科學研究的數量非常少。

中國並不缺最聰明的數學天才,但可惜的是,似乎缺乏把這些少年天才錘鍊成器的土壤和機制。

一流數學人才如何培養

對待奧數,固然不可過於功利化,將之作為升學的門檻,但是也不宜妖魔化奧數,實際上,奧數對於訓練思維方式,激發學生對數理化的興趣都非常有效。曾入選過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集訓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教授許晨陽便坦承,從奧數上獲得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其受益終身。

但是,功利化的奧數教育並不是培養一流數學人才的途徑

在美國,奧數人才選拔和培訓主要由非營利性質的行業協會和學校組織,非商業化運作、公益性較強是其鮮明特徵。美國排名前三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學,不僅沒有奧數課,也沒有所謂的奧數教育,更沒有對數學(及任何學科)特長生進行特招,絕大多數學生也不做任何學科的競賽活動,但這裡卻IMO金銀牌得主扎堆。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學的討論課

另外,奧數金牌並不是升學的通行證,一流大學招生並不只看競賽成績。據新華每日電訊報導,有位連奪兩屆國際奧賽金牌的學生,據說就因文理偏科嚴重,被數所「常春藤名校」拒絕,最終去了一所州立大學。

正是這種機制,保障了眾多奧賽金牌得主更多是出於對奧數的真心喜歡,保障了參賽選手能獲得全面的學習和發展。而中國數學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學生很少學習其他方面的知識,導致知識面過窄,既不符合教育規律、成長規律,也不利於人才的後續成長。

缺乏對數學等基礎學科的真正興趣無疑是一流數學人才難產的原因。雖然我國奧數熱高燒不退,僅在北京,奧數培訓市場就可能達到數十億的市場規模。家長不惜耗費重金送孩子去參加奧數培訓,可是空有「全民奧數熱」的虛火,數學並不是受歡迎的學科,家長普遍認為數學沒有前途,不願意讓孩子學數學、研究數學,絕大多數人只是把競賽證書作為升學的敲門磚。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就是這種「不真誠」的奧數熱的堅定反對者。他一再強調,帶有功利目的的學習和研究都不可能走太遠,要成為一流數學家只能「為學問而學問」「最關鍵的是要培養對數學的美感,競賽和成才並無正相關」

另外,他對高考招生中應用性學科受追捧,而基礎學科遇冷的情況痛心疾首。他說:「科技的發展,如果單純靠併購公司或學別人已經完成的工作,只會遠遠落後於科技發達國家。因為科學技術最後10%的工作,一定需要很多基礎科學在前面引導,而基礎科學的基礎就是數學。」

作為基礎學科,一流數學人才的培養還需要穩定的工作環境,要讓研究者能夠靜心坐冷板凳、專注於學問。據任正非介紹,華為至少有 700 名數學家、800 多名物理學家、120 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六萬多名各種高級工程師。日前,華為內部郵件公布了8名天才少年的年薪方案,8名人員全部為2019屆應屆博士生,其年薪最低為89.6萬元,最高為201萬元。正是這樣的投入,支撐著華為的技術大廈。正如丘成桐所言,「假如邊工作還要邊擔心能否餵飽小孩,是做不好研究的。」

另外,除了穩定的生活保障,為研究者鬆綁,打造更加寬鬆自由的科研環境,搭建讓青年學生接觸世界一流學者的平臺,也至為關鍵。

第4540期

相關焦點

  • 中國奧數那麼厲害,為何卻出不了像高斯、歐拉這種級別的數學家?
    IMO作為世界上級別最高的數學競賽,我國從1989年第一次獲得IMO團體冠軍,一直到最近一次獲得冠軍的2014年,中間26次IMO比賽,中國獲得了其中的19次冠軍。
  • 中國能拿59%的奧數冠軍,可卻無人能拿「數學諾貝爾」獎,差在哪了?
    和奧數冠軍相比,菲爾茲獎才是真正衡量數學成就的標誌。 奧數冠軍和菲爾茲獎有何聯繫? 如果說奧數冠軍是針對青少年的,那麼菲爾茲獎就是針對青年的,兩者之間其實是有一定的聯繫。一般得過菲爾茲獎的人,在青少年時期,也會獲得過奧林匹克冠軍,但是得過奧林匹克冠軍的人,並不一定會得菲爾茲獎,這在我國表現得尤其突出。
  • 一流數學人才培養:不要論文只是手段而非目標—新聞—科學網
    院士專家熱議
  • 丘成桐:在本土培養一批一流學者 好的數學家一定要有夥伴
    丘成桐認為,「一定要在本土培養一批一流學者,讓他們在祖國的沃土中成長,才能為中國的基礎科學發展打下重要堅實的基礎。」為什麼是數學?專訪丘成桐  興趣為基 把握數學之美  「我覺得,從一個很簡單的公理可以推導出很有意思的定理,這個過程很美。」
  • 中國拿下59%的奧數冠軍,卻很少能拿「菲爾茲獎」,原因令人深思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編陳三,很開心又和大家見面了,說到奧數我們都非常熟悉了,很多學生都經歷過奧數的學習,在1985年我國就已經開始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在這35年的時間裡,中國人所獲取的世界奧數冠軍高達59%,足以證明我國數學的厲害。
  •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奧數不應作為升學條件
    在國內,「奧數」(奧林匹克數學)一度受到學校和家長的追捧,甚至成為學生的升學條件。對此,首屆三亞國際數學論壇發起者,著名數學家、數學最高獎 「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12月22日晚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奧數」過於注重考試,而非關注學生知識的增加,對中國教育造成負面影響,不應成為升學條件。
  • 清華將致力於培養頂尖數學家
    一個個關鍵詞衝撞眼球,計劃被不少人視作「不設任何框框的拔尖人才培養特區」,由此引發了眾多討論:這個特殊的「特區」要培養什麼人?怎麼招怎麼教?指向的又是當前教育的哪塊短板?在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看來,重視基礎科學、從娃娃抓起、在本土培養出一流學者——這正是他發起此次計劃的初心所在。「中國科技發展了這麼多年,很多方面還跟在別人後面跑。
  • ...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一個個關鍵詞衝撞眼球,計劃被不少人視作「不設任何框框的拔尖人才培養特區」,由此引發了眾多討論:這個特殊的「特區」要培養什麼人?怎麼招怎麼教?指向的又是當前教育的哪塊短板?  在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看來,重視基礎科學、從娃娃抓起、在本土培養出一流學者——這正是他發起此次計劃的初心所在。「中國科技發展了這麼多年,很多方面還跟在別人後面跑。
  • 「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在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看來,重視基礎科學、從娃娃抓起、在本土培養出一流學者——這正是他發起此次計劃的初心所在。「中國科技發展了這麼多年,很多方面還跟在別人後面跑。歸根結底,忽視了基礎科學。基礎學問做不出來,應用科學也做不到第一流。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在任何一個科技水平頂尖的國家,數學都是最重要的。
  • 數學大師丘成桐:「以目前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養出一流人才」
    數學大師丘成桐曾經發表驚人言論,「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國內不可能培養出一流人才」。他認為,目前國內的本科教育存在很大問題,比如名教授不帶本科生,卻帶了30個研究生。大學生的基礎水平,尤其是修養和學風在不斷下降。如此觀點,不知各位怎麼看?
  • 清華發布丘成桐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在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看來,重視基礎科學、從娃娃抓起、在本土培養出一流學者——這正是他發起此次計劃的初心所在。「中國科技發展了這麼多年,很多方面還跟在別人後面跑。歸根結底,忽視了基礎科學。基礎學問做不出來,應用科學也做不到第一流。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在任何一個科技水平頂尖的國家,數學都是最重要的。
  • 華為有700位數學家?任正非被懟!對方是70歲的著名數學家丘成桐
    對方是70歲的著名數學家丘成桐,起因是任正非此前曾經透露過華為擁有700名數學家,而丘成桐質疑說這700名有多少是純理論數學家?最多只能稱為數學工程師,數學家應該研究純理論問題,離經濟和技術遠一點。其實,理論數學家和應用數學家只是社會分工不同,何必文人相輕呢!若無這700多名數學家夜以繼日研究晶片,何來華為海思晶片今日的成就。
  • 數學家是怎樣看待奧數的
    在(數學)競賽中獲勝,自然會感到高興甚至自豪,但在競賽中受挫,卻不需過分悲傷,也不必對自己的數學能力感到失望。為在競賽中獲勝,是需要憑藉一些專門的天賦的,但這些天賦對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卻完全不是必要的。」   這是偉大的前蘇聯數學家柯爾莫哥洛夫為一本奧數書寫的序中的片段。對於數學教育,柯氏亦不乏獨到見解。
  • 80後數學家許晨陽:我們的奧數世界一流,數學研究並不是
    許晨陽說,數學帶給他的精神享受是任何別的東西取代不了的。數學是門古老的學科,對常人來說,它高深、神秘。面對「數學有什麼用」、「數學對未來社會的幫助是什麼」的提問時,許晨陽給出了自己的回答。總有一種說法,中國學生的數學成績很好。那麼,中國的數學是世界一流嗎?「我們的奧數是世界一流水平,數學研究並不是世界一流水平。」許晨陽說。
  • 僅有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培養不出大量優秀數學家的
    所以,基礎教育的普及是不埋沒潛在數學天才的必要條件,數學天才具有普遍性,不只出生在城市的有錢人家庭,例如大數學家高斯及E·嘉當都出生在沒有文化的鄉鎮,若不能及時發現,數學史上就沒有數學王子了。在基礎教育不普及的貧困落地區,大量有才能的苗子成為社會的犧性品。只有連續穩定的基礎教育體制,才能產生出各類人才,包括數學人才。
  • 越南數學家吳寶珠:從奧數冠軍到菲爾茨獎獲得者
    朗蘭茲綱領由加拿大裔美國數學家羅伯特·朗蘭茲(Robert Langlands)發起。1979年,朗蘭茲提出一項雄心勃勃的革命性理論:將數學中兩大分支——數論和表示論聯繫起來,其中包含一系列的猜想和洞見,最終發展出「朗蘭茲綱領」。朗蘭茲認為,綱領的證明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但他相信證明綱領的前提需要一個基石——基本引理,而且這個證明應該比較容易。
  • 院士專家共商數學人才培養:「不要論文」只是手段而非目標—新聞...
  • 中國拿59%的奧數冠軍,日本卻能拿亞洲60%的諾貝爾,到底差在哪?
    我國的奧數起步較晚,從1985年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以來,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35年,這35年來中國幾乎包攬了59%的奧數冠軍,像是數學天才柳智宇,就拿到過奧數冠軍,雖然最後出家了。菲爾茲獎,是以加拿大約翰·查爾斯·菲爾茲命名,他推動了北美洲的數學,1924年召開了第一次國際數學大會,正式這次數學大會,讓他萌發了菲爾茲獎的念頭,他在晚年時期,四處奔走,在他離世時,將自己的遺產捐出,這才奠定了菲爾茲獎的基礎。
  • 「奧數」大國為何與數學大獎無緣
    美國奪得冠軍,中國和韓國分獲第二和第三名。這次是美國自1994年奪得冠軍後,時隔21年再度奪冠。在此期間,第一名獲得者通常是中國。看到這則新聞,筆者沒像許多國人一樣對中國屈居第二而感到遺憾,因為許多國人患有第一崇拜症,反而想到了另一個緊要問題,即「奧數」金牌大國為何與數學大獎無緣?
  • 中國擁有59%的奧數冠軍比例,為何卻鮮有菲爾茨獎和諾貝爾獎呢
    如果評選出上學時期的噩夢,想必數學肯定能夠榜上有名,而數學中的奧數那可是一度「折磨」無數學習的噩夢般的存在,奧數一度成為複雜、困難、聰明的代言詞,有誰能夠完美的解決一套奧數題,那就讓許多人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