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拿59%的奧數冠軍,可卻無人能拿「數學諾貝爾」獎,差在哪了?

2020-11-24 騰訊網

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張載

我國的奧數起步相對較早,在1985年就已經開始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35年。在這35年期間,中國人所取得的世界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冠軍的次數佔比59%。理論上講,中國奧數冠軍,如此之多,也證明了中國數學是非常厲害的,可是有一個獎項,中國人卻始終拿不到,這就是被稱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

菲爾茲獎 ,象徵著什麼?

諾貝爾獎創立以來,其獎項幾乎覆蓋了所有的學科,具有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文學、和平事業以及經濟學等六個獎項,唯獨缺少諾貝爾數學獎

數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哪怕是文學創作,也離不開數學的支撐。化學、物理等各項學科更是如此,離開了數學寸步難行。數學如此重要,卻沒有得到諾貝爾獎的青睞,主要原因是和諾貝爾自身對數學的忽視是有關的。

諾貝爾本人的眾多發明完全是建立在自己的想像力基礎之上和數學並沒有直接的聯繫。基於這樣的原因,諾貝爾對於數學並不看重,也就沒有設立數學獎。直到1936年,以加拿大數學家菲爾茲命名的菲爾茲獎才開始頒獎。

在不久以後,這個獎項成為了全世界最為著名的數學家奮鬥的目標,其含金量就相當於數學中的諾貝爾獎。隨著菲爾茲獎逐漸被認可,聲譽得到不斷提高,權威性不斷增強,人們已經習慣性的認為,菲爾茲獎是國際上最高的數學獎。

由於菲爾茲獎主要是從全世界的頂級青年數學家中評定和遴選,菲爾茲獎對於青年人來說含金量要更高。和奧數冠軍相比,菲爾茲獎才是真正衡量數學成就的標誌。

如果說奧數比賽是一場閉卷考試,用菲爾茲,就是一場開卷考試,主要考量的是青年數學家在數學上的貢獻,而這些貢獻是基於數學家們對數學的孜孜不倦研究,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

奧數冠軍和菲爾茲獎有何聯繫?

如果說奧數冠軍是針對青少年的,那麼菲爾茲獎就是針對青年的,兩者之間其實是有一定的聯繫。一般得過菲爾茲獎的人,在青少年時期,也會獲得過奧林匹克冠軍,但是得過奧林匹克冠軍的人,並不一定會得菲爾茲獎,這在我國表現得尤其突出。

我國從首次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開始,直到去年已經包攬了20個冠軍,佔比估計奧數總冠軍的59%。按照常理推算,在數年以後,這20個冠軍當中,至少應該會有一個人能夠獲得菲爾茲獎,而事實上卻始終沒有人獲得這一獎項。

在這些冠軍中,有兩人是最有可能獲得菲爾茲獎的,分別是寧鉑和柳智宇。此二人,皆堪稱為罕見的數學天才,當時也名噪一時,一個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破格錄取為少年班成員,一個被保送到北京大學。

後來寧鉑和柳智宇最後都選擇出家,遁入空門,沒能為中國拿下菲爾茲獎。而2018年獲得菲爾茲獎的德國數學天才彼得舒爾茲,和柳智宇就是同一年參加奧數比賽的人。

為什麼奧數冠軍如此多的,卻無一人能摘下菲爾茲獎的桂冠?

文章開頭引用的張載名言:「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就是最好的解讀。學生為何會學奧數,這個問題的答案,家長遠遠要比學生更為清楚。在80、90年代,乃至於21世紀初,奧數一直以來都是加分項,家長們讓孩子學習奧數的功利性,已經淹沒了孩子學習數學的初心。

曾經有人採訪過寧鉑,發現寧鉑並不是因為愛數學才學數學的,而是由於父母和學校給的壓力太大,一直以奧數為升學的便捷途徑,使得寧鉑不得不學奧數。儘管在奧數競賽上拿了不少獎項,但是學習奧數並非他的初心,如此也無法真正在數學這條路上發展下去,最後遁入空門,也在情理之中。

至於柳智宇,和寧鉑也是同樣的原因,柳智宇確實擁有難能可貴的數學天賦,可惜的是,他對數學並沒有任何興趣,甚至在對其同學進行的採訪中,有同學表示,柳智宇是很討厭數學的。

興趣是學習的老師,興趣也是一個人能在一條道路上走多遠的決定性因素,和一個人是否具備這方面的天賦和潛能,沒有任何直接關係。在美國曾經有一個數學奇才,他不過是一個農民工而已,後來美國的哈佛大學一位教授,在偶然間發現,這位農民工在數學上非常有天賦,這位教授都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的數學難題,就被這位農民工輕鬆的解決了。可是當教授邀請他繼續深造時,卻被斷然拒絕,,原因很簡單,他對數學沒有興趣。

很多人的童年,都是在奧數的支配下度過的,無論是主動學習還是被動學習,一生總是離不開和奧數打交道,而很多學校也專門列出了奧數的課程,以增加升學率為目的單獨將一些所謂的「好學生」納入奧數班,不斷進行培訓,其目的並非是為了培養出真正對數學有興趣的人才,而是為了增加升學的籌碼。

從這個角度來講,學數學的方向和出發點就已經錯了,一個真正能夠得到菲爾茲獎的人,或者能在數學方面有所造詣的人,並非是以功利為目的而走上數學道路。他應該是出於自己的本心,出於自己對數學的熱愛,才主動去學習數學,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在數學方面有所成就,將奧數冠軍轉化為菲爾茲獎。

當然,出於功利目的學習奧數,本也沒有錯。問題是,在學習數學的道路上是否能調轉軌道,走向把數學變為真正興趣的軌道上來。如果能在這一方面發生改變,那麼這樣的人,也同樣可以在數學方面有所造詣,並最終能摘得菲爾茲獎的桂冠。

對菲爾茲獎也需要有一個更為清醒的認識,為何一定要拿菲爾茲獎,不拿行不行。菲爾茲獎本質上,只是數學成就高低的象徵,有沒有得獎,其實無關緊要。重點是一個國家能否對數學開始重視起來,能否真正培養出來一代又一代熱衷於學數學的人,社會能否形成學習數學的風氣。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中國拿下59%的奧數冠軍,卻很少能拿「菲爾茲獎」,原因令人深思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編陳三,很開心又和大家見面了,說到奧數我們都非常熟悉了,很多學生都經歷過奧數的學習,在1985年我國就已經開始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在這35年的時間裡,中國人所獲取的世界奧數冠軍高達59%,足以證明我國數學的厲害。
  • 中國拿59%的奧數冠軍,日本卻能拿亞洲60%的諾貝爾,到底差在哪?
    我國的奧數起步較晚,從1985年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以來,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35年,這35年來中國幾乎包攬了59%的奧數冠軍,像是數學天才柳智宇,就拿到過奧數冠軍,雖然最後出家了。說起數學,菲爾茲獎是數學界大師畢生都在追求的一個大突破,因為數學並沒有設置諾貝爾獎,這項學科在世界上失去了所需要奮鬥的一個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就設立了兩個國際性的數學大獎,一個是菲爾茲獎,一個是阿貝爾獎,這兩個獎都有「諾貝爾」之稱。
  • 中國能拿60%的奧賽冠軍,為何沒人拿「數學諾貝爾」獎?差在哪裡
    而自從參賽以來,中國的隊伍,更是取得了十分驕人的成績,在三十五年當中,中國拿到的冠軍次數,佔比全世界的 然而頗為尷尬的是,目前國際最高級別的數學獎項,被稱之為「數學界諾貝爾」的菲爾茲獎,至今為止已經頒發了60屆,然而在此期間,卻沒有一個國人能夠碰的這份殊榮,這究竟差在哪裡呢?
  • 兩位奧數冠軍的不同人生:一個拿了數學諾獎,一個在中國當了和尚
    華裔美國人,數學家丘成桐曾感嘆:中國最不缺少的,就是天才,尤其是數學方面。我們中國少年,能拿下59%的國際奧數冠軍,這說明智商、天賦都是在國際領先的。但是為什麼在成年之後,都漸漸的沒落了呢?丘成桐是菲爾茲獎的獲得者,而菲爾茲獎,4年才在國際上頒發一次,也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 中國擁有59%的奧數冠軍比例,為何卻鮮有菲爾茨獎和諾貝爾獎呢
    作為一個教育大國,我們怎麼會缺席世界奧數比賽呢,在人們對奧數狂熱追捧的氣氛下,中國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的成績收穫頗豐自1985年至2018年,中國總共獲得516枚奧數獎牌,其中金牌204枚,銀牌179枚,銅牌133枚。 在參加世界奧數的35年間,中國拿下59%的奧數冠軍,取得多麼輝煌的成就啊,這是不是可以說我國數學的厲害,在國際上都是那麼的出彩,但是為什麼卻鮮有菲爾茨獎和諾貝爾獎呢?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學生拿國際奧數金牌很多,為何卻和「數學諾貝爾獎」無緣?
    中國學生拿國際奧數金牌很多,為何卻和「數學諾貝爾獎」無緣?說到諾貝爾獎,可以說很少有人不知道,這是世界級大獎,能獲得這項獎項的人,可以說代表了一個領域的尖端,科學獎都以能獲得此獎項為榮,可是,獲得這個獎項有多麼不容易,只有衝擊這個獎項的人最清楚,很多人付出一生都不能拿下這個獎項。
  • 新一屆菲爾茲獎得主無中國人 「奧數大國」為何拿不了數學大獎?
    近日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公布了新一屆的菲爾茲獎得主名單,今年共有4名數學家摘得這一數學界最高榮譽,未有中國數學家問鼎。由此,「奧數」屢創佳績卻拿不了數學大獎引發了很多人的反思。「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數學科研水平。該獎授予40歲以下在數學上做出傑出貢獻的學者,四年頒發一次,每次2至4人;而奧數金牌得主通常在18歲以下,兩者的年齡差別大概在20歲左右。
  • 拿了奧數冠軍,中國數學天才出家,德國冠軍卻拿了數學最高獎
    中國在這個項目上獲得了20個第一名,是所有國家中最多的。我國不缺數學天才,但幾乎沒有人獲得過諾貝爾數學獎菲爾茲獎,很多人在成年後就逐漸旁落。2006年,在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舉行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上,來自中國湖北武漢的柳智宇以滿分的成績奪得金牌,而來自德國的彼得·舒爾茨以一分之差惜敗。兩人都是奧運冠軍,但生活卻大不相同。
  • 今日話題 | 能培養奧數冠軍,為何培養不出一流數學家?
    這次重回巔峰,再一次證明了中國學生的奧數實力。 然而,中國培養出了世界上最多的奧賽金牌得主,但至今尚無一人獲得被譽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一些天賦異稟的數學頭腦,如遁入空門的柳智宇、從北大肄業的付雲皓,其後續命運更是令人唏噓。
  • 國家奧數隊全軍覆沒,教育部取消奧數加分,孩子還要學奧數嗎?
    這對過去十幾年來,一直拿奧數冠軍拿到手軟的中國隊來說,無疑是慘烈的打擊。只要家有學童,都知道中國人對奧數的狂熱程度。說是全民奧數,真是一點也不過分。甚至奧數競賽獎成了普通學生直升重點學校通行證。不過從去年開始,奧數的風向標慢慢地變了。
  • 在家也能拿全國冠軍!零門檻的線上桌球顛球挑戰賽結束
    由錢江晚報、衢州市桌球協會、天津市大維文化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山水文化名城乒協聯盟共同主辦的2020年中國第二屆「天津大維文化體育用品杯」顛球大賽近日結束,全國各地的桌球愛好者經過66天在線比拼,各個獎項各有得主。
  • 《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惟一沒拿獎的那個人
    害,能說什麼呢。吳伯伯辛苦了,吳伯伯慢走不送——吳伯伯,沒拿獎沒關係,期待你這個黑瘦醜老不知道是個什麼鬼的角色噢。已經有人在猜,他這次把自己瞎搞成這副尊容,是要演蔣介石。別說,還真像那麼回事。但本尊認為,他cos龜仙人特別成功。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別鬧啊喂!話說吳蜀黍也真夠變態的。我都懷疑,夠不夠變態,是劇本能不能打動他的一大標準。
  •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959年7月,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首次在羅馬尼亞舉辦,最初這種數學競賽是匈牙利數學界為紀念數理學家厄特沃什·羅蘭而組織,後發展到了全球參與競賽,每年都會舉辦。
  • 中國國際數學大賽大敗,奧數是不是應該禁止?
    不過這次我國沒有拿到一塊金牌,僅僅拿到了幾枚銀牌和銅牌,中國整體成績也不高,只排在第六,是因為奧數的原因嗎?1.不必太過擔心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聽起來比較高端,題目難度也比較大,但是知名度並不是很高。在這個事情之前,又有幾個人知道這個比賽呢?小編查了下資料,這個比賽通常是奧林匹克大賽的熱身賽,也體現不出來很多東西。
  • 只拿十三薪?事業單位真實年終能拿多少?
    年終獎拿得多就意味著大家能過個好年。在企業根據自己一年的工作情況大致也能判斷,但是在事業單位的年終獎是怎怎樣算的呢?一、事業單位沒有年終獎事業單位沒有年終獎的意思不是不發錢,而是不像企業單位是獨立於本身薪資之外的獎金。事業單位年終會有一筆錢發放給員工,這筆錢的來源是本身工資組成部分之一的績效。
  • 理綜獎名不虛傳!基因編輯為什麼能拿諾貝爾「化學」獎
    兩位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Marie Charpentier)和珍妮弗·道德納( Jennifer Doudna)成為了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的贏家。圖|CNN她們是諾貝爾化學史上第一對同時獲得諾獎的女性,也是諾貝爾化學獎史上第六位和第七位女性得主。
  • 又一個中國男人榮獲巨獎!拿獎拿的手軟,卻坦言我對諾獎沒有興趣
    來自中國香港的科學家盧煜明獲得了生命科學科學突破獎,華人數學家孫崧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前幾天我們講了中科大少年班孫崧的成名之路(傳送門),今天我們來講一下另外一位華人科學家。那就是本次「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獎得主---NIPT(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之父,來自中國香港的科學家盧煜明教授。
  • 又一個中國男人榮獲巨獎!拿獎拿的手軟,卻坦言我對諾獎沒有興趣
    獲得諾獎似乎只是時間問題2020年9月10日,2021年科學突破獎( BREAKTHROUGH PRIZES)正式公布。來自中國香港的科學家盧煜明獲得了生命科學科學突破獎,華人數學家孫崧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前幾天我們講了中科大少年班孫崧的成名之路(傳送門),今天我們來講一下另外一位華人科學家。
  • 「奧數」大國為何與數學大獎無緣
    美國奪得冠軍,中國和韓國分獲第二和第三名。這次是美國自1994年奪得冠軍後,時隔21年再度奪冠。在此期間,第一名獲得者通常是中國。看到這則新聞,筆者沒像許多國人一樣對中國屈居第二而感到遺憾,因為許多國人患有第一崇拜症,反而想到了另一個緊要問題,即「奧數」金牌大國為何與數學大獎無緣?
  • 已拿19個諾獎的日本,在憂患什麼?
    2001年時,日本曾經提出了一個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 當時好多媒體認為日本是開一個玩笑。但沒想到日本真在這麼幹。 十九年過去了,日本已經拿到了十九個諾獎,數量上僅次美國,已經在超前完成任務。 日本憑什麼拿這麼多諾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