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菲爾茲獎得主無中國人 「奧數大國」為何拿不了數學大獎?

2020-12-01 北晚新視覺網

近日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公布了新一屆的菲爾茲獎得主名單,今年共有4名數學家摘得這一數學界最高榮譽,未有中國數學家問鼎。

新華社資料圖 商海春 作

與之相對應的是,在前些日子落幕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上,中國隊以第三名成績引發關注;在該項賽事上,中國隊20多年來的成績可以用「霸主」來形容。由此,「奧數」屢創佳績卻拿不了數學大獎引發了很多人的反思。

「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數學科研水平。該獎授予40歲以下在數學上做出傑出貢獻的學者,四年頒發一次,每次2至4人;而奧數金牌得主通常在18歲以下,兩者的年齡差別大概在20歲左右。從相關數據分析來看,菲爾茲獎與20年前左右的IMO成績具有非常高的相關性:從1990年開始算起,每屆菲爾茲獎獲獎者中至少有一位是20年前左右的IMO獲獎者。有分析稱,雖然中國隊在IMO總分表現優異,但是在個人賽中,2000年才有選手獲得頭名,照「20年」規律推算,中國拿菲爾茲或許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等待。

但更多的討論則聚焦在數學學科特點、教育模式等方面。有業內人士表示,「奧數」是一場閉卷考試,以初等數學內容的深化部分和離散與組合方面的數學內容為主,更傾向考查學生的短期學習能力;而得菲爾茲獎,更像是一場「開卷考試」,需要持久的研究。帶領美國隊奪得今年IMO冠軍的總教練、卡耐基梅隆大學數學系教授羅博深也曾表示,「從數學競賽轉向數學研究是非常難的,因為IMO是別人給你題目你會做就行了,做研究需要自己選自己的題目,這就需要你真的會數學,知道整個數學的『地圖』是什麼樣的。」

而持久的研究需要持久的興趣和主動學習的能力來做支撐,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這一點恰恰是中國奧數選手所缺乏的。如果以中美做一個簡單的比較,中國學生參加奧數更像是一種組織行為,某種程度上肩負著「為國爭光」的任務;平時對於奧數的學習也摻雜著升學等功利目的。而美國的參賽選手更多的是一種自主行為,因此對數學學習有更強的主動性,沒有那麼強的功利心。「我們的方法不只是來準備奧數題的……我們的隊員並不會做那麼多題目,但會學更多的高等數學的方法或者學習如何創造一個新的解題方法。」羅博深也曾表示,在培訓過程中,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奧數的方法,而是教授真正的數學。

而缺乏持久的興趣也導致了很多在奧賽中獲獎的選手並不從事數學研究工作,儲朝暉舉了個例子:曾有奧賽選手在被問及為何沒從事數學研究工作時表示,「天天吃肥肉,你還會再想吃肥肉嗎?」儲朝暉認為,這一現象不僅僅存在於數學領域,在其他領域也有所反映。這也啟示在基礎教育中,我們應該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牛偉坤

 

相關焦點

  • 「奧數」大國為何與數學大獎無緣
    看到這則新聞,筆者沒像許多國人一樣對中國屈居第二而感到遺憾,因為許多國人患有第一崇拜症,反而想到了另一個緊要問題,即「奧數」金牌大國為何與數學大獎無緣?據調查,在獲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的作者中,已有十多位是當年的「奧數」金牌獲得者。這個大獎每4年才頒發一次,自1936年設立以來,只有56名獲獎者。
  • 中國奧數第一,為何沒有菲爾茲獎
    世界著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國際數學聯盟原主席法捷耶夫(Ludwig D. Faddeev)日前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中國人不必為是否獲得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等獎項焦慮,重要的是人們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他說:「我認為現在中國數學家的質量和數量都在上升,所以大獎終將會到來。」
  • 中國拿下59%的奧數冠軍,卻很少能拿「菲爾茲獎」,原因令人深思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編陳三,很開心又和大家見面了,說到奧數我們都非常熟悉了,很多學生都經歷過奧數的學習,在1985年我國就已經開始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在這35年的時間裡,中國人所獲取的世界奧數冠軍高達59%,足以證明我國數學的厲害。
  • 中國奧數近20年第一 本土卻未產生菲爾茲獎得主
    世界著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國際數學聯盟原主席法捷耶夫(Ludwig D. Faddeev)日前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中國人不必為是否獲得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等獎項焦慮,重要的是人們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他說:「我認為現在中國數學家的質量和數量都在上升,所以大獎終將會到來。」
  • 中國能拿59%的奧數冠軍,可卻無人能拿「數學諾貝爾」獎,差在哪了?
    理論上講,中國奧數冠軍,如此之多,也證明了中國數學是非常厲害的,可是有一個獎項,中國人卻始終拿不到,這就是被稱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 菲爾茲獎 ,象徵著什麼?隨著菲爾茲獎逐漸被認可,聲譽得到不斷提高,權威性不斷增強,人們已經習慣性的認為,菲爾茲獎是國際上最高的數學獎。 由於菲爾茲獎主要是從全世界的頂級青年數學家中評定和遴選,菲爾茲獎對於青年人來說含金量要更高。和奧數冠軍相比,菲爾茲獎才是真正衡量數學成就的標誌。
  • 「數學諾獎」菲爾茲獎
    德國是誕生過高斯、萊布尼茨、希爾伯特、黎曼等超級數學天才的國度,也許是繼承了他們的基因,舒爾茨從小數學天賦極高,中學時代連續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得三金一銀的優異成績。  奧數金牌得主很多,但最終在數學王國攀登到頂端的人卻鳳毛麟角,大多數人如划過夜空的流星,倏忽消逝。而公認能檢驗奧數金牌得主成色的就是菲爾茲獎。  菲爾茲獎的分量與諾貝爾獎旗鼓相當。
  • 兩位奧數冠軍的不同人生:一個拿了數學諾獎,一個在中國當了和尚
    華裔美國人,數學家丘成桐曾感嘆:中國最不缺少的,就是天才,尤其是數學方面。我們中國少年,能拿下59%的國際奧數冠軍,這說明智商、天賦都是在國際領先的。但是為什麼在成年之後,都漸漸的沒落了呢?丘成桐是菲爾茲獎的獲得者,而菲爾茲獎,4年才在國際上頒發一次,也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 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中國數學,必須強大
    1983年獲得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章,成為首位華人得主。《紐約時報》稱他為「數學界的凱撒大帝」。祖籍鄉親們為了迎接數學泰鬥還鄉,下足了功夫。四個月時間,就完成了祖屋及其配套宅院的修建、村莊道路的拓寬加築及其他相關工程建設,還設計了蓋瓦這樣不無創意的儀式。「他帶頭捐資維修祖屋,這個事必須要辦得到位。他很重視,這次還特別帶兩個兒子一塊回來了。」
  • 伊朗美女獲「數學界諾獎」菲爾茲獎,此前56位得主都是男性
    伊朗美女獲「數學界諾獎」菲爾茲獎,此前56位得主都是男性 澎湃新聞記者 張喆 2014-08-13 15:01 來源:
  • 奧賽屢奪金國際大獎得主少 中國數學大師為何不多
    本屆菲爾茨獎的另一名得主是俄羅斯的格裡戈裡·佩雷爾曼。新華社/法新     8月22日,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為法國數學家文德林·維爾納頒發菲爾茨獎。    談起中國學生的數學能力,很多國際著名學者都會讚不絕口,但國際數學界享有盛譽的大師級人物在中國卻為數不多。22日上午,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裡開幕。
  • 中國擁有59%的奧數冠軍比例,為何卻鮮有菲爾茨獎和諾貝爾獎呢
    作為一個教育大國,我們怎麼會缺席世界奧數比賽呢,在人們對奧數狂熱追捧的氣氛下,中國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的成績收穫頗豐自1985年至2018年,中國總共獲得516枚奧數獎牌,其中金牌204枚,銀牌179枚,銅牌133枚。 在參加世界奧數的35年間,中國拿下59%的奧數冠軍,取得多麼輝煌的成就啊,這是不是可以說我國數學的厲害,在國際上都是那麼的出彩,但是為什麼卻鮮有菲爾茨獎和諾貝爾獎呢?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拿59%的奧數冠軍,日本卻能拿亞洲60%的諾貝爾,到底差在哪?
    我國的奧數起步較晚,從1985年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以來,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35年,這35年來中國幾乎包攬了59%的奧數冠軍,像是數學天才柳智宇,就拿到過奧數冠軍,雖然最後出家了。說起數學,菲爾茲獎是數學界大師畢生都在追求的一個大突破,因為數學並沒有設置諾貝爾獎,這項學科在世界上失去了所需要奮鬥的一個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就設立了兩個國際性的數學大獎,一個是菲爾茲獎,一個是阿貝爾獎,這兩個獎都有「諾貝爾」之稱。
  • 今日話題 | 能培養奧數冠軍,為何培養不出一流數學家?
    這次重回巔峰,再一次證明了中國學生的奧數實力。 然而,中國培養出了世界上最多的奧賽金牌得主,但至今尚無一人獲得被譽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一些天賦異稟的數學頭腦,如遁入空門的柳智宇、從北大肄業的付雲皓,其後續命運更是令人唏噓。
  • 菲爾茲數學獎獲得者_2018菲爾茲數學獎 - CSDN
    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裡面沒有數學獎,在數學界裡面最重要的獎是什麼?一般大家回答都是說菲爾茲獎。下一次國際數學大會將在2022年舉行。年齡的限制是菲爾茲獎跟所有其他大獎最大區別之一,回顧一下年齡限制起源,菲爾茲獎在剛剛開始頒發的時候並沒有年齡限制,菲爾茲獎第一次設置是在20世紀30年代,是由菲爾茲本人發起,他當時對這個獎的要求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說表揚已經完成的工作。
  • 馬爾古利斯——又一位「數學三大獎」得主誕生!
    不久之前寫過一篇介紹迄今為止所產生的四位數學三大獎得主的文章,令人可喜的是,自2020年阿貝爾獎頒發之後,數學界再次誕生了一位三大獎得主,這就是俄裔美籍數學家——馬爾古利斯(Gregory Aleksandrovich Margulis,1946~)。
  • 數學研究終將被計算機取代?菲爾茲獎得主暢想百年後的數學
    菲爾茲獎得主暢想百年後的數學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見習記者 陳凌瑤 2019-10-31 16:07 來源:澎湃新聞
  • 真實的謊言:中國人數學能力世界第一
    來源: 光明網  作者:天音怪誕  我是廣州的一個奧賽數學教育工作者,也是一金一銀金牌得主的培訓老師.中國的小孩每次能站在國際大賽領獎臺的最高端,我感到十分高興.但是,這樣金牌背後,是中國教育資源不公平分配的結果,雖然中國人能頻頻奪奎,我仍然說,中國的的數學能力並非世界第一
  • 菲爾茲獎得主Thurston與龐加萊猜想
    數學家William Thurston是1982年菲爾茲獎得主。在《菲爾茲獎得主Thurston的十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這位數學天才的傳奇。今天主要介紹Thurston與龐加萊猜想的關係。龐加萊猜想是數學家龐加萊於1904年提出的一個拓撲學猜想,也是克雷數學研究所懸賞的七個千禧年大獎難題之一。
  • 世界頂尖的80後青年數學家,其中兩位獲得2018年菲爾茲獎
    20歲進入波恩大學,僅用4年零3個月即獲得博士學位,在其博士論文中建立了一個被很多數學家看好的代數幾何新理論,並用這個理論解決了菲爾茲獎得主Depgne的一個重要猜想的重要特殊情形。獲得博士學位當年他即被聘為波恩大學Hausdorff 講席教授,這是德國最高薪金級別的W3教授職位。
  • 中國學生拿國際奧數金牌很多,為何卻和「數學諾貝爾獎」無緣?
    中國學生拿國際奧數金牌很多,為何卻和「數學諾貝爾獎」無緣?說到諾貝爾獎,可以說很少有人不知道,這是世界級大獎,能獲得這項獎項的人,可以說代表了一個領域的尖端,科學獎都以能獲得此獎項為榮,可是,獲得這個獎項有多麼不容易,只有衝擊這個獎項的人最清楚,很多人付出一生都不能拿下這個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