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已經是94歲高齡的錢學森老先生,提出了一個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也被稱之為「錢學森之問」。英國的另外一位學者,李約瑟,早在20世紀,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同樣提出了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這兩個問題,對於中國學術界而言,無疑是振聾發聵。
事實上,我們或許從奧賽冠軍這個獎項,就能看出一個門道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可以說是目前為止,青年人數學比賽的最高獎項,旨在激發青年人的數學才能,引起青年的數學興趣,每年舉行一次,截止到如今,全世界已經有80多個國家參加這項賽事,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數學天才們共聚一堂,交流切磋技術。而我國也在1985年,參加了這一項賽事。
而自從參賽以來,中國的隊伍,更是取得了十分驕人的成績,在三十五年當中,中國拿到的冠軍次數,佔比全世界的60%,而在2019年的最近一次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當中,中國再次和美國,並列總成績第一,這也足以說明,我們的能力,不但不遜色任何人,甚至可以說是世界頂尖的水平。
然而頗為尷尬的是,目前國際最高級別的數學獎項,被稱之為「數學界諾貝爾」的菲爾茲獎,至今為止已經頒發了60屆,然而在此期間,卻沒有一個國人能夠碰的這份殊榮,這究竟差在哪裡呢?
其中得菲爾茲獎最多的高校,分別是美國的哈佛大學(18人)、巴黎大學(16人)、普林斯頓大學(15人)。最諷刺的莫過於,在得菲爾茲獎最多的美國,有一項調查表示,49%接受過高中教育的美國人,並不知道二氧化碳是全球溫室效應的重要原因。
很顯然,在中國不少家長眼中,「孩子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
實際上,太原理工大學的教授以及博士生導師鄭強,在演講的時候,就談到過這個問題,他說到,中國有著大大小小的奧賽培訓班,很多學生都是夜以繼日的做題,才有如今的成就,然而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呢?最終導致「奧賽把學生的心情都敗壞了。」
奧賽既然是「興趣班」,當然是以興趣為主,但是在中國的孩子看來,這卻並不代表著享受。如此情況下,當他拿到了奧數金牌,獲得了成就,他是否還會熱愛奧數呢?還會不會自主的去研發它呢?這也就是最大的隱患。
2018年,我國教育部頒發了一道關於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整治校外補習培訓的禁令,「華杯賽」全國組委會暫停開賽,再是「希望杯」、「學而思杯」、「走美杯」等等一系列奧林匹克賽事也宣告終止。
消息
穿
出來很多人這才知道,原來我們身邊竟然有這麼多奧賽項目,然而它們對培養興趣起到了多大的效果?從這點來說,這個命令自然是起到積極作用的,從如今來看,學術不是為了功利,只有一個人真正熱愛這份事業,才能夠做出更大的成就,也希望這能給將來的中國,帶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