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拿60%的奧賽冠軍,為何沒人拿「數學諾貝爾」獎?差在哪裡

2020-12-06 騰訊網

2005年,已經是94歲高齡的錢學森老先生,提出了一個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也被稱之為「錢學森之問」。英國的另外一位學者,李約瑟,早在20世紀,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同樣提出了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這兩個問題,對於中國學術界而言,無疑是振聾發聵。

事實上,我們或許從奧賽冠軍這個獎項,就能看出一個門道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可以說是目前為止,青年人數學比賽的最高獎項,旨在激發青年人的數學才能,引起青年的數學興趣,每年舉行一次,截止到如今,全世界已經有80多個國家參加這項賽事,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數學天才們共聚一堂,交流切磋技術。而我國也在1985年,參加了這一項賽事。

而自從參賽以來,中國的隊伍,更是取得了十分驕人的成績,在三十五年當中,中國拿到的冠軍次數,佔比全世界的60%,而在2019年的最近一次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當中,中國再次和美國,並列總成績第一,這也足以說明,我們的能力,不但不遜色任何人,甚至可以說是世界頂尖的水平。

然而頗為尷尬的是,目前國際最高級別的數學獎項,被稱之為「數學界諾貝爾」的菲爾茲獎,至今為止已經頒發了60屆,然而在此期間,卻沒有一個國人能夠碰的這份殊榮,這究竟差在哪裡呢?

其中得菲爾茲獎最多的高校,分別是美國的哈佛大學(18人)、巴黎大學(16人)、普林斯頓大學(15人)。最諷刺的莫過於,在得菲爾茲獎最多的美國,有一項調查表示,49%接受過高中教育的美國人,並不知道二氧化碳是全球溫室效應的重要原因。

很顯然,在中國不少家長眼中,「孩子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

實際上,太原理工大學的教授以及博士生導師鄭強,在演講的時候,就談到過這個問題,他說到,中國有著大大小小的奧賽培訓班,很多學生都是夜以繼日的做題,才有如今的成就,然而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呢?最終導致「奧賽把學生的心情都敗壞了。」

奧賽既然是「興趣班」,當然是以興趣為主,但是在中國的孩子看來,這卻並不代表著享受。如此情況下,當他拿到了奧數金牌,獲得了成就,他是否還會熱愛奧數呢?還會不會自主的去研發它呢?這也就是最大的隱患。

2018年,我國教育部頒發了一道關於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整治校外補習培訓的禁令,「華杯賽」全國組委會暫停開賽,再是「希望杯」、「學而思杯」、「走美杯」等等一系列奧林匹克賽事也宣告終止。

消息

穿

出來很多人這才知道,原來我們身邊竟然有這麼多奧賽項目,然而它們對培養興趣起到了多大的效果?從這點來說,這個命令自然是起到積極作用的,從如今來看,學術不是為了功利,只有一個人真正熱愛這份事業,才能夠做出更大的成就,也希望這能給將來的中國,帶來反思。

相關焦點

  • 中國能拿59%的奧數冠軍,可卻無人能拿「數學諾貝爾」獎,差在哪了?
    在這35年期間,中國人所取得的世界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冠軍的次數佔比59%。理論上講,中國奧數冠軍,如此之多,也證明了中國數學是非常厲害的,可是有一個獎項,中國人卻始終拿不到,這就是被稱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 菲爾茲獎 ,象徵著什麼?
  • 中國拿59%的奧數冠軍,日本卻能拿亞洲60%的諾貝爾,到底差在哪?
    我國的奧數起步較晚,從1985年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以來,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35年,這35年來中國幾乎包攬了59%的奧數冠軍,像是數學天才柳智宇,就拿到過奧數冠軍,雖然最後出家了。說起數學,菲爾茲獎是數學界大師畢生都在追求的一個大突破,因為數學並沒有設置諾貝爾獎,這項學科在世界上失去了所需要奮鬥的一個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就設立了兩個國際性的數學大獎,一個是菲爾茲獎,一個是阿貝爾獎,這兩個獎都有「諾貝爾」之稱。
  • 新一屆菲爾茲獎得主無中國人 「奧數大國」為何拿不了數學大獎?
    近日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公布了新一屆的菲爾茲獎得主名單,今年共有4名數學家摘得這一數學界最高榮譽,未有中國數學家問鼎。由此,「奧數」屢創佳績卻拿不了數學大獎引發了很多人的反思。「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數學科研水平。該獎授予40歲以下在數學上做出傑出貢獻的學者,四年頒發一次,每次2至4人;而奧數金牌得主通常在18歲以下,兩者的年齡差別大概在20歲左右。
  • 《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惟一沒拿獎的那個人
    吳伯伯辛苦了,吳伯伯慢走不送——吳伯伯,沒拿獎沒關係,期待你這個黑瘦醜老不知道是個什麼鬼的角色噢。已經有人在猜,他這次把自己瞎搞成這副尊容,是要演蔣介石。別說,還真像那麼回事。但本尊認為,他cos龜仙人特別成功。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別鬧啊喂!話說吳蜀黍也真夠變態的。我都懷疑,夠不夠變態,是劇本能不能打動他的一大標準。
  • 中國拿下59%的奧數冠軍,卻很少能拿「菲爾茲獎」,原因令人深思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編陳三,很開心又和大家見面了,說到奧數我們都非常熟悉了,很多學生都經歷過奧數的學習,在1985年我國就已經開始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在這35年的時間裡,中國人所獲取的世界奧數冠軍高達59%,足以證明我國數學的厲害。
  • 2020國際數學奧賽,中國獲5金1銀,隊員保送清華北大
    一、IMO是什麼? 三、保送是不是一條康莊大道? 入選奧賽國家隊就能夠獲得大學保送資格,這是明文規定的高考升學政策,選手通常的去向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有人覺得,奧賽是一條不錯的升學途徑,但這條路真的不適合絕大多數人。 首先,每年通過進入國家隊而獲得保送資格的人鳳毛麟角。
  • 中國學生拿國際奧數金牌很多,為何卻和「數學諾貝爾獎」無緣?
    中國學生拿國際奧數金牌很多,為何卻和「數學諾貝爾獎」無緣?說到諾貝爾獎,可以說很少有人不知道,這是世界級大獎,能獲得這項獎項的人,可以說代表了一個領域的尖端,科學獎都以能獲得此獎項為榮,可是,獲得這個獎項有多麼不容易,只有衝擊這個獎項的人最清楚,很多人付出一生都不能拿下這個獎項。
  • 中國擁有59%的奧數冠軍比例,為何卻鮮有菲爾茨獎和諾貝爾獎呢
    如果評選出上學時期的噩夢,想必數學肯定能夠榜上有名,而數學中的奧數那可是一度「折磨」無數學習的噩夢般的存在,奧數一度成為複雜、困難、聰明的代言詞,有誰能夠完美的解決一套奧數題,那就讓許多人佩服的。
  • 拿了奧數冠軍,中國數學天才出家,德國冠軍卻拿了數學最高獎
    中國在這個項目上獲得了20個第一名,是所有國家中最多的。我國不缺數學天才,但幾乎沒有人獲得過諾貝爾數學獎菲爾茲獎,很多人在成年後就逐漸旁落。2006年,在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舉行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上,來自中國湖北武漢的柳智宇以滿分的成績奪得金牌,而來自德國的彼得·舒爾茨以一分之差惜敗。兩人都是奧運冠軍,但生活卻大不相同。
  • 兩位奧數冠軍的不同人生:一個拿了數學諾獎,一個在中國當了和尚
    華裔美國人,數學家丘成桐曾感嘆:中國最不缺少的,就是天才,尤其是數學方面。我們中國少年,能拿下59%的國際奧數冠軍,這說明智商、天賦都是在國際領先的。但是為什麼在成年之後,都漸漸的沒落了呢?丘成桐是菲爾茲獎的獲得者,而菲爾茲獎,4年才在國際上頒發一次,也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 那年數學奧賽:中國奇才大勝德國天才,14年後他倆怎麼樣了?
    人類歷史的每個階段都不缺「天才」少年的出現:他們總能靠與生俱來的天賦,一次次刷新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挑戰人類的極限。然而,並不是每個萬眾矚目的天才都按照人們的預想發展的——2006年的國際數學奧賽上,中國奇才柳智宇和德國天才舒爾茨相遇,那時候的他們在臺上穿梭於數學智慧的海洋裡,意氣風發,卻沒想到各自之後的結局竟成了兩個極端。
  • 「諾獎」少有中國人,但奧賽卻全是中國娃!為啥學霸成不了學霸
    產生17枚金牌和4個單項獎。這一消息可能很多人都覺得並不意外,因為在中國大部分學生在中小學階段都經歷過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班,即便是不參加比賽,家長們也熱衷於為孩子選報這樣的培訓班,美其名曰:「開發孩子智力,提高孩子綜合素養。」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 鹿晨輝將成為第一個站在奧賽健美項目舞臺上的中國人!
    中國健美如今發展飛速,健體的吳龍、古典選手陳康、女子形體選手牟叢都已經獲得IFBB職業卡,其中吳龍已經兩次徵戰奧賽舞臺,而傳統健美項目中國內和奧賽水平差距較大,如今鹿晨輝獲得黃金賽的冠軍再次拉小了這一差距!也可以說鹿晨輝將成為第一個站在奧賽傳統健美項目舞臺上的中國人!
  • 在家也能拿全國冠軍!零門檻的線上桌球顛球挑戰賽結束
    由錢江晚報、衢州市桌球協會、天津市大維文化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山水文化名城乒協聯盟共同主辦的2020年中國第二屆「天津大維文化體育用品杯」顛球大賽近日結束,全國各地的桌球愛好者經過66天在線比拼,各個獎項各有得主。
  • 14億人1個諾貝爾獎?拿不拿獎沒關係,嘲諷諾獎才危險
    01諾獎的延時性諾獎有很強的延時性,不是你今年取得了重大科研成就,就今年提名你獲獎。屠呦呦,是中國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第一人。屠呦呦1972年發現青蒿素,但之前就已經投身科研,直到她獲得諾獎,至少投入了50年的精力。很顯然,屠呦呦的快樂和鬥志,不是最終獲得了諾獎,而是自己發現的青蒿素,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拯救了無數人的家庭,令到無數人可以看見更加美好的世界。
  • 今日話題 | 能培養奧數冠軍,為何培養不出一流數學家?
    這次重回巔峰,再一次證明了中國學生的奧數實力。 然而,中國培養出了世界上最多的奧賽金牌得主,但至今尚無一人獲得被譽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一些天賦異稟的數學頭腦,如遁入空門的柳智宇、從北大肄業的付雲皓,其後續命運更是令人唏噓。
  • 又一個中國男人榮獲巨獎!拿獎拿的手軟,卻坦言我對諾獎沒有興趣
    來自中國香港的科學家盧煜明獲得了生命科學科學突破獎,華人數學家孫崧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前幾天我們講了中科大少年班孫崧的成名之路(傳送門),今天我們來講一下另外一位華人科學家。那就是本次「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獎得主---NIPT(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之父,來自中國香港的科學家盧煜明教授。
  • 又一個中國男人榮獲巨獎!拿獎拿的手軟,卻坦言我對諾獎沒有興趣
    獲得諾獎似乎只是時間問題2020年9月10日,2021年科學突破獎( BREAKTHROUGH PRIZES)正式公布。來自中國香港的科學家盧煜明獲得了生命科學科學突破獎,華人數學家孫崧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前幾天我們講了中科大少年班孫崧的成名之路(傳送門),今天我們來講一下另外一位華人科學家。
  • 已拿19個諾獎的日本,在憂患什麼?
    可以說生命不止,奮鬥不息,他說過一句話,叫「我們有些人就像是烏龜,走得慢,一路掙扎,到了而立之年還找不到出路。但烏龜知道,他必須走下去。」 這就是鋰電池的故事,這裡面當然古迪納夫最勵志,但其中日本人的再次獲獎讓人震驚。 2001年時,日本曾經提出了一個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