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科技港】原創首發:分子標記加速良種繁育進程

2021-02-20 國科農研院

CIMMYT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幾種與農作物疾病相關的性狀標記,包括玉米致死性壞死(MLN),玉米條紋病毒(MSV),玉米銹病及斜葉枯萎病。這些性狀標記已經完成了驗證階段。

對於MLN,在篩選了數個品種後,研究人員篩選出了對病毒性疾病具有抗性的品種:KS23-5和KS23-6。這些品種來自泰國農業大學開發的人工品種庫,並將作為親本進行下一步研究。研究人員可以在這些品種的基礎上作更多的研究,包括將這些品種作為正向育種的一部分、生產以KS23-6為親本的雙單倍體(DH)品種、以及篩選具MLN抗性的基因。

Gowda表示:「這種篩選能夠更加快捷的排除可能攜帶易感病基因的品種,避免了以往用人工接種病毒後通過表型篩選品種的繁雜過程。這些性狀標記是共享的,任何合作者都可以使用這些性狀標記來篩選具有MLN抗性的基因,從而省去表型化過程,節省成本。」

科學家利用這些MLN抗性標記在幾個具有高產或抗旱性能的品種中成功植入了抗MLN性狀。過程中,科學家利用與輔助回交技術相關的標記從KS23-5和KS23-6中提取出抗MLN性狀。然後將具有MLN抗性的KS23親本與CIMMYT的一個品種進行雜交。再將它們回交兩到三個代以改善攜帶MLN抗性基因的優良品系。在過去的三年中,來自KS23-6的MLN抗性基因已經成功植入了50多個品種。

Mike Olsen表示:「 Manje Gowda一直在進行的工作已成功地發現有價值的性狀標記,並完成了概念驗證實驗,即將轉變為可推廣的育種方法。這對於在非洲玉米改良進程中,使用常規分子標記以提高育種計劃的選擇效率非常有影響。」

在CIMMYT,Gowda的團隊在早期測試育種中的不同產品時已經應用了基因篩選技術。過程中研究團隊對50%的一代雜種進行雜交和表型測試,隨後使用分子標記預測剩餘50%的一代雜種的表型。2017年以來,該團隊每年都使用了該策略,實驗結果表明利用分子標記的選擇效率與使用表型化的選擇效率相同,但前者僅使用了後者32%的資源。

從2021年開始,研究目標轉為使用上一年第一階段的表型和基因型數據來預測100%的目標品種。這不僅可以節省時間,而且可以提高效率和資源利用。前三年的第一階段歷史數據有效的將品種的表型從50%減少到15%,過程中節省的資源最高達到50%。

對於商業化種子行業,整合基於分子標記的質量控制措施可以幫助推廣良種,這是提高農作物產量的重要因素。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對科學家和育種人員培訓的增加,使國家農業研究系統(NARS),種子公司、國家植物保護組織、監管機構以及政策制定者對以基於標記的質量意識有所提高。

當前,許多NARS和私營部門合作夥伴都強制推行基於標記的質量控制,以保持高質量的品種。由於NARS和中小型種子公司的育種計劃規模較小,CIMMYT正在協調從不同合作夥伴收集樣品,以方便進行質量監控。CIMMYT的工作人員還幫助分析質量控制數據並解釋結果,以便與合作夥伴共享並進行決策。為了確保此過程的可持續性,CIMMYT正在對NARS合作夥伴進行質量控制培訓,從樣品收集到數據分析和解釋,這將有助於他們開展獨立工作並生產優質品種。

這種育種改進已經成為支持公共和私營部門的玉米育種項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項目旨在開發和向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小農戶提供改良的玉米品種。

原文連結:

https://www.cimmyt.org/news/molecular-breeding-speeds-development-of-better-seeds/

相關焦點

  • 特克斯加快牲畜良種化進程
    「十三五」期間,特克斯縣哈薩克羊繁育基地、新疆褐牛繁育基地、良種馬繁育基地作用持續凸顯,牲畜良種化進程不斷加快,累計鑑定通過哈薩克羊種公羊6014隻,享受中央、自治區活體種公畜良補項目補貼資金481.12萬元。
  • 新疆瑪納斯推動良種繁育和肉牛育肥 助農牧民致富增收
    央廣網瑪納斯4月2日消息(記者蔣雪嬌 瑪納斯臺記者楊世明)新疆瑪納斯縣堅持以「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為核心,積極調整畜牧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牛、羊等牲畜良種繁育,同時做好肉牛育肥工作,使牲畜良種率不斷提高,有效提高了農牧民的收入,加速了畜牧產業化發展。   記者見到馬洪兵時,他正忙著給自家的牛餵養飼草料。
  • 繁育推廣良種確保高產增效
    繁育推廣良種確保高產增效   良種是農業生產中重要、不可替代和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特殊商品,在農業增產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 [公告]西部牧業:部分變更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牛、羊良種繁育技術...
    技術先進性:該技術國內領先,運用傳統的育種技術如人工受精、胚胎移植技術,繁育過程中採用採集耳皮細胞進行多胎遺傳性狀測定,加快了繁育進程,縮短了繁育時間,節省了大量的飼養費用。1.1.3.2 項目進度安排。建設期一年,2010年第四季度完成項目前期工作(包括可研批覆,設計方案的審批和開工前的準備)。
  • 科技部 林業局關於印發《主要林木育種科技創新規劃(2016-2025年...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文件精神,部署林業種業科技創新工作,加強主要樹種中長期育種和良種繁育等科研攻關及種業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進林木種業發展,科學技術部和國家林業局組織編制了《主要林木育種科技創新規劃》。以分子設計育種、細胞工程育種等為核心的現代林木育種技術推進了速生優質高抗林木新品種的定向選育進程。完成了楊樹、火炬松、雲杉、桉樹等多個樹種基因組測序。耐鹽、抗蟲等一批轉基因林木新品系正在開展安全性試驗。建立了火炬松和雲杉等樹種成熟的體細胞胚胎發生技術體系,實現了林木新品種的規模化繁育。
  • 黑龍江良種化工程讓農業贏在起跑線上
    連續11年,累計投資達2.14億元的農業良種化工程,使黑龍江省種植業品種更換周期由過去的7~8年縮短為3~5年,主要農作物品種實現了3年更換一次。全省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良種科技貢獻率達40%,分別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種子供應和安全保障能力登上了一個新臺階。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
  • 【國科報告廳】原創首發:美國動物育種研發布局掃描
    ※開發和應用遺傳、基因組技術和序列信息,以加速動物育種進程,提高動物生產、繁殖性能和畜禽產品質量。※進一步研究基因型與表型的關係,以及在不同環境中DNA序列信息轉化為具有生物學特性的分子過程,這將實現基於預測育種值的定向育種。※開發具有最佳營養含量的畜禽新品種/品系,以增強人類健康為重要特徵,比如改進的動物脂肪酸組成。
  • 引起良種退化的原因是什麼?防止良種退化有哪些方法?
    大家知道,一個優良品種,在一個地方連種幾年後,如果只種不選,只繁不育,優良性狀就會逐年變壞,純種變雜,良種變劣,品質變差,產量降低。因此,防止良種退化,不斷進行提純復壯,就成為生產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一、引起良種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一)天然雜交:十字花科和葫蘆科的蔬菜,都是異花授粉作物,留種時不注意隔離,就會天然串花雜交,引起退化。如大白菜與小白萊雜交後不結球;甘藍與菜花雜交後既不長葉球,也不長花球,瓜類互相雜交後會失去原品種的特性。
  • 茶樹育種專家陳亮博士赴新昌科農茶樹專業合作社指導
    茶樹育種專家陳亮博士赴新昌科農茶樹專業合作社指導 2020-12-31 14:16:09 來源:
  • 望江縣武昌湖特種水產良種場災後重建邁坦途
    良種場主要承載該縣乃至周邊地區水產良種種質資源保護,縣域長江段和天然湖泊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優質水產品苗種生產、名特優新水產品引進、水產新技術應用及漁業科技示範與推廣等社會公益事業。望江縣武昌湖特種水產良種場地處望江縣武昌湖畔,生產基地坐落在武昌湖大橋兩側,安九公路穿場而過,區位交通、通訊便捷,環境優美,水質優良,是理想的魚類繁育場地。
  • 國科嘉和王戈:無懼風暴,重倉科技
    在中科院科技創新投資產業聯盟(簡稱「中科院科創投資聯盟」)成立之際,王戈於近期接受了「融中財經」的專訪,分享了國科嘉和作為「中科院嫡系投資平臺「,依託中科院和國科控股各類技術和行業資源在硬科技投資領域具備的核心優勢。 在王戈看來,資本除了應該保持對科技的敏感度,更要遵從硬科技從基礎科技到產業應用的成長路徑。
  • 記婺城區東方紅林場國家油茶油桐良種基地
    東方紅林場國家油茶油桐良種基地始建於1979年,2005年強化與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的科研合作,重點開展了以油茶為主木本糧油樹種的種質資源保育與良種生產,現保存油茶等各類種質材料1200多份。這裡是2009年由國家林業局確定的第一批131處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之一,現有良種基地980畝,也是浙江省林業廳定點油茶良種採穗圃和定點油茶良種苗基地。
  • 港科夜聞|香港科大牽頭研究量子晶片低耗電提升運算,獲國家撥2千萬港元開發
    近年多國致力開發量子技術應用,香港科大自去年12月,牽頭展開「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下的一項專項研究,利用現存的二維物料,開發低耗電的量子計算機晶片器件,以提升量子計算機的運算能力等,為本港首項獲國家科技部直接資助的量子研究項目,獲批經費1,758萬元人民幣(約2,100萬港元)。有參與研究的本港學者指這次是少有兩地科學家合作研究的量子研究項目,意義重大。
  • 楊凌農科頂天立地 現代農業展翅騰飛
    一顆良種 千粒好糧  再攀現代種業新高地   在農作物育種歷史悠久的農科大地,孕育著一大批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試驗田的農業科學家,他們以隱忍的職業素養立足西北,窮盡一生書寫育種情懷,用青春和智慧撐起我國旱地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脊梁。
  • 分子育種讓一「帶」更比一「帶」強
    因為「三海」是在「榮福」耐高溫、高產性狀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雜交、分子輔助選擇培育出來的。  2004年6月,中國海洋大學、榮成海興水產有限公司與福建省三沙漁業有限公司、廣東汕頭市水產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將「榮福」海帶引進到福建、廣東等海域進行馴化、繁育和養殖推廣。
  • 「濟南國科中心號」衛星成功發射
    11月7日,「濟南國科中心號」(天啟11號)物聯網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預計兩周後即可面向全球提供數據通信服務,這是山東首個以科研機構命名的衛星。11月7日,「濟南國科中心號」物聯網衛星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星河動力穀神星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隨後,衛星轉入在軌平臺及載荷測試階段,預計兩周後即可面向全球提供數據通信服務。這是山東省首個以科研機構命名的衛星。
  • 亂港分子為何冒著高風險潛逃?專家一針見血:心裡有鬼
    不過近期也有多名亂港分子趁著被捕前逃離香港,企圖逃脫法律制裁。針對這麼多重案在身而潛逃的人,香港法律界以及香港市民紛紛表態呼籲,希望香港政府可以儘快將這些人緝拿歸案,違法必究,讓這些違法禍亂香港的人員付出應有的代價。據報導,從2016年香港旺角暴亂,到去年的香港暴亂,有多名違法犯罪者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被捕。
  • 一種12k相對分子質量的蛋白質或為EMS毒素
    本屆會議以亞洲對蝦產業的復甦、復興與繁榮為主題,邀請了多國著名學者與商業人士作為報告嘉賓。會議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市場、病害、養殖與營養。本文節選了部分嘉賓的觀點。亞洲對蝦產業的優勢包括創新的技術(生物絮團技術、良種選育)、豐富的養殖經驗、細緻的行業分工、有力的政府支持;劣勢表現為缺乏原材料安全質量保障、從業人員缺乏責任心與遠見、政府缺乏明確的條例法規;全球強勁的對蝦需求量與科技的突破為行業帶來了機遇,然而原材料價格上漲、資源的日益匱乏、資金緊張與創新的科技難以克服疾病問題成為了亞洲對蝦產業的最大挑戰。
  • 新疆隼類繁育研究中心項目啟動
    7月3日,新疆隼類繁育研究中心項目在阿勒泰市巴裡巴蓋鄉舉行了開工儀式。   記者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廳獲悉,新疆隼類繁育研究中心是由新疆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與卡達國保護生態和鳥類協會共同合作建設的公益性項目,項目佔地面積1500畝,項目為期3年(2014年-2016年),總投資1500萬美元,全部資金由卡達國保護生態與鳥類協會籌集。該中心是以保護生態、人工繁殖隼類資源和科學研究而建立的公益性機構,依法進行自主管理。
  • 亂港分子羅冠聰與許智峰英國碰頭,囂張曬合照
    「香港眾志」(「港獨」組織)前主席羅冠聰與前「亂港議員」許智峰早前先後潛逃至英國。近日兩人在倫敦碰了面,還高調曬出合照。先是羅冠聰在社交媒體上宣稱自己與許智峰見面,並揚言兩人將在海外相互扶持,共同為「光復」香港努力。再是許智峰發文聲稱要和羅冠聰一起「為香港打一場硬仗」,並透露同樣潛逃的亂港分子張昆陽也和他們通了電話。可見羅、許兩人不僅不以為恥,言辭間還頗有挑釁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