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科學家」吳劍旗:鑽研反隱身雷達20年,讓美國飛機無處可藏

2021-01-10 觀妙識微

一座宏偉的巨大雷達雕塑,巍然佇立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38研究所的大廳,從事雷達研究的吳劍旗的夢想,就是研究出反隱身雷達技術,讓隱形飛機在中國的領土範圍內無所遁形。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當今之世,科技水平成為一個國家實力最關鍵的象徵。

21世紀,一個國家具有了高水平的科技創新能力,就能促進國家經濟的新產業的發展,就能在世界產業分工鏈中處於較為高端的位置。

同樣,在國防領域科技的作用也不可小覷,擁有先進的國防科學技術,中國的國家安全才會更加有保障。

科技的發展需要的是一批一批國家科學家的努力付出和獻身,從清朝伊始落後於世界的國家走到今天的科技大國,離不開一代一代追求創新、無私奉獻的科學家們的艱苦奮鬥。

"讓美國飛機變得無處可藏"的豪言壯語,就是研發米波三坐標雷達的領導人吳劍旗所言,他為科研事業所做的貢獻,為中國國防事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科學志向

很小的時候,吳劍旗隨父母工作變動來到瀘州並在瀘州長大,家裡還有兩個哥哥。

童年時代的吳劍旗就有著異於常人的思維能力,在他十歲左右他的中國象棋水平就十分厲害,在當時的巷子裡都很少有人能敵。

長大後還曾代表單位參加圍棋比賽,獲得了很好的名次。

小時候家裡家庭情況不好,只有父親一個人上班,母親帶著三個孩子,生活總在溫飽下線徘徊。吳劍旗小時候動手能力也很強,經常會和哥哥們一起製作玩具,比如彈弓、滑板等。

上學的時候,吳劍明起初成績並沒有多出眾。一直到初三,吳劍旗分到了快班還是前幾名。

之後,便憑著優秀的成績考取了北航電子工程系、在電子科技大學讀了研究生,畢業以後到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工作。

這麼多年來,吳劍旗給周圍人最深的印象是:條理清晰,性格溫和,從未高聲與人說過話。

就是這樣以為一位普通的性格溫和的人,成為了我中國反隱身雷達領域的領跑者。

在電子科技大學的讀書生涯是吳劍旗對科研產生興趣的關鍵時期,這段學習經歷使得他畢業後決定留在研究所工作。這個研究所,就是以雷達研究為主要任務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38研究所。

1990年,吳劍旗來到了電科38所,一待就是20多年。20年來,他懷著科技報國的崇高信念和不畏艱苦、不怕寂寞的科研精神,在艱苦的環境和條件下從事科研活動是可以想像的枯燥,但是是他"心之所善",也是他的興趣所在。

他說"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會義無反顧地走下去。"這樣的科學志向,源於他對於科研事業的熱愛,源於他的科研精神,"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是形容他的最好箴言。

正是這樣的堅持和專注,使他在科研領域取得了豐富的成就。其中14項獲得授權國防發明專利,以及獲得過國家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眾多的科研成果背後,是他艱苦漫長的潛心研究和無私付出。

在之後的研究生涯中,吳劍旗意識到,要想維護國家的安全,一定要有能夠監測隱形飛機的反雷達,因此他決定潛心鑽研反隱身雷達,並放言:"讓美國飛機變得無處可藏。"

為國家安全獻身的家國情懷

1990年到1991年,美國海灣戰爭爆發,又稱"沙漠風暴",在這場戰爭中,美國隱形飛機出現,讓中國人看到了美國的高科技,看到了他們的強大的軍事實力,也意識到了自己國家國防方面的短板。

美國的隱身飛機可以在別的國家領土監測情報,而相似的隱形戰鬥機則可以用來偷襲於無形之中,這樣的裝備在作戰之中有著極大的便利性,一般的雷達很難監測到它們。

這對於中國的國家安全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很可能會造成中國情報的洩露。

作為剛好是雷達領域研究者的吳劍旗,也意識到了要想捍衛國家的安全,自己擔負著無比沉重的責任和義務。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吳劍旗下定決心,一定要研究出來反隱身雷達技術,不能讓美國的隱身飛機在中國繼續囂張。

在雷達的研究發展史中,兩種研究方向佔主導,分別是米波雷達和微波雷達。隱形飛機因為它獨特的屬性,微波雷達難以檢測。

但是,米波雷達卻能夠對隱形飛機進行探測並且實行精準打擊。但是在這個研究領域,很多科學家還是認為米波雷達沒有研究的必要,因為它是終將面臨淘汰的產品。因此米波雷達鮮有人研究。

但吳劍旗卻以獨特的眼光看到了米波雷達的巨大研究價值。他自己非常明白,對於外國的研究成果照搬照抄很難有所突破,因此他決心根據自己的方向進行研究。

他下決心要讓中國的科研成果走向世界前沿,於是他專攻米波雷達的研究,並且專注於此。

經過20年的埋頭苦幹、不怕困難的艱難探索,終於成功研究出來了反隱身雷達。

這項發明不僅是我國國防事業史的裡程碑,也是吳劍旗兢兢業業、日復一日投身科學研究的縮影。

當世界各國對這項發明都投來羨慕的目光時,吳劍旗依舊波瀾不驚,平靜如初,這是他對於自己夢想的矢志不渝。

在他心中,他始終本著為國家做科研的信念,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信仰,對科研的一腔熱血和對國家的忠誠抱負支持他完成困難的研究,一路走下去。

二十年如一日坐冷板凳的研究之路

科技發明的背後,卻是吳劍旗及其團隊二十年如一日坐冷板凳的艱苦研究歷程。這項研究開始時,國內並沒有研究的先例,因此進行的十分困難。但是吳劍旗和他的團隊勇於探索,一點一點自己突破。

科研過程是一個不允許出錯的過程,有時候可能一點點小小的外部因素就會使研究功虧一簣,這二十年來可想而知吳劍旗克服了多少困難。

他二十年如一日,兩耳不聞窗外事,只一心撲於研究,為完善中國的國防系統不斷努力。

2000年,他的團隊已經完成了所有的任務,還拓展了新的方向。這項技術的成功獲得了2001年國防科技技術獎的一等獎。

他的研究,完善了中國的國防系統,米波雷達的研究成果使中國不再面臨隱形飛機的侵擾。

反隱身先進米波雷達目標實現後,吳劍旗並沒有停止研究的腳步,這種反隱身米波雷達只能固定工作,不能實現轉移。

因此吳劍旗又繼續探索出新理論和方法,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型機動式米波三坐標雷達。不僅如此,吳劍旗還繼續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有著各種新功能的雷達。

在此之前,誰也想不到吳劍旗聲稱的"要讓美國隱形飛機無處可藏"竟然真正成為了現實,這項成果大大振奮了人們的信心,給中國的國防事業提供了強勁的保障。

美國的隱形飛機再也不敢隨意進入中國空中領土,中國的國防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這些都要歸功於這位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的科研家——吳劍旗。

就是這樣一位"國寶級"科學家,領跑了中國的國防反隱身雷達技術,使中國的國防事業更上一層樓。

藍圖已經繪就,蹄疾還需步穩。在新時代的潮流中,中國必須堅定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鼎力傳承像吳劍旗這樣的老一輩科技人攻堅克難、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

就像吳劍旗所承諾:"在38所這個'國家隊'平臺上,利用專業優勢再鑄反隱身利劍,護祖國安全,保人民平安。"

相關焦點

  • 我國國寶級科學家,20餘年獻身國防,揚言:要讓美國戰機變成廢鐵
    所謂的隱形,自然不是隱身消失不見,而是偵察機可以躲過了雷達信號,不被雷達發現。隨著隱形偵察機的大行其道,各國也開始想起了應對之策。1999年,我國也開始研製反隱身雷達,提出這個概念的第一人就是我國「國寶級」科學家吳劍旗。 吳劍旗,江蘇無錫人,1990年3月獲得電子科技大學的電磁波與微波技術專業的碩士學位。
  • 隱姓埋名20年後,這個中國人名震東海
    圖為吳劍旗中國在今天已經擁有了十分強大的科技實力,在這背後,是無數科研人員的無私奉獻,一些人甚至直到今天也不為人所知,其中就有一名科學家,在隱姓埋名20年後,一經曝光便名震東海,這個人就是中國的雷達專家吳劍旗,此人潛心研發反隱身雷達多年
  • 我國P段雷達測距六千公裡,可探測太空,為何還要發展量子技術?
    整個雷達系統全重達2000多噸,由近7萬個多頻模塊構成,能夠對彈道飛彈、巡航飛彈、軍用飛機等重要目標進行探測,據悉該型雷達最大探測距離達5000公裡。由於其採用的是X波段,具有極高的解析度,可對數千公裡外棒球大小的目標有效探測,甚至能夠分辨出分飛彈頭的真假。
  • 我國一國寶級科學家被曝光,曾放話:定要讓美國飛機變成一堆廢鐵
    美國只喜歡做一些小動作,喜歡用偵察機從其他國家獲取一些情報。它的行為令人厭惡。在中國,一位國寶級科學家被曝光,曾說美國飛機一定要變成一堆廢鐵,而這位科學家終於做到了。那麼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是誰?畢業後,他憑藉自己的專業和教育優勢,投身於國內科研院所,該研究所的主要方向是雷達技術。1999年,吳劍旗所在的研究所接受了機動三維雷達工程任務。這項任務非常光榮,但也非常艱巨。在突破重重困難後,他於2001年順利完成了這一課題的研究,並於2012年完成了世界首創的實用系統,功勞主要屬於吳劍旗團隊。
  • 電科首席科學家:只要美國飛機敢來,我就敢把它變成一堆廢鐵
    新中國走到今天,默默付出的科學家們有很多,有些被我們大眾所熟知了,有些卻一直默默堅守。而在我國有這樣一位「國寶級」的科學家,更是曾豪言:只要美國飛機趕來,我們就可以把它們變成一堆廢鐵!這樣的自信到底從何而來呢?
  • 「國寶級」科學家:只要美國飛機敢來,我就把它們變成一堆廢鐵
    美國擁有最強的軍事實力和最先進的科技水平,而他們的戰機性能也是特別的優秀。所以美國被稱為強國也不是沒有道理,而美國的戰機之所以這麼優秀是因為其戰機的發動機很先進。加上其隱身性能。讓它們總是能神不知鬼不覺的穿越各地領空,而且還能夠不留一絲痕跡。
  • 中國「國寶級」科學家:美國的飛機敢來,就把它們變成一堆廢鐵
    對此,我國的一位「國寶級」科學家就曾放出豪言:只要美國飛機敢來,就把它們變成一堆廢鐵。    我國在雷達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而這位國寶級的科學家就是我國雷達領域的權威吳劍旗,吳劍旗是1966年生人,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求學,畢業後便就職於中國電子科技集團,開始從事雷達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中國一國寶級科學家曝光,放出豪言:要讓美國飛機變成一堆廢鐵
    在我國有很多的科技人才,他們為了祖國的發展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其中就有一位國寶級科學人才曾經放出豪言,要讓美國飛機變成一堆廢鐵。後來他覺得研究普通雷達已經不能滿足他的日常研究了,於是他帶領團隊開始研究更難的,就是飛機的反隱身雷達,而這個項目研發成功後,大大提高了我國的海空軍事力量。
  • 中國反隱身能力被外界嚴重低估,米波雷達其實只是小角色
    據中國電科專家吳劍旗的PPT,隱身飛機對米波的雷達截面積會增加2個數量級,也就是增加100倍,相當於增加3.16倍的探測距離;而在同樣技術下,米波雷達的功率x孔徑也比傳統雷達增加100倍,則探測距離就增加了10倍,回到了傳統飛機的水平,可說是完全抵銷了隱身技術的優勢。但是,只要是米波雷達就能反隱身?當然不是。
  • 耗時21年,中國小夥造出國之重器,獲國家科技大獎
    ,在他的努力之下,我國共有了世界上第一個反隱身雷達。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雷達與飛機之間的關係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到了1991年時,美國研製的隱身戰機正式投入到了海灣戰爭中,而這對於全世界的雷達技術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噩耗。
  • 俄制反隱身雷達開賣,印度或成最大買家?專家:買了也看不見殲20
    俄羅斯開始出口反隱身雷達,稱其目標客戶為東南亞和中東地區,最大的買家可能是印度。據說該雷達能夠有效探測320公裡範圍內的低可見度目標,包括隱形飛機。有些專家說即使印度買了它,也看不到殲-20。
  • 中國最新型反隱身雷達:可由車拉著到處跑 美軍F22無處藏身!
    對於即將到來的2020年,全世界各個主要軍事大國都在抓緊時間進行第五代隱身戰鬥機的研製。同時為了反制別國的隱身戰鬥機也在抓緊研究新一代的反隱身戰鬥機雷達。就目前而言,能夠有效的反制隱身戰鬥機的雷達只有米波相控陣雷達。
  • 澳大利亞媒體稱俄羅斯VHF反隱身雷達正擴散全球
    卡羅在文章中指出,俄羅斯VHF反隱身雷達是美國隱身飛機重大威脅,基於「隱身飛機是完全看不見的」這種認知來制定的力量結構是非常危險的,如果美國想要應對未來防空系統,其就需要更加完善的技術性思維。文章稱,在沙漠風暴行動中,美國F-117A隱身戰機輕易的穿透了薩達姆從前蘇聯採購的防空系統。
  • 外軍關注中國反隱身雷達,稱中國最早解決米波雷達探測精度問題
    F-22隱身戰鬥機自美國最早提出隱身戰機理念並將其投入實戰後,幾乎單方面改變了戰爭形態,令各國驚訝不已。特別是與美國有潛在競爭風險的國家紛紛投入力量想要找尋探測隱身戰鬥機的方法。隱身技術並非一道完全無法攻破的防線,隨著越來越多的反隱身理論的成熟,很多國家在反隱身技術上開始取得突破。而國外的研究者認為,中國正是其中的佼佼者。現代隱形飛機的設計原則上來說就是針對分米波雷達和釐米波雷達。但這些外形設計,吸波塗料,反射角度等等基本對於米波雷達是沒有用的。但米波雷達的解析度和準確性較低,因此只能發出有關即將到來的威脅的警告。
  • 美國正在研製超材料,未來戰機不僅對雷達隱身,連肉眼也將看不見
    能夠在雷達上探測到飛機是一回事,能夠聽到飛機的聲音是另一回事,但能從視覺上看到飛機仍是目前軍事航空的一大缺陷。即使現有被譽為「空中幽靈」的隱身機,其所謂的來無影去無蹤也只是體現在雷達上,就純視覺而言,並沒有「隱身」。近日有美國媒體透露,美軍從二戰起,已著手研究真正的「視覺隱身」技術達75年,據推測,已在秘密研製可短距離近身襲擊的戰機。
  • 從殲20看戰鬥機隱身的秘密——雷達隱身技術
    在這一天的12時50分,殲20在四川成都的溫江機場跑道上進行了數次滑行試驗後,終於離地升空,在機場上空以中低速度進行了18分鐘的首飛,標誌著我國隱身戰鬥機的研製揭開了新的一頁。殲20簡介殲-20(代號:威龍)是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研製的一款具備高隱身性、高態勢感知、高機動性等能力的隱形第四代制空戰鬥機。
  • 等離子隱身終於突破!殲20六邊形開口是重點,或讓雷達不可探測
    後者在物理角度上確實可以減少雷達反射波,但也不可避免地犧牲了飛機的氣動特性,畢竟性能和隱身這兩者是相矛盾的,要想達到平衡,造出的隱身飛機外形就非常詭異了。但除開這兩種方式,還有一種極為優秀的隱身方式,就是等離子隱身技術的問世。等離子技術的出現無疑使傳統的隱身技術能夠突破之前極"原始"的狀態,說是科幻般的技術也是不為過的。
  • 殲20尾噴隱身終實現?「雙層超材料」成功突破,雷達波只能繞路
    儘管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宣布將研發自己的「第五代隱身戰機」,但無一例外都沒有了下文。畢竟,當今世界除了中美俄三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拿出實用的戰鬥機隱身技術,並配以符合可大大降低自身雷達反射截面積的外形設計,從而提出自己的五代機方案。 而在五代隱身戰機的設計中,外形的隱身設計是首先要攻克的一道技術難題。
  • 雷達——電子戰中的現代隱身技術
    隱身技術與星球大戰、核技術被美國列為國防的三大高科技領域。而實現對雷達波的隱身,使敵方雷達降低或失去探測能力更是引起了各國的高度關注。雷達隱身的本質就是使敵方雷達無法準確地探測到目標的回波信號。目標的雷達散射截面積(RCS) 表徵目標返回到雷達的回波信號幅度。所以,要實現雷達隱身,核心就是降低目標RCS。
  • 量子雷達:撕開戰場「隱身衣」
    量子雷達可探測、識別和分辨隱身武器系統,被認為是未來最有效的反隱身手段之一。    通常認為,量子雷達通過將量子信息技術與傳統雷達進行聯合互補,可以突破傳統雷達在探測、測量和成像等方面的技術瓶頸,為雷達反隱身作戰注入「新生命力」。不過,量子雷達並沒有「跳出」傳統雷達探測的框架體系,而是利用更先進的量子理論對諸如接收機噪聲等物理現象進行了全新的、更準確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