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釣友在釣到魚時,都會以魚的體色來區別魚的好壞。比如說亮白色,金黃色等。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本地野釣基本以鯽魚為主,尤其那金黃色看著就美,再加上完美的鱗片、魚鰭,清晰的側線,那叫一個舒服。為什麼野生鯽魚是金黃色的呢?我也一直弄不明白。
每年的霜降至小雪這一段時間,因有大量的寒潮南下。天氣突然轉冷,這時魚類為了過冬就會出現一個覓食的高峰。這個時段的鯽魚尤為好釣。我最鍾愛的釣點就是東區的某野河。下車步行幾裡路,來到河邊,一個人也沒有,也難怪其他漁友都不來了,前段時間來這玩的幾位,都感嘆釣不著魚了,所以,沒有人來玩也實屬正常。
這個時間除了起大風(風力在五級以上),就是連續幾天下雨外,一般都可垂釣。因為連續的下雨水溫會有所下降,魚的活動量減少上鉤率就會下降。這裡有一點說明多天下雨之後天氣放睛也不好垂釣,由於受下雨天較長時間的影響,整個水體的溫度也會隨之降低此時鯽魚的活動量減少。要等天氣晴三至五日後,由於水面受到陽光的照射,水溫逐漸上升,鯽魚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開始覓食。這時下鉤定有收穫。
選好釣位,打上窩子,趁醒窩的空,到旁邊十幾米外的地方尋找下一輪的窩點,看水面上不少魚兒在呱唧的吃水,說明這兒還是有魚的,之所以釣不著魚,多數是與天氣有關,今天這個天氣合適,不可能再釣不著魚吧。這樣的天氣,一定要釣向陽處水草頭,在水庫和湖、河、溝的凸凹外,橋墩、有樹樁及枝杈的地方都是釣鯽的好地方。一般來講早晚釣水深,中午釣水淺或者是灘頭。
由於鯽魚這段時間要覓食過冬,因此我們在打窩時要因用香甜可口的鏽鉺及炒香的豆餅,蒸熟的玉米面與丁香酒泡過的小米摻加一塊,能捏成團入水即散,使之成為一個霧化區。這樣魚只能聞味很少能食。遇釣餌則爭食提高釣魚量。我開釣時,水面上已經見不到呱唧喝水吸氧的魚群了。兩個窩子都不錯,鉤子下去就有魚咬鉤,雖然小魚(瓜子殼、麻將鯽)比較多,但隔三差五地也有像樣的魚兒來捧場架勢。
在垂釣過程中要經常提竿引魚使釣餌在水中猶如活動遊體但動作要輕,拉動的位置在十公分左右。當浮漂出現抖動或者上下浮動立即起竿中魚。瞧這條條漂亮的黃金鯽魚,十分養眼。一會兒又掉到了鯰魚和嘎魚,雖然小點,但也湊乎,這樣的黃顙,釣了五條。
這些魚為什麼都是金黃色的,是不是這樣的魚就是野生魚,肉質會好一些呢?
在我看來,大自然中很多動植物都進化出了保護色。魚也不例外,也會有保護色。水質方面我認為也會改變魚的顏色。比如說一個多年從未清理過塘底淤泥的池塘。即使皮毛非常好。顏色也是金黃色,可用不了多久。魚兒就會變成黑色。相反,我曾經試過。將一些遍體鱗傷的黑色大鯉魚投放到一個小池塘養傷。這個池塘以紅膠泥鋪底,水源是引的黃河水。簡單消毒後任其在池塘自生自滅。過了大概5~6天的時候無意撈出一尾發現通體雪白。尾巴通紅。非常漂亮。
所以說,不能完全通過魚的體色來判定魚是否就是野生的和肉質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