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軍曾說過市面上賣的好的充電寶,一種是小米充電寶、另一種是假的小米充電寶。2016年10月的數據顯示其單品全球第一,累計5500萬塊,每10秒成交6塊。
為什麼小米的充電寶賣這麼好呢?這得益於它當時的定價,10000mAh 79塊錢的定價不及當時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
如果小米的充電寶當時多定價10元,也能賣出5500萬塊的話,就會多出5.5億元的利潤。那是多少公司直到倒閉也沒有實現過的目標。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定價89元,小米能實現5500萬塊的銷量麼?我們知道量價總是存在著反比關係,價格越高自然銷量就會越小。一款產品,研究是應該賣得貴呢?還是應該賣得多呢?怎麼找到哪個平衡點呢?
就在剛才,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在淘寶平臺搜了下充電寶的銷量,小米依然佔據著頭把交椅,而時間已經過去快2年了。
低利潤的強處在於要不斷倒逼團隊提升效率,成為同類產品的成本領導者,讓現實對手只能進行差異化經營,打不贏陣地戰,讓潛在的競爭對手不敢輕易涉足自己的領域,從而可以長久地經營下去。據說「好事多」超市就是靠商品利潤決不超過14%這一絕招發展出來的。
另外,大規模的銷量也能起到流量入口的作用,給其它產品的銷售帶來溢出效應。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產品都應該以銷量為王呢?顯然不是這樣的,我們知道鑽石、名包、豪車等許多奢侈品牌都是進行限量銷售的。
一款產品究竟是從毛利上突破還是從銷量上突破,主要看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也就是看你賣的是稀缺還是效率。
剛需、稀缺,品質能保持領先的產品,定價可以任性。
如果優勢在團隊管理、在效率上,不防可能考慮以銷量為主的打法。在使用這個打法的時候,首先要對市場的承載力有清楚的把握。一塊蛋糕你一個人全吃了,都活不下的話,就不要去吃了。
路人討論時間:
路人甲:量價的平衡點的難度在於定價的機會不多,價格的波動不只會影響銷量還是會影響商譽。
路人乙:產品想要賣得貴,就得有溢價能力,非要做品牌建設不可。
路人丙:緊盯對手的價格是最省力的策略。
路人丁:雷軍的普通話聽起來很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