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帶領各位來扒一扒偷蛋龍這個小偷的由來!
偷蛋龍也叫竊蛋龍,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 生存於白堊紀晚期,身長1.8到2.5米。大小如鴕鳥,長有尖爪、長尾,推測其運動能力很強,行動敏捷,可以像袋鼠一樣用堅韌的尾巴,保持身體的平衡,跑起來速度很快。
竊蛋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身長約兩米,大小如鴕鳥,長有尖爪,長尾,推測其運動能力很強,行動敏捷。因為名字裡的「竊蛋」二字,它又被捲入了第二個謠言當中。
「哇,原來這恐龍是個小偷!」
「看!前面這窩蛋就是它偷來的吧!」
要破除這個謠言,還要從1923 年說起,那時第一具竊蛋龍化石在蒙古被發現,那隻恐龍伏在一窩恐龍蛋上,不遠處還有一隻原角龍,發現者認為這隻恐龍是在偷吃原角龍的蛋,於是將它命名為「竊蛋龍」。
在往後的70多年裡,竊蛋龍一直背負著「偷盜」的惡名。
直到1993 年,在蒙古又發現了一個所謂的「原角龍蛋」化石,這枚恐龍蛋比較特別,裡面有成形的胚胎,鑑定發現這個胚胎並不是原角龍,而是屬於竊蛋龍。
於此同時,另一具竊蛋龍抱窩姿態的化石被發現,兩個證據共同指向,竊蛋龍的命名極有可能是一宗冤假錯案。
而且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竊蛋龍的名字是不能改變的,所以偷蛋龍真的是比竇娥還冤。現在大家清楚了吧,偷蛋龍並不是小偷哦!
最後為廣大讀者們獻上博物館簡介一篇
福建省土樓自然博物館簡介
福建省土樓自然博物館位於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5A級旅遊景區永定·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型的自然博物館,也是惟一一座地宮自然博物館,同時還是福建省的大型科普教育基地。展館設八大展區,分別是:以生命進化為主題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展區;千姿百態的鐘乳石溶洞奇觀;精美絕倫的礦物晶體天然奇石展區;絢麗多彩的生物標本展區;古樸典雅的客家民俗文化古街;直觀系統的客家土樓建築技藝展示;趣味盎然的4D油畫互動區以及古色古香的根雕藝術長廊。
本館展品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種類齊全。運用聲、光、電、溫控等現代先進科技手段,創新展示方式,有別於傳統的博物館,各展區配以生動形象、多彩多姿的主題場景,融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為一體,奧秘神奇,美不勝收。
世界遺產地,魅力博物館。本館與世界文化遺產神奇土樓及景區相結合、相配套,豐富旅遊內容,提升文化品味,體現自然和人文之美,是人們探索、領略大自然魅力,了解客家文化的場所;是青少年理想的科普教育基地;是人們休閒旅遊觀光的新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