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條摻假餘波未了,又聽說有人買到了一條能被吸鐵石吸住的黃金手鐲。買黃金這麼不安全?個人能辨別黃金成色嗎?
最近,頻頻爆出黃金短斤缺兩也許摻有雜質的消息。對此,對於網上流傳的黃金鑑別方法,向部分業內人士及專家求證。
這些方法不太可行
用牙咬,要有咬痕?
「真金用牙咬過後,會留下淡淡的牙痕,因為黃金的延展性很好,有點軟,不純的就硬,咬不動。」在日常生活及電視劇裡,這種檢驗黃金成色的辦法比較常見。
據了解,人齒的莫氏硬度為6,黃金和銀的相對莫氏硬度是2.53,純銅是3,鐵是4。很多金屬材料的硬度都比較低,用牙齒咬都會留下明顯的咬痕。「因此,用牙齒咬區分哪個是金子哪個不是金子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國家資深珠寶玉石專家表示。
看顏色,越黃越純?
所謂「七青八黃九五赤」,這是過去一些黃金收藏者通過顏色鑑別黃金純度的經驗,甚至有人認為黃金的顏色越黃越純。
專家表示,金黃色是黃金的固有物理性質,在沒有分析挑戰的條件下,光靠肉眼看顏色辨別真偽是不可行的。因為黃金可以加入其他元素,把顏色改變,所以,這個鑑別方法也沒有科學依據。
吸鐵石吸一吸?
「如果黃金銀首飾品裡含有雜質,用吸鐵石吸一吸,如果能吸的起來,就說明黃金有雜質。」最近,這種黃金辨別法開始在網上被廣泛流傳。
「只有鐵、鈷、鎳三種金屬能被吸鐵石吸起來,因此,如果黃金銀首飾品添加了其他物質,那麼吸鐵石這一檢測方法也就無從談起了。」市質檢院寶玉石檢驗站站長王旭光表示。
這些方法你可試試
密度測算法簡單可行
那麼,是否有市民可以自行操作的黃金鑑別方法?專家策略,一般檢測可採用密度測算法,這種方法相對簡單易行,能排除部分摻假的黃金。
據了解,黃金的密度在常溫下是19.26克/立方釐米至19.37克/立方釐米,因此,可以用精度較高的量杯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後把金條放入水中,測量新的水體積,兩者相減就知道金條的體積,進而得出金條的密度。如果這個密度處於標準值之間,那麼該金條成色較高的可能性較大,否則就可能摻假。
該方法能夠排除大多數摻假黃金,但如果摻假黃金經過嚴格的配比添加其他金屬,就無法辨別了,例如銥和鎢,其比重和黃金相近,光靠掂分量、測密度是辨別不出來的。
嚴格檢測還得找專業機構
據悉,辨別黃金最科學的辦法就是在實驗室裡,經過破壞性檢測法也許光譜分析,而這兩種方法都需要專業機構進行操作。目前,我市質檢院寶玉石檢驗站有開展此類檢測業務。
如果私人需要檢驗,一般檢測費用是一件一百元左右,與一般金銀首飾品店採用火燒法等破壞性檢測不同,市寶玉石檢驗站採用的是X射線螢光光譜儀,也就是用光譜照射金屬表面,通過光譜反射出來的顏色鑑定其中的金屬成分。這種方法不僅準確性極高,也不必做破壞性挑戰,不破壞黃金銀首飾品品相,因此較適合一般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