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10月10日電(孫瑩) 針對「十一」黃金周網絡上「黃金摻假」的傳言,中國工商銀行近日回應稱「網傳並不屬實,每根金條都有質量檢測證書」,但仍有不少群眾對手中收藏金條的真假存有疑惑。江蘇省黃金珠寶檢測中心的相關負責人稱,如果疑心黃金摻假,可以到檢測機構進行有償檢驗,但業內人士也表示,購買金條的渠道是否正規很重要,保留好購買憑證,有利於今後維權或出手轉賣。
黃金的投資熱度隨著金價的上升也是在不斷升溫,因此,近日一則「工商銀行出售金條裡摻有銥」的傳言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銥和鎢,和黃金的密度相近,因此會被摻進來冒充黃金,按照現在的國際價格,它們只有黃金價格的一半」,江蘇省黃金珠寶檢測中心主任朱德茂說。
「每一根金條都出具了產品質量證書,並承諾回購,我行委託的國家級檢測機構歷年檢測結果均符合標準,網上的說法並不屬實」,中國工商銀行貴金屬業務部新聞發言人施旭東接受媒體採訪時,對該傳言予以了否認。
雖然傳言中涉及到的銀行已經出面澄清,但還是有不少收藏黃金的市民疑慮自己手中的黃金是否摻了假。據業內人士稱,目前檢測黃金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密度檢測法、X射線螢光光譜儀檢測法和破壞性檢測法,不過傳言中的「銥和鎢」與黃金的密度相近,因此檢驗這樣的黃金,主要靠後兩種方式。
「如果千足金裡摻了銥或鎢,貴金屬檢測儀是能看到這種東西的」,江蘇省黃金珠寶檢測中心的檢測員說:「還有一種破壞性檢測的方法,如果檢測者能承受30或50毫克的耗損,溶解掉部分黃金,送進高分辨等離子體質譜儀進行破壞性檢測,也能得到非常準確的結果。」
據悉,無損檢測的費用是每20克50元,破壞性檢測的收費比較高,要1200元起步,而且還要損耗30到50毫克黃金。
除此之外,普通民眾在購買環節也可以用「火眼金睛」粗略辨別下金條的外觀。「有些摻假的金條表面上刻的線就可能不直,打上的鋼印不清晰,或者表面有凹凸感、不平整」,朱德茂提出了購買金條時的「目測」方法。
另外,業內人士還指出,投資者購買金條時要到正規機構購買,並且要保留好購買憑證,因為該憑證不僅可以成為日後遇到問題時消費者維權的依據,而且不少機構在回購黃金時也要參考該憑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