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裸」的真相:人類皮膚為何大多裸露在外

2020-11-25 騰訊網

  撰文 尼娜G雅布隆斯基(Nina G. Jablonski)

  翻譯 董為

  人類的大部分皮膚都裸露在外,這在靈長類動物中絕無僅有。

  環境變化迫使我們的祖先長距離遷移,以尋找食物和水,毛髮掉落正是對這一過程的適應。

  通過分析化石和基因證據,科學家弄清了人類祖先皮膚上的毛髮何時開始掉落。

  毛髮的脫落,促使人類祖先的大腦容積變得更大,增強了他們的象徵思維能力——在人類進化史上,這是極為關鍵的一步。

  靈長類動物中,僅有人類皮膚幾乎完全裸露——不論是披著短黑毛髮的吼猴(howler monkey),還是身穿鬆散銅色「外衣」的紅毛猩猩(orangutan),其他靈長類動物身上都長著濃密的毛髮。儘管腦袋和其他部位也有毛髮,但與我們的近親相比,即使體毛最多的人,皮膚都只能算是裸露的。

  我們的體毛是如何脫落的?幾百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探討這個問題,但要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並不容易:人類進化史上的大多數標誌性轉變,比如直立行走(upright walking),都記錄在人類祖先的化石中,但迄今發現的所有化石,都沒能留下關於人類皮膚進化的直接證據。儘管如此,科學家還是在最近幾年的研究中發現,化石記錄中含有人類從多毛向無毛轉變的間接證據。根據這些線索,以及近十年來基因組學和生理學上的相關研究,我和同事提出了一套令人信服的理論,闡述人類祖先身上的毛髮為什麼會脫落,以及這個過程從何時開始。該理論不僅解釋了我們的外貌相對於其他靈長類動物為什麼如此「奇怪」,還暗示在大腦容量、語言能力等人類其他特徵的進化上,裸露的皮膚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毛髮的差異

  要弄清楚人類祖先的體毛為什麼會脫落,我們先得知道其他動物為什麼會有毛髮。毛髮是哺乳動物特有的皮膚附屬物,可作為哺乳動物鑑定分類的依據:所有哺乳動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毛髮,而毛髮濃密的佔絕大多數。毛髮不僅能防潮、防曬、防擦刮,抵抗有害寄生蟲和細菌的入侵,還具有偽裝功能,有助於迷惑獵食者。根據不同的毛髮特徵,動物之間可以相互辨認。哺乳動物還可利用皮毛傳達「社交信息」,表明自己的情緒:如果一隻狗本能地將脖子和後背上的毛髮豎起,就意味著它在傳遞明顯的警告信號,讓挑釁者離它遠點。

  儘管具有如此多的重要功能,但某些哺乳動物世系的毛髮已經退化,變得稀疏而纖細,沒什麼功能。這些動物要麼棲息在地下,要麼生活在水中。對於裸鼴鼠之類生活在地下的哺乳動物,向無毛進化是對地下大規模群居生活的適應。由於在地下,裸鼴鼠看不見同伴,它們的社會活動也只是擠在一起相互取暖,這時毛髮的作用就顯得多餘。鯨魚這類海生哺乳動物完全生活在水中,從不上岸,因此裸露的皮膚可以減小水的阻力,有助於長距離潛遊。為了彌補保溫層的缺失,鯨魚擁有厚厚的皮下脂肪。相反,水獺等半水生哺乳動物則擁有濃密、防水的毛髮,可以吸附空氣,增加浮力,讓水獺更易於向上遊動。在陸地上,毛髮還能保護水獺的皮膚。

  大象、犀牛(rhinoceros)、河馬(hip-popotamus)等大型陸上哺乳動物很容易處於過熱狀態,需要散去機體產生的大量熱量,因此毛髮也在進化過程中逐漸脫落。動物體型越大,身體表面積與體重之比就越小,散發體內多餘熱量的難度也就越大(相反,老鼠和其他小型哺乳動物的身體表面積與體重之比較大,需要努力保留足夠的熱量)。在更新世期間(即200萬年前~1萬年前),犀牛、猛獁(mammoth)以及現代大象的其他近親因為生活在寒冷環境中,身體披著長長的毛髮,有助於它們保持體溫,降低進食量。而今天,幾乎所有大型哺乳動物都生活在悶熱環境中,對於這些相對散熱面積較小的動物來說,濃密粗長的毛髮將會危及生命。

  人類體毛的脫落並不是對地下或水生生活的進化適應(儘管一個廣為人知的假說認為,人類是從水生猿類進化而來的),也不是體型增大的結果,而是為了使人體保持涼爽狀態,這可以從我們的高級出汗機制看出端倪。

  為什麼「水猿假說」站不住腳

  為了闡釋人類裸露皮膚的進化過程,科學家提出過很多理論,其中最引人注意、獲得支持最多的是「水猿假說」:人類進化曾經歷過水生階段。在1960年的一篇科普文章中,英國動物學家艾利斯特哈代(Alister Hardy)爵士首次提出該假說,很快就得到英國作家伊萊恩摩根(Elaine Morgan)的擁護,後者不斷地在她的演講和作品中宣揚這個假說。但問題是,這個假說顯然是錯誤的。

  水猿假說認為,在700萬年前~500萬年前,東非大裂谷的出現,使早期人類無法在他們偏愛的熱帶森林環境中生存,不得不適應沼澤、沿海和澇原的半水生生活,而且在此度過了約100萬年。摩根認為,人類與水生和半水生哺乳動物擁有一些共同的解剖學特徵,而與稀樹草原的哺乳動物不同,這就是人類祖先曾經歷過水生時代的證據。這裡提及的解剖學特徵包括裸露的皮膚、頂泌汗腺的減少以及皮下脂肪量的出現。

  水猿假說有三個站不住腳的地方。首先,在摩根列舉的特徵中,不同的水生哺乳動物本身就有很大差別,因此動物體毛的數量與它們的生存環境之間沒有直接關係。其次,化石記錄表明,水生棲息地有很多獵食性的鱷魚和攻擊性很強的河馬等動物。在與這些猛獸對峙時,個體很小、自衛能力不足的人類祖先根本不是對手。第三,水猿假說太複雜。這種假說認為,我們的先祖從陸地生活轉入半水生生活,然後再回到全陸地生活。正如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波利斯分校的約翰H朗頓(John H. Langdon)所闡述的那樣,對化石記錄最直接的詮釋是,人類一直生活在陸地上,人類裸露皮膚的進化動力源自氣候變化——它使森林轉變為稀樹草原。從科學的角度看,最簡單的解釋往往是正確的。—尼娜G雅布隆斯基

  散熱機制

  對於很多哺乳動物(不僅是大型哺乳動物)來說,保持身體涼爽是一個大難題,尤其是它們生活在燥熱環境並因為長距離行走和奔跑而產生大量熱量時。它們必須及時調節身體內部溫度,如果過熱,一些器官和組織(特別是大腦)就會受到損傷。

  哺乳動物用多種策略防止身體過熱:犬類選擇喘氣的方式;大多數貓科動物在晚間涼爽時段最為活躍;羚羊則把動脈血中的熱量轉移到已通過呼吸冷卻過的小靜脈血中。但對於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來說,出汗是主要的散熱方式——皮膚分泌汗水,汗水蒸發時就會帶走體表的熱量。這種全身降溫機制與蒸發冷卻器(也稱散熱器)的原理相同,能極有效地防止大腦及身體其他部位因過熱而受損。

  然而,出汗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哺乳動物的皮膚擁有三種腺體——皮脂腺(Sebaceous gland)、頂泌汗腺(apocrine gland,也稱大汗腺)和小汗腺(eccrine gland),汗液就是由它們共同製造的。在大多數哺乳動物中,皮脂腺和頂泌汗腺是主要產汗腺體,位於毛囊基部附近。它們的分泌物會在毛髮上形成一層油性的、有時呈泡沫狀的混合物(在奔跑的賽馬身上就能看到這樣的汗液)。這種出汗方式雖然有助於降溫,但降溫程度很有限。美國艾奧瓦大學的小G埃德加福克(G. Edgar Folk, Jr.)和同事在20多年前就證實,當動物皮毛變得潮溼、被黏稠的油性汗液纏結在一起時,散熱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是因為蒸發發生在毛髮表面而非皮膚表面,毛髮的雜亂無章阻礙了熱傳遞。在熱傳遞效率降低,可能威脅機體健康的情況下,動物必須大量飲水,而此時往往又沒有現成的飲用水。因此,在酷熱的夏天,如果全身長著毛髮的哺乳動物被迫激烈地或長時間運動,就可能因熱衰竭而虛脫。

  人類不僅沒有毛髮,還擁有數量極多的小汗腺(200萬~500萬個),每天能分泌多達12升的稀薄水性汗液。小汗腺並非聚集在毛囊附近,而是靠近皮膚表面,通過微小的毛孔排放汗液。裸露的皮膚,再加上汗腺直接將水性汗液分泌到皮膚表面,而不是聚集於皮毛上,使得人類可以非常有效地釋放過剩熱量。2007年,美國哈佛大學的丹尼爾E利伯曼(Daniel E. Lieberman)和猶他大學的丹尼斯M布蘭博(Dennis M. Bramble)在《運動醫學》(Sports Medicine)上發表論文指出,人類的散熱系統非常高級,以至於在酷暑天舉行的馬拉松比賽中,一個人可以戰勝一匹馬。(本文選自《環球科學》2010年第3期 封面故事《「赤裸」的真相》)

  本文作者:

  尼娜G雅布隆斯基 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人類學系負責人,主要研究人類皮膚的自然歷史、雙足行走的起源、舊大陸猴的演化和地理分布,以及過去200萬年一類哺乳動物的古生態。她曾在中國、肯亞和尼泊爾從事過野外研究工作。

  本文譯者:

  董為 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主要研究晚新生代(約2000萬年前以來)哺乳動物的分類和演化、古猿和古人類演化的環境背景、化石標本CT掃描數據的三維復原及虛擬解剖。他曾與本文作者多次交流或合作,一同發表過關於雲南保山塘子遺址的研究報告。(《環球科學》)

相關焦點

  • 原始人類一直是光溜溜的,後來之後開始穿衣服?真相讓人很意外
    原始人類一直是「光溜溜」的, 後來之後開始穿衣服?真相讓人很意外!人類存在已經有數百萬年的歷史,但很多疑問依舊沒能得到很好地解答。人們在發現的遺蹟中,人類部落遍布世界各地,不論是北方的寒冷天氣,還是南方的溫暖氣候,人們都無一例外穿著衣服,當然,這裡的衣服指的是獸皮。雖然服飾在我們看來稀鬆平常,但為何在智人們在遠古時期就知道穿衣呢,其實很多學者都考慮過這種看似不起眼的問題。在《聖經》中,是因為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看見彼此赤裸的樣子,並產生了羞恥心,從而穿上了衣服遮掩自己。
  • 細說人類進化過程為什麼失去毛髮?從自然選擇到人類自我意志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為什麼會失去大部分毛髮?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因為絕大部分的動物沒有像人類一樣大面積的皮膚裸露在外面。但是在我們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問另外一個問題,你認為人類身體上沒有黑猩猩多毛嗎?乍一看,你可能會說:是的。但是,如果我想告訴你真相往往比我們看到的更加深刻。
  • 人類為何不像大猩猩一樣長滿全身毛髮?
    我們都知道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但人類為何不像大猩猩一樣渾身長滿濃黑的毛髮,而是局部有毛呢?毛髮不僅能防止皮膚曬傷,還能防止皮膚潮溼,在叢林中行走不易被荊棘劃得鮮血淋漓,還可以抵禦蚊蟲的叮咬,甚至還具有偽裝和表達情感的功能。
  • 費米隨口而出的一句話,為何困擾人類多年?暗示人類未來的真相!
    費米隨口而出的一句話,為何困擾人類多年?暗示人類無法承受的真相!所謂悖論其實就是在一種情況下推理出來的兩種不同結果,這兩種結果都存在著合理依據。關於外星人的存在,一直是非常具有爭議的話題,曾經就出現過一個物理學家,他隨口而言的一句話成為了整個人類中最可怕的預言,這就是著名的費米悖論。直到現在都缺乏證據來證明當時他的言論。1950年物理學家費米曾與好朋友對外星文明進行研究。在討論外星人和飛碟是否存在的問題是,費米脫口而出的一句話,讓人們直到現在都沒有辦法得出合理的解釋。
  • 宇宙為何是黑色的?簡單問題的背後,隱藏著令人不安的真相!
    宇宙為何是黑色的?簡單問題的背後,隱藏著令人不安的真相!抬頭仰望天空,看著藍色的天空有無數白色的雲朵點綴,心情瞬間變得舒暢。每到雷雨天氣,藍色的天空會變得陰暗無比,讓人內心感到壓抑。享受陽光眺望遠方的同時,有人不禁會產生一個疑惑,宇宙是什麼顏色呢?
  • 裸露造句和解釋_裸露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楊沫《青春之歌》:「(孟大環)望著她白嫩的裸露的雙臂,嘻嘻了兩聲,突然貪饞地張大了嘴巴。」,侯金鏡《漫遊小五臺》:「站在裸露地帶看腳下,是一片無邊無沿蒼鬱的林海。」]引申為顯現、暴露。[丁玲《韋護》:「他有許多思想只能給她知道,那些腦筋簡單的人是不配了解的,而且也只有她的那些動人的態度,才能引起他有裸露出衷心的需要。」]裸露參考例句:1、醫學報告指出,皮膚長時間裸露在陽光下容易患皮膚癌。
  • 人類能夠將肌膚裸露在太空中嗎?
    人類能夠將肌膚裸露在太空中嗎?太空宇宙對我們人類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謎,太空中沒有空氣也沒有水,肯定是不適合我們人類居住的,我們大家也應該看過登月的行為,就算沒有看過,也應該在教科書上看過飛行員在太空中的照片,不管是我們國家的飛行員,還是外國的飛行員,他們是身上都是穿著似乎厚厚的太空衣了,連手上都戴著手套,身上的一點點肌膚都不願裸露出來。這就會引起大家的好奇心吧?
  • 汪民安:赤裸生命的三種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是人類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種族滅絕計劃之一。」概念展開,並在阿甘本對「赤裸生命」的定義基礎上拓寬了這一概念的邊界,探討了三種形式的「赤裸生命」——政治上的、經濟上的以及文化上的。
  • 為何無體毛的動物大多會長「皺紋」?皮膚褶皺有啥好處?
    大象身上的「皺紋」這也解釋了為何草原象會比森林象多出很多皺紋來,因為草原上更加開闊,當太陽出來的時候,沒有多少遮蔽物,也就說大象常常要暴露在陽光下,它們需要更多的皮膚褶皺來散熱。雖然皮膚的褶皺令它們變得很難看,但是卻賦予了它更靈活的身手,由於裸鼴鼠掘洞很窄,生活在地下洞穴的裸鼴鼠皮膚幾乎都貼著土層的,因此它們想要在地下通道亂竄的話,就並不是那麼容易,不過幸好它們有著鬆弛的皮膚,能夠令它們的轉身變得更加容易。另外,據2013年《自然》期刊裡面一篇報告的描述,裸鼴鼠之所以不會得癌症,似乎也與這鬆弛的皮膚有關。
  • 愛因斯坦照片大多都是吐舌狀態,難道是PS?專家說出真相!
    比如我們可以在他留存下來的很多照片中,發現愛因斯坦的照片大多都是只有上半身,除此之外他在很多照片中經常吐舌頭,為何愛因斯坦會在拍照時吐舌頭呢? 至於愛因斯坦為什麼會在拍照時愛吐舌頭,一部分人認為可能當時的愛因斯坦特別喜歡穿短褲,而攝影師希望愛因斯坦留給人的印象應該是端莊嚴肅的,所以他才會只拍愛因斯坦的上半身,而為何在愛因斯坦的眾多照片中大多會出現吐舌頭這一現象
  • 揭秘:眼見為實可能不是真相,生活中我們能看見的大多是假象
    這就個實驗證明了人類對萬物眼見為實的觀察結果,其實是該物體在某時空點展示出的一種量子糾纏狀態,而不一定是物體的真相。成都道學專家楊嗣明先生認為:《兩小兒辯日》是對辯證唯物論的一個挑戰,它有力地證明了數千年來人們基於自身的能力局限得出的認識大多都是片面的甚至錯誤的,因為人的眼睛能看到的只是事物表現出來的「實像」或表現出來的假象,但不一定是真相。3、迷信眼見為實,人類不如動物。
  • 進化論無法解釋人類為何會褪去大部分體毛
    ,90%以上的哺乳動物都有毛髮,只有不到10%的動物像人類這樣裸露著皮膚,成為少數派,既然都是少數派,我們能否從這些少數派中找到證據來尋找人類褪去體毛的原因呢?人類為何需要如此的長跑能力呢?換句話說,人類為什麼要裸奔呢?答案是:裸奔能讓奔跑的時間更長,長跑過程中必然產生很多的熱量,非洲的陽光又是如此的毒辣,早期的人類面臨著跑著跑著身體過熱以至於死亡的危險,他們必須裝備精良的散熱設施,這個設施就是脫去了毛髮的裸露皮膚。
  • 世界最「獨特」原始部落:男女以赤裸為美,生孩子方式也與眾不同
    今天帶大家走進最獨特的一個原始的部落,據說這裡的男女都是赤裸的身體,而且認為光著身子比較「漂亮」。更讓人不敢相信的是當地生孩子的方式很奇特,這一個原始部落是哪裡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另外當地人的皮膚都比較黑,而且喜歡把頭髮盤在頭上面,這樣在打獵的時候比較方便。這個部落和其他部落都比較相似,很少與外面世界交流,生活方式也特別落後,大多都是以打獵為生,沒有任何手藝和技藝。而且他們不會穿衣服,每天都是用葉子遮擋一下。但是他們卻不感覺害羞,而且感覺自己特別美。這可能對於一些原始部落來說並不算什麼,畢竟這是他們的習慣了。
  • 英國30名女性赤裸上身,現身街頭警示人類!
    30位女性赤裸上身進行抗議控制全球變暖刻不容緩,但仍然有很多人並未意識到這個問題,覺得氣候變暖所產生的影響離我們非常遙遠,這些事情就交給未來的人類去做吧,這樣的想法其實是非常不負責任的。面對這些人的想法,一些環保主義者為了提高人們的意識,也使出了渾身解數。
  • 德國人偏愛「赤裸相見」 德媒:無關情色,返璞歸真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歐洲時報》4月21日報導,雖說不少歐洲人對於裸露身體持自然態度,但裸體公共桑拿並不是在每個歐洲國家都盛行的。雖然不是所有的德國人都能「一脫為快」,調查顯示,超過1/3的德國人表示曾在公共場合裸露過。馬騰施丹說,德國人在裸體方面的國際「先驅地位」,和他們的汽車製造相比不遑多讓。馬騰施丹解釋稱,天體文化是德國文化的一部分。它起源於19世紀,本質上無關情色,只是出自對自然的熱愛,是一種返璞歸真。
  • NAD+流失才是皮膚衰老的真相
    科學家從細胞找尋,終於發現了衰老的重大真相,那就是NAD+的流失。哈佛醫學院衰老生物學中心的聯合主任David Sinclair認為, NAD+是維持人體年輕態的最重要物質,也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分子之一,如果沒有它,人將在30秒內死亡。
  • 人類的起源,是不是還有別的真相?可能會推翻達爾文的進化論!
    人類的起源,是不是還有別的真相?可能會推翻達爾文的進化論!在人類科技發展進步之後,追尋人類起源的秘密,似乎成了我們探索任務的重中之重。在古代的西方,宗教信仰表示人類和其他的生物,其實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
  • 奧特曼:來自M78星雲的光之巨人,為何要保護人類,真相讓人意外
    奧特曼:來自M78星雲的光之巨人,為何要保護人類,真相讓人意外!喜歡奧特曼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小時候大家看奧特曼的時候,只是覺得奧特曼是英雄,是人類的救星,每當人類和地球遇到危機的時候,奧特曼就會化身為一道光從天而降,然後在三分鐘之內結束戰鬥,成功打敗怪獸,保護地球和人類的安危,但是長大之後,我們就會產生疑惑,奧特曼為何要保護人類呢?
  • 皮膚科醫生都在說防曬:陽光紫外線對皮膚究竟做了什麼
    銀河系裡,地球生命仰仗著的這顆恆星太陽熊熊燃燒著,46億年來向外輻射著致命的光與熱,足以讓生命即刻氣化。感恩我們這顆蔚藍色的行星地球吧。它以強大的地球磁場、大氣層和空氣層,基本攔截屏蔽掉了外來的致命射線。抵達地球表面的日光,最終包括6%紫外線,52%可見光及42%紅外線。
  • 最「獨特」的原始部落:男女以赤裸為美,生孩子方式與眾不同
    導語:最「獨特」的原始部落:男女以赤裸為美,生孩子方式與眾不同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明國家,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古代至今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地變化,在現代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科技感」,我們的手機、電腦都是科技的產物,我們的生活因此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