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彈不好維護的問題,主要是指早期的溼式氫彈。但要知道,世界上是沒有一枚溼式氫彈有實戰價值的。
原因在於……看圖吧:
這是一枚完針的溼式氫彈。看到右下角的人了嗎?可以這樣理解——溼式氫彈就是一個小型化工廠的體積。
當時上面照片的這個溼式氫彈在美國的常青藤行動中引爆,爆炸當量是1040萬噸TNT。在同時這個行動中還引爆了一枚人類最大的原子彈「國王」,「國王」的當量也達到了50萬噸TNT但和常青藤(IVY)比爆炸威力小了將近20倍。
溼式氫彈就是用液態的氘和氚作為聚變燃料被原子彈裝置引爆的。這裡就得說下氘和氚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有一個發現,不論什麼材料的氫氣球用不了一兩天的時間就會漏氣變扁。這個現象並不是繩子沒有紮緊的問題而是在於氫氣的分子太小了,很容易從其他材料的分子間隙之間逃逸。
氫氣的同位素氕和氘都有這個特性,所以在市面上銷售的氘氣即便是承壓鋼瓶來封裝的本身也會有一個保質期,這個保質期就是氘期逸散掉的時間。
氫的另一種同位素氚的洩露量就比較大小了。甚至可以封裝在玻璃管裡面十多年的時間依舊存在。
但氚還有一個問題——半衰期。如果單純的使用氚經過5-6年的時間後氫彈內的氚也就很難再作為聚變燃料了,原因則在於由於衰變會導致氚的濃度比例變化以至於變到不能支持核聚變的產生了。
正因為這樣,其實在歷史上,是蘇聯第一個製造出來第一枚可實戰使用的氫彈。
也就是上圖的РДС-6c(RDS-6C)雖然蘇聯大媽本身體型巨大吧,但和美國的溼式氫彈來比蘇聯的氫彈是可以用轟炸機攜帶扔到對方頭上去的。
氫彈縮小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蘇聯採用了氘化鋰的解決方案。這是一個不存在液態的氘氚的「乾式」氫彈。
氘化鋰既解決了氘逸散的問題又在種子轟擊下可以直接生產氚。這樣就解決了氫彈的聚變燃料的存儲問題。
而且!
氘化鋰並不是什麼太高精尖的材料。甚至是有民間生產企業生產和銷售的(氫彈以外的用途其實還很廣)。
可以說目前世界上所有的氫彈都是用氘化鋰作為聚變燃料的。並不存在氫彈難維護的問題。
所以只有我國有30枚氫彈的段子就聽一下就得了,當不了真的。
至於洲際飛彈上為啥用氫彈不用原子彈?很簡單,在目前來說大於1萬噸當量的核武器,氫彈都比原子彈體積可以做的更小更輕。用更小更輕的彈頭是有助於提高洲際飛彈射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