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慧的兒子2歲了,前段時間婆婆過來幫忙帶娃。讓小慧感到欣慰的是,婆婆主動去買了幾本育兒書籍,每天只要有空就看書學習。
最近幾天,小慧發現兒子有了厭食的症狀,婆婆做的各種「美食」,兒子好像都沒有興趣。但是,自己做出來的飯,兒子卻吃得很香,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婆婆看書上寫著:寶寶不能過早吃鹽、吃糖,否則會影響寶寶的味蕾,並且容易增加腎臟負擔,還容易增加齲齒的風險。所以,婆婆在給兒子做飯的時候,一點鹽、一點糖都不放,甚至拒絕所有含鹽、含糖的食物。
這樣做真的對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你不知道的寶寶吃鹽、吃糖的真相。
一、少鹽少糖≠完全不需要
鹽和糖,是每個寶寶的必需品,這話是不是聽著有點扯?別著急,聽我把話說完……
我們所吃的食用鹽中,主要成分是氯化鈉,能在體內分離出鈉離子,而鈉離子是維持體內循、代謝的重要物質,同時也是我們身體重要的電解質。
我們平時之所以說要「少鹽少糖」,是因為寶寶所吃的母乳、配方奶、米粉、麵條等輔食當中,都有鹽的成分。並不是說要完全拒絕寶寶吃鹽,而是在吃各種輔食的時候,攝入的鹽分已經足夠他們的身體所需,我們只是不需要額外再添加食鹽而已。
糖分,也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物質,包括寶寶。它是維持我們什麼活動的重要物質,我們通常把糖稱為「碳水化合物」,它可以給寶寶提供足夠的能量。我們之所以讓寶寶少吃糖,也是因為在日常飲食中,已經攝取到了足夠的糖。
二、寶寶吃鹽,並非越晚越好
很多父母都知道,鹽吃多了會加重寶寶腎臟負擔。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鹽吃得越晚就越好。
如果到了一定的年齡,寶寶因為鹽分攝入不足,就會出現疲憊、無神的症狀,甚至還會影響細胞對胺基酸和葡萄糖的吸收,減少胃液的分泌,從而影響食物的攝取和排洩。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針對不同年齡寶寶,鹽的攝入量也給出了具體建議:
0~0.5歲寶寶,每日0.4g食鹽;
0.5~1歲寶寶,每日0.9g食鹽;
1~4歲寶寶,每日1.8g食鹽;
1g食鹽中,大約含鈉400mg。
鈉廣泛存在於各種食物中,寶媽們可以根據下表日常食物中的鈉含量,了解寶寶每日鈉的攝入量是否足夠。
通常我們建議,1周歲以內的寶寶,在正常吃奶、吃輔食的情況下,不需要額外加鹽。1周歲以後,寶寶根據寶寶身體發育所需,開始額外加鹽,遵循從少到多的原則。吃鹽太晚,會導致寶寶營養不達標,發育受限制,長期下去寶寶的身高會受影響,抵抗力也會下降。
三、寶寶要少吃的,是「游離糖」
游離糖,是WHO提出的定義,是指生產商、廚師或消費者,在視頻中添加的單糖和雙塘,以及天然存在於蜂蜜、糖漿、果汁和濃縮果汁中的糖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添加糖」。
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發布的,有關成人和兒童糖攝入指南中,強烈推薦人們限制游離糖的攝入,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建議吧游離糖的攝入量控制在每天總能量攝入的10%以下,最好能進一步限制在5%以下。
實際上,糖是一種碳水化合物,它會存在於糧食、穀物薯類、豆類、米麵、水果、母乳、牛奶當中,這裡面的糖並不一定都是甜的,有些是沒有味道的,是完全可以吃的。並不是說,和「甜」沾邊的食物,都不能給寶寶吃,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家長們不要進入選品誤區
謹慎的父母,在給寶寶挑選食物時,會仔細看「配料表」。只要看到「糖、鹽」兩字,或者看到「碳水化合物、鈉」等字樣,就會立馬拒絕。結果就是,很難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感覺所有的廠商都不愛孩子。
其實,大部分的食物中,都含有糖和鈉,家長在看「配料表」的時候,只需要看一下具體含量即可。比如下圖中,碳水化合物佔全天需要量的4.12%,鈉只佔0.07%,實際上一點也不算高。再說了,寶寶一天也不一定能吃掉100g,所以根本沒有必要擔心。
父母們要懂得「物極必反」的寓意,少吃和不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因為鹽吃多了不好,就完全拒絕不給寶寶吃,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育兒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