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和癌症的關係總是備受關注。有自媒體文章宣稱「有很多水果的糖分都非常高,在抗癌期間不要過量攝入」,「懂得各種蔬菜水果的糖分含量,快步踏入康復之路」。在文章中,還宣稱「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抗癌明星,你的名字叫食物」「向食物搬救兵,吃出免疫力」「用食物阻擊癌症黑色心理」「射向癌症的六大超級營養子彈」「與癌『食』戰,讓食物成為你的抗癌藥物」……
這些說法很吸引人,與當年紅遍全國的「養生大師」張悟本如出一轍。其實,這些說法跟當年張悟本馬悅凌之流的套路完全一致,就是迎合公眾「不吃藥不打針」「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的天真心理而進行忽悠。
文中的理論基礎是「癌細胞喜歡糖」,也經常有媒體炒作「餓死癌細胞」的療法。這種說法是否靠譜呢?水果與癌症,又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呢?
「癌細胞喜歡糖」≠「糖致癌」
「癌細胞喜歡糖」是德國科學家Otto Warburg在1920年代發現的腫瘤細胞和普通細胞的一個差異。腫瘤細胞把大量葡萄糖酵解轉化成乳酸獲得能量,而通常情況下普通細胞並不產生乳酸。這一現象後來被稱為Warburg效應,當時Warburg認為它就是癌症產生的原因。
後來的研究顯示Warburg效應並非癌症產生的原因,而只是癌細胞的一個特徵。
針對這種特徵,人們自然會想到:如果切斷身體內的葡萄糖供應,是不是就能夠「餓死」癌細胞呢?
圖| unsplash
人體不是一個簡單的化學反應器,而是一個有自動調節、自動適應能力的整體。當我們切斷了飲食中的糖類,身體就會通過糖異生作用把甘油和一些胺基酸轉化為葡萄糖。這些糖會為正常細胞所用,也會被腫瘤細胞所用。
因為「餓死癌細胞」這個說法通俗易懂,許多媒體熱衷於報導「餓死癌細胞」的科學發現。比如2014年,清華大學顏寧教授等人發表的一項研究是關於一個蛋白的晶體結構以及其工作機制。它對於探索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但媒體報導時紛紛宣稱「餓死癌細胞」,甚至宣稱「清華團隊找到餓死癌細胞良方」。顏寧教授後來在接受採訪時說「我洋洋灑灑說了50分鐘,完全與疾病無關;只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說了因為有氧代謝和無氧代謝的區別,是否可以在提供其他營養物質維持正常細胞代謝的同時,阻斷葡萄糖運輸特異,餓死癌細胞……『餓死癌細胞』這5個字可能是記者朋友們唯一聽懂的,就鋪天蓋地成了新聞了,嚇得我都不太敢看新聞。」
這類的研究不少,其實跟利用癌細胞與糖的關係來治療癌症都還有遙遠的距離。迄今為止,媒體上宣稱「餓死癌細胞」的「突破」,都是對學術研究結果的誇張和演繹。
糖與「糖類」影響不同
當然,不管「斷糖」是否真的有助於抗癌,少吃糖總是有利健康的。「減糖」,也的確是現代健康飲食的「三減」之一。
在那篇忽悠讀者的課程營銷文中,還列出了「常見水果的含糖量」。
食物的營養組成有一定的波動範圍,不同來源的數據會有一定差異。這裡不糾結於這種差異,需要指出的是:該文對「糖」的理解是錯誤的。文中所說的「水果含糖量」,其實是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在中學課本中,把通常所說的碳水化合物稱為「糖類」。「糖類」除了包括糖,還包括澱粉等「複雜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不被消化吸收,可溶性膳食纖維能夠被腸道菌發酵利用,從而可能對腸道健康有調節作用。澱粉經過消化吸收也被變成糖,但是它們跟蔗糖、果糖、葡萄糖等小分子糖是不一樣的。健康飲食原則中所說的「減糖」,針對的是單糖和二糖等小分子糖,並不包括澱粉等「糖類」。而澱粉等複雜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主要的能量來源,普通人每天的需求量是300克,貢獻的能量佔到每天需求量的一半以上。
該文中列出的是碳水化合物而不是糖的量。比如香蕉,100克中約有23克碳水化合物,其中近3克是膳食纖維,除去「複雜碳水化合物」,真正的糖大約是12克。還有荔枝,雖然很甜,糖含量大致在10%左右,不過其中的果糖比例很高,而果糖比蔗糖要甜得多。
水果中的糖不計入「游離糖」
糖與健康關係的科學數據越累越多,「限糖有利健康」成了營養共識。世衛組織的指南是:成年人每天攝入的游離糖應該控制到50克以內,最好是不超過25克以獲得額外的健康好處。
這個「游離糖」,指的是的添加到食物中的蔗糖、紅糖、冰糖、糖漿、蜂蜜等等「添加糖」,以及果汁中的糖。這些糖以單糖或者二糖的形式存在,吸收快,對人體代謝的影響大,會增加「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圖| unsplash
而吃水果則沒有被列入需要控制的「游離糖」之中。一方面,水果的消化吸收不像果汁那麼快,對代謝的影響要小一些;另一方面,水果中有很多其他有益健康的成分。總體而言吃水果是有益健康的。
癌症與飲食的關係
癌症是遺傳、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等因素共同影響導致的疾病。飲食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它的影響,是在流行病學的維度上增加或者降低「癌症發生率」或者說「癌症風險」,而不是「吃出癌症」或者「治療癌症」。
所謂的「食療」「預防」,對於癌症來說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當這種願望用於推銷食物或者課程,就無異於忽悠了。
對於癌症與飲食的關係,美國癌症研究所明確指出:「少有例外,人類研究尚未明確顯示任何特定的食物成分導致癌症或者保護人們抗癌。有時候流行病學調查對比癌症患者和非癌症患者的飲食,顯示患者和非患者在某些特定的食物成分攝入量上存在差異。然而,這些結果只是說食物成分與癌症風險相關,而不是說這些成分導致或者改變了風險。比如,癌症患者和非患者可能在飲食之外的其他因素上存在差異,而可能是那些其他的差異導致了癌症的不同。」
而著名的醫學網站WebMD的總結就更加直接明了:
意思是,沒有任何飲食能夠治療癌症,也沒有任何飲食能夠防止癌症復發。你「最好的嘗試」(best bet)是「包括瘦肉蛋白、水果、蔬菜、全谷和低脂奶製品」的「均衡飲食」,以及「限制糖、咖啡因、鹽和酒精」——水果是在「最好嘗試」的均衡飲食中,並且沒有提到要對高糖水果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