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所以能夠有穩定的內部環境,是因為地球大氣層中存在臭氧層,它能夠削弱大部分來自太空的輻射,其中太陽輻射是對地球生命危害最大的輻射之一。然而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地球的臭氧層出現了破損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兩極地區出現了臭氧空洞。之後聯合國召集多個國家一起協商對策,最終籤訂了《蒙特婁議定書》。
該議定書的主要目的是彌補臭氧空洞,經過了全世界的共同努力,臭氧空洞的情況有所好轉。然而近期西班牙每日新聞報導,有科研團隊通過檢測發現大氣層中仍然存在危害臭氧層的氣體存在,而且它們會在特定的條件下與臭氧發生反應,從而導致臭氧空洞擴大。那麼蒙特婁議定書裡講了什麼內容?為什麼人類付出了行動還沒有效果?
蒙特婁議定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蒙特婁議定書主要是對破化臭氧層的物質進行管制的書面文件,該文件是由聯合國在1987年牽頭,聚集了26個成員國在加拿大蒙特婁共同籤訂的環境保護公約。該公約明確規定,嚴格控制氟氯碳化物的生產,成員國必須嚴格控制冷氣機、噴霧劑、滅火器、發泡劑等產品的生產,因為這些產品中含有氟氯碳化物。
蒙特婁協定書規定發達國家要減少50%的哈龍生產,以減少產生危害臭氧層的氣體。所謂的哈龍是滷代烷的別稱,主要用於製作滅火藥劑。當含有哈龍的滅火劑發揮作用後,裡面的氣體就會流散到大氣中,在太陽光的作用下分解出氟和溴,這兩種氣體會與臭氧結合,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破壞性反應。
目前兩極地區的臭氧層空洞是什麼情況?
去年有國外研究表明極地地區上空的臭氧空洞有縮小的趨勢,然而這種好消息持續不過一年,今年又有研究發現大氣層中依然存在許多破壞臭氧層的氣體。根據最新探測數據顯示,9月份的時候南極上空臭氧層的面積是美國國土的3倍左右,而2019年所探測到的數據還只是美國國土的2倍面積,這意味著臭氧空洞的問題並沒有好轉,反而朝著惡化的方向發展。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預測,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在11月和12月還可能繼續擴大。除了南極之外,北極的臭氧層情況也不容樂觀。根據記錄,科學家上一次發現北極臭氧空洞還是在2011年,而今年所探測到的情況明顯要比9年前要嚴重得多。對此世界氣象組織的研究人員認為這與北半球的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畢竟北半球的經濟活動更為活躍。
為什麼臭氧空洞的情況還沒好轉?
看到這可能很多朋友會納悶,許多國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都籤署了蒙特婁協定書,而且之後國內外那些使用氟氯碳化物的電器都逐漸停產了,為什麼大氣層中還存在大量破壞性氣體呢?對此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科學家表示,目前在平流層中的破壞性氣體很可能是上個世紀殘留至今的,因為氟氯碳化物排放到大氣中後通常會持續幾十年的時間。
由此看來,並不是蒙特婁協定書不起作用,並不是人類的努力不起作用,而是這些應對措施出現得太晚了,以至於大氣中的破壞性氣體得以長期存在。如果人類在未來無法遏制住臭氧空洞的擴大,將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大氣層就像是地球的保護罩,而臭氧層是這個保護罩裡面最重要的一層,它能夠隔絕大部分來自太陽的紫外線。一旦臭氧層消失了,那麼紫外線將會原原本本地照射在地球表面,這會導致生物的皮膚、眼睛受到損傷。當然我們也不用太過悲觀,因為現在已經有科學家在研究如何應對這個問題。
資料來源
參考消息 11月11日 《2020年是臭氧層災難性的一年 空洞每年都在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