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家眼中的未來世界:機器人讓我又害怕又激動!

2020-12-05 網易科技

本文系網易智能工作室(公眾號smartman 163)出品。聚焦AI,讀懂下一個大時代!

【網易智能訊10月25日消息】這些科學漫畫對我們的未來世界進行了描繪,看後讓人覺得既可怕又激動,未來即將來臨?

既令人興奮又讓人恐懼,有兩種感覺都是正常的,關於科技在人類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如此。科技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藉此而出現一兩種對世界末日情景的想像則不足為怪。

一提到人類命運,則所謂的敏銳洞察力、推理能力以及幽默風趣都會消失,出於科學交流的目的,Zach和Kelly Weinersmith夫妻在寫他們的新書《SOONISH》中是這樣設想的:十種新興技術,要麼改善一切,要麼毀滅一切。Zach是一位漫畫家,以其網絡漫畫「周六麥片早餐」而出名,而凱利是德克薩斯州休斯頓萊斯大學的生物學家。企鵝出版社於本周出版了他們的新書,書中以科學漫畫的形式,通過描繪十種可能決定人類未來的科技,寓教於樂,帶領讀者走有趣的科學世界。

據了解,《SOONISH》這本書所涉及的話題很廣泛,從太空旅行到小行星採礦,再到天文學奇點以及群體機器人,引人入勝。每一章都為讀者解讀人類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希望達成的目標,以及需要克服的主要挑戰,此外還有,假如這些科幻想像成為現實,它們對人類來說可能是驚人的或可怕的。

對於作者來說,將所有的技術融合在書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者提到一些書中刪減的結論,將我們最喜歡的部分挑選出來放在書中同樣不容易。先看幾張科學漫畫;你一定會在10年後再次翻看Weinersmith的書。

未來的世界:太空

自半個世紀前我們首次開啟太空競賽以來,科技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從微小進步至巨大飛躍,如今,銀河系的遙遠角落都仿佛前所未有地近在咫尺。關於接下來如何發展的問題,主要取決於我們能夠實現什麼以幫助我們實現目標。

隨著地球上自然資源的持續減少,一些人建議,如果人類想要繼續生存下去,則應該做好離開地理的準備。埃隆·馬斯克提出將人類送上火星的計劃,但也有人提出,我們先在離本土較近的地方——尤其是月球——拓殖地盤。當然,我們擁有實現這一目標所需要的技術。但是,像所有的太空旅行一樣,無論是否是以載人為目的,把人類送上月球的成本並不低。

擁有各種工程知識背景的人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創造性地將人類送入太空。1895年,俄羅斯科學家Konstantin Tsiolkovsky首次提出了太空電梯的創想。而SOONISH一書就對此進行探討。據2016年發表於《新空間》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截止2030年,我們將擁有開發低成本太空旅行替代方案的技術——只要我們所需材料能夠在此期間開發出來。

抵達陌生行星或星系需要完全不同的工具。正如魏因史密斯所指出的那樣,不管我們是通過太空梭、火箭、電梯還是彈弓到達別的行星,所有權的問題(個人或國家)都會很快出現。如果太空旅行的價格突然變得適宜,那麼房地產市場很可能會變得混亂不堪。

「各國協商一致的太空基本法規定,任何國家不得佔領太空空間,」Weinersmiths寫道。「我們很難相信擁有太空電梯的國家會遵守這一法律規定。」

未來的世界:機器人

雖然機器人已經開始在外太空進行探索,但是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正在為地球上人類的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我們所關注的,不應是機器人何時才能改變人類日常生活——這種改變已經在發生了。如今,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機器人,不論是手術室,還是簡單的智慧型手機中都有智慧機器人的身影。

未來機器人能夠承擔什麼任務?只有創造不出來的,沒有想不到的。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我們可能並不需要考慮為其設置新的應用程式,而是想辦法控制它。

在一些行業中,自動化已經造成了愈加明顯的威脅,不得不讓工人們好奇,如果(或什麼時候)一個機器人取代他們,將會發生什麼。這就引出了一個更加現實的問題:如果技術取代了我們怎麼辦?

從根本上來說,這似乎不太可能。不過,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人類和人工智慧將互相促進彼此能力的增強。以自動駕駛汽車為例子,自動駕駛汽車已被證實可以增進道路安全,但正如Weinersteins在他們的書中所問到的那樣:「當機器出現故障時,誰應該為此負責?」也就是說,如果人類將任務交付給機器人,那麼,當事情出錯時,誰又該負責呢?製造零件的人嗎?是誰對機器人進行編程的?是誰認為,應該讓這些機器人承擔責任的呢?

當我們考慮植入人體內部的技術零件時,問題就變得更加棘手了。比如神經帶,其使得人工智慧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未來世界:增強現實/虛擬實境技術

儘管像神經網絡這樣的技術能夠改變大腦對內部信息的處理,但是增強現實和虛擬實境已經開始改變外部真實世界的樣子。到目前為止,大部分增強現實/虛擬實境技術應用都關注於休閒娛樂——比如《口袋妖怪Go》這樣的遊戲,任何擁有智慧型手機的人都可以進入遊戲並使用增強現實技術。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的應用潛力巨大,比如我們如何設計汽車,又或者讓人們在接受牙科手術前「試著微笑」等等。

「在最鼎盛的時期,AR甚至可以為我們提供了機會,讓我們可以按照想像重塑世界,」 Weinersteins寫道。

虛擬實境也可能產生類似的戲劇效果——也就是說,是否任何人都能夠設計出一款人們願意佩戴的虛擬實境頭盔。這場競爭已經持續了好幾年:谷歌眼鏡最初可能是失敗的,但其隨後在醫療保健和製造業等行業為工人找到了出路,即製造一種可穿戴設備。因而在某種程度上它算是東山再起了。本月早些時候,Facebook推出了第一款獨立的虛擬實境頭戴設備Oculus rift。其價格也比較適宜。

科學家們一直是領先技術的首批應用者;增強現實/虛擬實境頭戴設備已經成為非常寶貴的研究工具了。牛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虛擬實境頭戴設備,生物學家可以藉此用3D模型來對基因數據進行建模,從而使他們對基因的相互作用機制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而對於那些把生物學當做愛好的用戶來說,有一些應用程式,比如Curiscope的虛擬T恤等,可以讓任何人「看到」自己的身體內部——只需把智慧型手機放在T恤上,就可以看到一個人內部器官的增強現實視圖。

未來世界:醫學

增強現實/虛擬實境技術或許能幫助我們窺視身體內部,但科學尚未解決的生物學奧秘仍有很多。只有硬科學以及技術的進步才能推動醫學進步。

醫生們希望通過精確的藥物治療,更快、更準確地進行診斷,甚至為病人制定個性治療方案。促進精準醫療發展的動力之一是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cas9,它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對患有骨折或者轉移性癌症的病人進行治療。隨著技術進步,研究人員可以追蹤到更多信息,從而可以幫助醫生在疾病早期階段就進行診斷、對診斷方案進行微調、提升治療水平甚至預防疾病。

「隨著醫學治療方案的個性化,每個人的身體就成為了數據的源泉。通過對信息進行簡單的模式化梳理,或許可以輕鬆找到診斷甚至治癒方法,」Weinersmiths寫道。

事實上,或許在有生之年,我們很多人會看到(不確定是否能夠直接受益於)基因剪輯。強大的基因修飾酶CRISPR已被用於編輯人類胚胎,從而使得研究人員對早期人類發展有了前所未有的認知。它已經幫助科學家研發出了能夠抑制抗生素耐藥性細菌的藥物。現大約有20個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內容是探索其構建免疫細胞的潛力,從而瞄準並殺死癌細胞或治療罕見的遺傳疾病。

然而,對人類基因組進行編輯卻引發了倫理擔憂,比如對於某些不滿意的特徵,可以降低其出現的機率。甚至極端情況下,就如一些人長久以來所擔心的那樣,此項技術可能被用來製造「設計嬰兒」。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已決定將CRISPR列入藥物品類,這意味著它將對本藥物於人體中的使用進行嚴格監管。這項技術仍處於初級研究階段,所以目前還不清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計劃是否可以落實。雖然擁有技術,但倫理現狀還不能緊跟:目前看來,問題不在於我們如何利用胚胎對特定性狀進行編輯——而在於是否我們應該這樣做?【英文來源:Futurism編譯:網易見外翻譯機器人 審校:Sarah】

關注網易智能公眾號(smartman163),獲取人工智慧行業最新報告。

本文來源:網易智能 責任編輯:丁廣勝_NT1941

相關焦點

  • 六年級作文:我眼中的未來世界
    我眼中的未來世界,是一個科技十分發達的世界,許多科學家們研究出了很多的東西。有一天,我乘坐著張博士新製造的——天中飛行器,準備去一個地方。在科技發達的世界裡,有一種功能非常厲害的東西。它就是——長命丸。這種藥丸的功能就是可以使你的壽命高達200歲。也不會像有些止咳水一樣,有副作用,因為製作藥丸的材料都是天然的,把一些植物抽出水分後,在太陽曬過九九八十一天後,剁成粉末,長命丸就這樣製作好了。
  • 孩子們眼中的未來世界
    未來的世界濟南市營市東街小學三年級一班 孟林蔓  未來的世界是一個充滿神奇的世界,會帶你走進一個奇思妙想的世界,走進一個夢幻的世界。  未來的世界地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的外面被人類緊緊裹上一層保溫膜,一年四季都是溫暖的。地球上的天空不是藍色的而是把所有顏色聚集在一起,人們只要一抬頭,就好像看見了一塊美麗的玉石,它的顏色無奇不有,讓你好像走進魔幻境界。
  • 五年級作文:我眼中的未來世界
    「叮鈴鈴——叮鈴鈴——」,2050年的一天,鬧鐘叫醒了我,我起床吸了一口氣,空氣真清新!現在的交通是安全的。以前車主們開車時老喜歡看手機,不專心開車,弄得總是發生交通事故!這就是我眼中的未來的世界,它是多麼的美好。但是需要我們同心協力去改變,才能把現在變成未來的世界。
  • 田偉院士:我眼中的醫療機器人
    田偉院士說,「我認為機器人應該是能夠模擬和超越人的某些能力,同時具備自主運動的設備。」田偉院士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專訪。靳佳麗/攝放棄替代,機器人應該是醫生的助手在醫學機器人方面,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矛盾」,工程師希望機器人能夠替代醫生,而事實上機器人只能成為醫生的助手。
  • 臺灣漫畫家蔡志忠挑戰愛因斯坦 自稱可能有人認為我瘋了
    資料圖:臺灣漫畫家蔡志忠。 中新社發 慎重 攝當漫畫家挑戰了物理學界的公論,他首先要面對的可能是公眾的質疑。曾因《莊子說》、《老子說》等中國諸子百家思想漫畫為世人熟知的漫畫家蔡志忠,50歲開始研究物理,閉關十年,推出新作《東方宇宙四部曲》,力圖證明愛因斯坦於1905年所發表的「狹義相對論裡的時間理論是錯的!」昨天,《東方宇宙四部曲》由商務印書館在京首發,蔡志忠接受本報專訪稱,「可能有人認為我瘋了」,但自己所言是接近真理還是散布謬論,「時間是檢驗真理最好的鍊石,最公平的仲裁者」。
  • 人工智慧眼中的世界和動物眼中的世界
    世界一詞,來源於佛經,"世"為時間意,"界"為空間意,涵蓋了時間空間不可分割的道理。跟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吻合。據楞嚴經卷四載,世,即遷流之義;界,指方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不同結構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人眼中的泰姬陵人工智慧眼中的泰姬陵。一,谷歌人工智慧項目DeepDream。以人工神經網絡為基礎的圖片識別軟體中的世界。
  • 未來的機器人會不會替代人類而統治世界?
    這是不是預示著,未來將會有更多無人駕駛的中巴車輛,計程車輛等投入市場運營?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作為這個行業的駕駛員,在未來的某一天,或許會被自動駕駛儀器所取代。4月24日,美國醫療技術的科研人員,發布了一篇報導說,他們研發了一款利用觸鬚原理,靈敏度極高的機器人,他們表示,這款機器人在做心臟瓣膜手術時,無需外科醫生導引,便可自己沿著心臟壁,找到瓣膜的洩漏點,再由醫生通過遙控,將洩露的瓣膜修復,大大減少了醫生的工作強度,極大的提高了醫生的工作效率,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或許會有越來越多的醫療機器人出現,甚至完全可以接替部分醫生的工作。
  • 你害怕了嗎!未來即將受到機器人威脅的八種職業
    就業壓力大吧,很快,你可能就得和機器人競爭一個崗位了。  機器人究竟什麼時候會造成威脅,經濟學家並沒有一致的意見。有些經濟學家認為威脅已迫在眉睫,而另一些則認為如果非要有威脅的話,直到本世紀末威脅才會出現。
  • 從機器人的故事看未來
    科幻世界雜誌社編輯部今年是「機器人」的英文「Robot」發明一百周年。一百年前的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凱佩克在科幻劇本《羅素姆萬能機器人》中,將捷克語「Robota」(意為奴隸)派生為「Robot」,該劇預告了機器人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悲劇性影響,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被視作「機器人」一詞的起源。機器人等於奴隸嗎?
  • 許培育 一名漫畫家的文化觀
    原標題:許培育 一名漫畫家的文化觀   面對這麼龐大的命題,身為漫畫家兼資深宅男的我來說有點為難,相信更多的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史學家更有資格來討論這個命題,我只能就一個漫畫家的角度與經歷提出我一些粗淺的想法,希望別貽笑大方。
  • 嫦娥五號落月挖土,淺析漫畫家們曾對月球有過哪些遐想
    就像前不久「天問」火星車成功升空時,中國航天人喊出的那句那樣,「我們的未來是星辰大海」!本篇接下來就簡單和漫迷們聊一聊,漫畫家們曾對月球有過哪些遐想。正因為高達的設定太先進、太超前,所以高達系列故事的時間線都發生在遙遠的未來。此時人類步入太空時代,有能力步入和開發外太空,而月球已經被人類打造成太空堡壘,既是人類宇宙徵途的前哨站,又是地球的最後堡壘。
  • 高智商漫畫家蔡志忠一生傳奇,72歲高齡皈依佛門
    「我可以用101種方法,證明愛因斯坦的時間論是錯的。」在IQ180的蔡志忠眼中,除了女人心難以琢磨,天下還真沒有難懂的事情。「我學日語用了3個月,學動畫用了3個月。橋牌我看一場下來就會了。任何事情都有真理,而我總是能在最快時間找到真理。」
  • 水落聲聲,146周不停更 漫畫家的秘密
    長期主義者「有沒有想過,未來要在漫畫這條路上達到怎樣的高度?」「高度我還沒想過,但是我想過長度。我的目標是足夠長的畫下去,直到退休,這對我來說就是件非常成功的事了。」採訪中,水落聲聲不止一次表達了把漫畫作為長期職業的願望。他永遠不會忘記,第一次翻閱富堅義博漫畫時所受的震撼。這個偏遠地區的小鎮青年,從此對漫畫家這個職業有了執念。
  • 00後和10後眼中的未來醫療 是這樣的
    未來的醫院會是什麼樣?飛利浦對一組8到15歲的小朋友做了採訪,並且徵集了小朋友的對未來醫療暢想的各種圖片作品,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怎麼畫的。Q:對你來說健康是什麼?Q:未來醫療會是什麼樣?200年之後,醫院會變得非常非常大,而且醫院裡還會有很多機器人。
  • iRobot 羅德尼•布魯克斯談AI:霍金和馬斯克對未來機器人的擔憂...
    似乎羅德尼·布魯克斯的整個人生都在與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打交道,現在,他希望談談我們所關注的人工智慧技術,以及為什麼史蒂芬·霍金和埃隆·馬斯克對未來機器人的擔憂是不對的。當你還在斯坦福讀書的時候,是否就已經預見到如今蓬勃發展的機器人行業?
  • 未來世界,當機器人面對歹徒攻擊無辜人群時,機器人會怎麼做?
    科幻電影中,機器人經常扮演二種角色,第一種:機器人戰士或機器人殺手,該機器人的功能就是幫助它的設計者屠殺人類,這種機器人代表著邪惡。為了避免機器人成為人類屠殺人類的武器,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了機器人三大定律: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也不能看到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但不能違背第一定律。第三定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的安全,但不能違背第一第二定律。
  • 我眼中的國際空間藝術設計大師——畢達寧
    未見畢達寧老師之前,在我「眼中」他只是存在於網站介紹及別人口中很牛逼的一位國際設計大師。此時是未見其人,只聞其聲。親眼見到畢達寧老師之後,在我「眼中」他是一位帥氣、由內而外散發著藝術魅力的藝術行者,此時是百聞不如一見,真乃大師也。
  • 美軍TALON 軍用作戰機器人已投入戰場,戰爭機器人將是未來的主流
    戰爭機器人將會是未來的主流機器人作戰一直以來都是各國研究未來戰爭的重點,作為世界上第一種戰鬥機器人,美國福斯特-米勒的魔爪機器人已在美軍參與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上執行了數以百計的作戰任務,今天武器大講堂和大家分析下這款全新的作戰武器-美國Foster-Miller TALON 軍用作戰機器人。
  • 「獵鷹」未來世界變身機器人,「末日激戰」一觸即發
    在漫威宇宙第一階段的最後,「獵鷹」接過了「美國隊長」的重任,在行動尚未開始前,安東尼·麥凱線穿越到了未來世界,在新片《末日激戰》(又名《導線之外》)中化身機器人軍官,阻止一個威力強的裝置毀滅世界。Netflix科幻片《末日激戰》由米凱爾·哈弗斯特羅姆導演,安東尼·麥凱、戴姆森·伊德瑞斯、恩佐·科倫蒂、艾米麗·比查姆等主演,講述了一段講述未來世界機器人戰士和生化人戰士的故事,1月15日上線。
  • 讓人從內心深處感到恐懼經典恐怖漫畫家盤點
    >­  說起他的作品,不得不提的便是《嬰兒少女》,2009年作為日本主打恐怖片出現在中國市場,而且有著不錯的反響,感興趣的網友不妨去看一下~­  日野日出志­  代表作:《下水道的美人魚》《血肉之花》《奇幻無人島》­  日野日出志的恐怖漫畫是對人感官的一種絕對挑戰,只要我說出一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