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對於中國到底有多重要?為何會由四川不滅中國不亡的說法。作為中國重要戰略備份區,四川的地理位置不容小覷。
四川位於中國西南西區內陸,東連重慶,南鄰雲南、貴州,西接西藏,北接陝西、甘肅、青海。四川省地貌東西差異大,地形複雜多樣,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階梯青藏高原和第三階梯長江中下遊平原的過渡地帶。高差懸殊,地勢呈西高東低的特點,由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高原構成。
北宋鹹平四年,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唐代詩人李白的感慨,這其實就已經足以證明四川的地形優勢。在戰國時代,曾經不被中原各國放在眼裡的秦國,就是在設法吞併位於如今四川省內的巴國蜀國之後,才逐漸走上稱霸之路。
在楚漢相爭前期,劉邦根本就不具備和西楚霸王項羽抗衡的條件,因此是屢戰屢敗。然而正如後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說的那樣,益州險塞,月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依靠四川劉邦足以積蓄實力,同時又完全能夠做到據關自守,最終以四川作為根基擊敗不可一世的項羽,建立大漢王朝。
四川盆地是中國的戰略要地,完全是由地理位置決定的,四川盆地四周為海拔兩千到三千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只有成都平原在中間,四周高中間低。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
無論從構造還是地貌上看,四川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面積二十六萬多平方千米。四川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易守難攻。從地圖上可以看出,位置在全國地圖的中部,與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搭界,想要進入到四川,必須要把別的省佔領,然後再翻山越嶺進入到四川。
而四川天險很多,易守難攻,正應了那句古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正因四川地勢險要,外人難以進入,因此有了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的說法。對於封建帝王而言,這不僅意味著四川可以成為一個新王朝的搖籃,也代表著四川可以作為危難時期的避難所
,比如家喻戶曉的玄宗皇帝李隆基,在安史之亂後一路逃至四川,這才保得性命無虞。其孫唐僖宗李儇後來也有樣學樣,於黃巢起義時遠赴四川,利用川中的富庶和各地的進線,不斷組織對黃巢政權的反攻,最終成功還朝。
除此之外,四川盆地是我國四大盆地中緯度最低的盆地,往東距離海洋大約一千五百千米左右,而我國東部地區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為顯著的地區。每當夏季時就會盛行東南季風,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就會源源不斷地把水汽往我國內陸地區輸送,一直可以到達四川盆地西部的橫斷山脈地區,屬於年降水量大於八百毫米的溼潤區,且日照充足。這樣的氣候環境也保障了四川的農業補給,從整個西部來看,川渝是獨一無二的糧食生產大區,糧食產量佔了西部地區近一半。
四川盆地是西部戰略縱深地區人口最密集、城市最發達的區域,經濟發展,尤其是民用物資生產能力也最為發達,主要生活用品,特別是在戰時可作為戰時物資徵用的,例如食品、飲料、服裝、鞋帽、汽車等,在川渝地區有許多知名企業的大型生產基地,同時四川的資源也非常豐富,其水力發電、天然氣、化工、釩鈦製品、有色金屬、煤炭等資源均有分布,這些都直接或間接關係到軍需發展或戰事的供應保障。
川人歷史上四次著名守土衛國的歷史,抗擊金軍入侵,抗擊蒙元軍入侵,抗擊清軍入侵。偉大的抗日戰爭中,四川軍民與全國人民一道浴血奮戰,物盡其用,人盡其血,為抗戰獻出了數以百萬計的生命,為全國人口犧牲之最。
只要四川還在,中國是不怕任何外來入,只要四川就是中國的後方,是中國的戰略備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