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專克保密制度:關於破譯德國恩格瑪密碼機的一些小故事

2020-11-22 騰訊網

最近在看西蒙·辛格寫的《密碼故事》,書挺不錯的,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了歷史上大量的密碼。而目前為止,作者著墨最多的,還是二戰中德軍的傳奇密碼機——恩格瑪(Enigma)。不過之前看過另外一本專門講述恩格瑪的書《密碼傳奇》,所以這本書並未帶給我太多的驚喜,只是將一些以前不怎麼清楚的技術細節理順了。下面是一些關於恩格瑪的細節:

1、德國工程師阿瑟·謝爾比斯在1918年發明了恩格瑪機器,最開始的時候它有三個擾頻器(加密輪)、一個插件板(可將26個字母中的六對進行交換),轉輪之間的次序可以隨意更換,這樣,總共可能的加密順序就達到了26^3*6!*100381791500,這是一個在十的十六次方量級的天文數字。

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和戰爭期間使用的恩格瑪機。

2、波蘭的情報機關是最早破譯出恩格瑪的機構,這要歸功於一個波蘭數學家:雷臼斯基。雷臼斯基製造了一種密碼破譯機——炸彈,它專門用來嘗試尋找擾頻器的排列順序,六臺炸彈組成的單位可以在兩個小時之內就將秘鑰找到。但是,1938年12月德國人將他們的密碼機升級了,擾頻器變成了五個,使用時每天隨機選擇其中的三個,僅此一項就將密碼破譯的難度變成了原來的十倍。一個月後,德國人將插件板上的導線數由六條增加到了十條。雷臼斯基已經無法破譯德國人的密碼了。

瑪麗安·雷臼斯基

雷臼斯基在截獲信息中發現,每個信息都是由6個字母開始,這6個字母是三字母信息秘鑰按照預先確定的日秘鑰重複兩次譯成密碼獲得。圖為一組信息的第一個和第四個字母組成的循環。 Rejewski利用這些循環在1932年演繹了Enigma轉子接線,並破解了日秘鑰設置。

3、但德國恩格瑪操作員的一些壞毛病使得密碼安全性大打折扣。按照規定,信息秘鑰應該是三個字母的隨機組合,但是因為操作人員的偷懶,他們一般會選擇鍵盤上連續的三個字母作為信息秘鑰發送出去。這就大大簡化了密碼破譯的難度。此外,圖靈還發現,德軍在每天早上時將會發送一條關於天氣的報告,此時截獲的密文中就必然包含一個詞wetter(在德語中是天氣的意思)。又由這些電文往往都有嚴格的格式要求,圖靈甚至憑直覺就能猜出wetter這個詞的大致位置,這也簡化了破解密碼的難度。

4、德國海軍的密碼是最難破譯的。德國海軍的擾頻器不是五個,而是八個。在標準的恩格瑪機器中,反射器通常安裝在一個特定的方位,但是在德國海軍裡,反射器可以安裝在26個方向中的任意一個。但即使如此,德國海軍依然沒能擋住布萊切利莊園的攻擊。

1943年的恩格瑪機。

5、戰後,英國人對自己能破解恩格瑪密碼這件事高度保密。同時,由於在戰爭中繳獲了大量的恩格瑪密碼機,英國人就把這些機器送給了那些前殖民地國家,殖民地國家們並不知道恩格瑪機器早已不安全了這一事實,依然安心地使用著這些機器。而如你想到的那樣,英國人的密碼破譯工作在戰後也仍然在繼續進行著。

6、一戰中德軍的無線電通訊量為每個月120萬個單詞,到了二戰,變成了每天200萬個單詞。信號情報的重要性立刻凸顯了出來。

軍用恩格瑪機

本文是看北朝發布內容。主編原廓,作者折劍頭,歡迎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轉載,轉載同時需註明出處,若有未註明者取消轉載資格。

相關焦點

  • 二戰大數據故事:數學家、物理學家、概率論擊敗德國潛艇
    Michael Moritz在其LinkedIn上發表了一篇有關數據挖掘在二戰裡運用的文章,帶我們領略了沒有MapReduce的情況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使用大數據克敵制勝的故事。這段漸漸隱去的插曲被記錄在Blackett’s War —— Steven Budiansky新書,講述了一個由厭戰的數學家、物理學家組成的小團體,通過專心的審查對數據進行收集和整理,並對匯聚出的信息進行分析,最終說服盟軍海軍和空軍領導人放棄了他們教條、根深蒂固的偏見以及虛榮,並改變了他們的戰鬥方式,它標誌著運籌學的誕生。
  • 除了圖靈,我們還應銘記這些偉大數學家
    隱匿於英格瑪之謎《模擬遊戲》濃墨重彩地描寫了戰爭期間圖靈在布萊切利莊園協助英國政府破譯納粹「英格瑪」密碼機的努力。儘管電影給觀眾留下圖靈孤軍奮戰的印象,但實際上他並不孤獨。這部電影最公然無視歷史之處,就是對那些前期開展英格瑪研究工作的波蘭數學家缺乏任何真實的評價。
  • 二戰時圖靈機破譯的Enigma密碼,現在AI僅需13分鐘便可破譯
    上周,在帝國戰爭博物館,DigitalOcean和Enigma Pattern兩家公司使用最新的人工智慧技術在現場演示中展示了破譯德國消息。 什麼是 Enigma機器? 在密碼學史中,恩尼格瑪密碼機(德語:Enigma,又譯啞謎機,或「謎」式密碼機)是一種用於加密與解密文件的密碼機。確切地說,恩尼格瑪是對二戰時期納粹德國使用的一系列相似的轉子機械加解密機器的統稱,它包括了許多不同的型號,為密碼學對稱加密算法的流加密。
  • 德國潛水員打撈出Enigma密碼機
    https://mp.weixin.qq.com/s/hkfO_hv5cS4D33HpO93SMQ一臺價值連城的二戰Enigma密碼機被德國潛水員從一張非法捕魚拖網中起獲
  • 科普之窗:量子通信如何做到安全保密
    資料圖片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烽火,就是古代的一種通信技術,利用在高臺上燃燒乾柴產生的煙柱,能瞬間傳訊百裡,常用於傳遞緊急軍情等重要情報。這種技術信息量小,不足以傳遞複雜情況,但通過改變點燃烽火的數量以及燃燒不同的物質,它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秘密通信。
  • 德國數學家高斯的有趣故事
    小夥伴們: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數學家故事就是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幾何學家,大地測量學家。享有「數學王子」的美譽的高斯,他是近代數學的奠基人。德國農村的房子8歲時高斯在德國農村的一所小學裡念一年級。
  • 英國愛好者使用電腦成功破譯德國二戰潛艇密碼
    英國的這群業餘密碼破譯愛好者為了破譯德國納粹的密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德國潛艇使用的密碼被英國情報人員破譯,盟軍在海上作戰行動中取得了極大的主動權,德國為此蒙受了巨大的損失。1942年11月,德國海軍為了更安全地與U型潛艇實現通聯,特別設計了一種全新的密碼,使用無序排列,德軍當時宣稱該密碼極為安全,「幾乎不可能被破譯」。
  • 計算機之父,科技界家喻戶曉的人物,破解了二戰的德國密碼
    打開百度,搜索圖靈,相信大家會得到很多結果:他是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有名的「計算機之父」和「人工智慧之父」。他也是計算機邏輯的先驅,還首次提出了「圖靈測試」和「圖靈機」等一些重要的概念。還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圖靈獎」被稱為「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
  • 1945年納粹在波羅的海沉沒的英格瑪密碼機
    一臺價值連城的二戰Enigma密碼機被德國潛水員從一張非法捕魚拖網中起獲。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近日在清除海洋非法捕撈網的行動中有了意外發現。正如WWF所指出的那樣,通常是堅固的物體(例如巖石或沉底的樹幹)會鉤住幽靈網,但有時漁網也會被不同尋常的物品困住。
  • 天才數學家與職業數學家的成長之路
    長期以來,數學只是少數數學家能創造、理解、欣賞乃至學會的知識和技能,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對於數學的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高、越來越深.這勢必導致數學的專業化、數學的職業化,也就是要求有一定數量的人專門搞數學,而且隨著數學領域的擴大越來越專、越來越精,職業數學家應運而生.數學家不再是少數天才的偶然湧現,而是植根於社會土壤之中。
  • 第五人格:日服中驚現一個天大「BUG」,所有人類不用破譯就能贏
    因此在看到隱藏的利益後官方也在不斷的進行延後更新,每當我們的正式服有一些大的變動上線後,官方都會在不久後將這些變動上線到日服中供它們玩耍。而最近日服中的日本玩家發現一個天大「BUG」,所有人類不用破譯就能贏,在遊戲中所有的玩家都像被鉤了魂似的完全無心破譯密碼機,從進入遊戲開始就一直在玩這些東西。
  • 10部關於傳奇科學家的電影,每個人都應該看看
    故事發生在德英兩國互為敵視的歷史背景中。愛丁頓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推廣者。1919 年,他通過觀測日全食時太陽附近星體的位置,證實了相對論。這是一個關於圖靈在二戰中破解納粹密碼的傳奇故事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研發出號稱無法破譯的通訊加密裝置Enigma,將所有機密轉換成亂碼發送出去,全世界如臨大敵。天才數學家艾倫·圖靈(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飾)奉命協助盟軍破解Enigma。
  • 歷史人物:德國著名數學家高斯的傳奇小故事
    德國著名數學家高斯出生在布勞恩什維格鄉下的一個貧苦家庭裡,父親是一家雜貨鋪裡的算帳先生。在高斯四五歲的時候,父親就經常把自己在工作中積累的一些簡便算法講給他聽。聰明而又專心的高斯,不僅記住了這些簡便的算法,而且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 德國:破譯鳥飛行原理 打造「聰明鳥」
    德國:破譯鳥飛行原理 打造「聰明鳥」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1-04-04 SmartBird的重量只有450克,能夠朝兩側移動尾巴和轉動頭部。SmartBird的重量只有450克,能夠朝兩側移動尾巴和轉動頭部。這款機器鳥由科技公司Festo的科學家研製,設計靈感來源於海鷗,其身體內部裝有兩個旋轉輪,用於控制翅膀的上下拍打。這兩個旋轉輪與蒸汽機車牽引的火車車輪類似,與牽引杆相連,通過轉動為SmartBird拍打翅膀提供動力。SmartBird的翅膀角度可以通過扭力馬達調節。
  • 向天才致敬 10部關於傳奇科學家的電影 每個人都應該看看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向天才致敬 10部關於傳奇科學家的電影 每個人都應該看看 3月14日,史蒂芬威廉霍金在劍橋的家中去世,享年76歲。故事發生在德英兩國互為敵視的歷史背景中。   愛丁頓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推廣者。1919 年,他通過觀測日全食時太陽附近星體的位置,證實了相對論。   整個影片很有「BBC特色」,管弦樂器貫穿始終。畫面很努力地追求唯美,二十世紀初德國街頭夢幻般地寧靜和美麗,尤其在愛丁頓與威廉離別以及與溫妮擁抱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