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曝光SR72高超聲速察打無人機 可1小時內到達全球

2020-12-08 人民網

SR-72想像圖成為美國《大眾科學》2016年6月號的封面圖片

2015年5月19日,美國《大眾科學》雜誌官方網站透露,該雜誌2015年6月號報導了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洛馬公司)的SR-72高超聲速察打一體飛機。

該報導指出,SR-72將是一型以4000英裡/時(6436千米/時)速度執行偵察任務併兼具打擊能力的無人機。該機通過這種高達馬赫數6的飛行速度來避免被攻擊和實施偵察並打擊目標,這一速度是SR-71高速戰略偵察機(已於1998年退役)的兩倍。該機將必須能夠從80000英尺(約24.4千米)高度打擊目標。洛馬公司表示該機將在2030年部署,可實現1小時內到達全球任何區域。

相關焦點

  • 高超聲速武器崛起,一小時覆蓋全球目標,開啟空天一體戰新時代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世界軍事技術的快速變革,高超聲速技術成為航空航天領域的新熱點。簡單說,高超聲速武器是指飛行速度超過5馬赫(約6125千米/小時)、能夠在一小時內打擊全球目標的武器。傳統的彈道飛彈就屬於高超聲速武器,洲際飛彈的最大速度甚至超過20倍音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 聚焦高超聲速武器:時速超過一萬千米 仍可變向
    近日,美國及其盟友澳大利亞均證實,近期成功進行了一系列機密的高超聲速巡航飛彈測試。報導稱,這種飛彈的速度可達到每小時12000千米,這意味著任何現有的飛彈防禦系統都無法及時將它攔截。這次測試屬於「高超聲速國際飛行研究實驗」(HiFire)項目的一部分。  高超聲速指高於5馬赫的速度,即音速的5倍以上。
  • 央視首次曝光全新高超聲速武器,外形更加科幻
    11月21日,央視展示了兩款新型高超聲速飛行器的模型。這兩款飛行器與東風17的結構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另一種完全不同高超聲速武器。經過查找,在央視之前的報導中到了這兩種飛行器實驗的相關視頻。到達指定高度與相關區域後,按照計算好的時間順序,將D18-1S、D18-2S、D18-3S分別釋放,進行了相關實驗。當時的實驗很成功,科研人員順利回收飛行器以及相關數據。看到這個圖片不禁讓很多網友聯想起一種恐怖的大殺器,"上帝之杖"!
  • 軍事與商業航天中的高超聲速飛行器
    然後,固體助推器成功分離,X-51A的衝壓發動機成功點火,將其加速到Ma 5.1,成功在2.1萬米高空進入了高超聲速飛行狀態。小火箭註:注意上圖恰恰包含了人類掌握的三種進氣道技術,從左至右:B-52戰略轟炸機機身上的嵌入式NACA進氣道技術,X-51A的高超聲速超燃衝壓發動機進氣道技術,B-52戰略轟炸機機翼吊載的噴氣式發動機的亞聲速噴氣式發動機進氣道技術。不久,美軍就發布了新版本的」1小時打擊全球「的戰略。
  • 軍事與商業航天中的高超聲速飛行器-虎嗅網
    當時,飛行者1號的速度表的記錄是10.98公裡/小時,雖然比起450年前槳帆船的14公裡/小時的速度還是慢了不少,但是能夠擺脫海洋和陸地束縛的人類,前途不可限量。然後,固體助推器成功分離,X-51A的衝壓發動機成功點火,將其加速到Ma 5.1,成功在2.1萬米高空進入了高超聲速飛行狀態。
  • 美國推進研製更大的吸氣式高超聲速飛行器
    來源:空天防務觀察作者:孫玉凱 2021年1月,美國航空航天學會主辦的《美國航宇》(Aerospace America)雜誌發表題為「按比例放大」(Scaling up)的文章,概述了美國對更大型吸氣式高超聲速飛行器的認知和探索。
  • 美國「全球1小時到達」計劃擱淺,中國負責實現:空天技術獲突破
    這麼高的消費水平,即使實現全球1小時升降「送貨」,也只能成為富人的遊玩項目。技術上要實現這一目標,其核心也分為三部分:一,以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配合高超聲速技術;二,升力式可重複使用運載器,搭配高超音速技術;三,最終將結合先進組合動力技術。
  • 印度高超聲速技術雖有進展,但仍處於起步階段
    它是一種可重複使用、水平起飛的吸氣式單級入軌飛機,採用渦輪衝壓/超燃衝壓/火箭組合循環發動機,總重25噸(其中60%是液氫燃料),每次可發射1噸重的有效載荷送入太空。一架空天飛機在其壽命周期內可執行100次這樣的任務。它在不攜帶火箭發動機時,還可作為一種高超聲速飛機,用於對地攻擊或偵察,然後返回基地。
  • 高超聲速武器:用實力詮釋「唯快不破」
    高超聲速武器研發與列裝:崢嶸初露天下知當前,世界各軍事大國在高超聲速武器領域展開激烈角逐,啟動了多個高超聲速武器研發項目,一些項目取得重大突破。在高超聲速武器研發方面,俄、美等國的投入仍在加大。高超聲速武器可在短時間內對敵方重要目標實施打擊。憑藉其極具穿透力的打法,它很可能被用作「踹門」利器,以「讀秒」的速度對重點區域、重點目標進行遠程清除,為後續大規模打擊掃清障礙。其作戰運用主要有3種方式。一是高速突防,「直拳式」衝擊。
  • 廖孟豪 ¦ 美軍高超聲速飛彈科研布局發生重大調整,將迎來井噴式發展
    總體上,美軍大幅增加了高超聲速飛彈在研項目數量和預算總額,同步新啟動了多個型號研製項目,主管機構也發生了重大調整。如果這些項目進展順利,美國高超聲速飛彈將在未來五年內迎來井噴式發展。一、美軍在研高超聲速飛彈項目概覽目前,美國防部正在主管開展高超聲速科研項目的軍種和直屬機構主要包括:空軍、DARPA、國防部長辦公廳(OSD)、海軍和陸軍。
  • 黃志澄:印度高超聲速技術雖有進展,但仍處於起步階段
    近年來高超聲速技術已經擴展到包括使用火箭發動機在內的高超聲速飛行器,如高超聲速助推滑翔飛行器,甚至包括太空梭,但各國並沒有放棄吸氣式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發展。 比起美俄來說,印度在高超聲速技術方面是一個後發國家,它既有優勢,也有劣勢,在這裡我們將對此做一個簡要的評述。
  • 澳大利亞與美國聯合研製高超聲速飛彈應對中俄
    【文/觀察者網 楊子江】澳大利亞國防部長琳達·雷諾茲12月1日聲明稱,澳方將與美國加強合作,共同研製高超聲速巡航飛彈,對抗同樣在開發類似武器的中國和俄羅斯。澳大利亞國防部長琳達·雷諾茲,圖源:俄羅斯ANNA網站根據路透社12月1日報導,澳大利亞國防部長琳達·雷諾茲當日發表一份聲明,稱澳方將繼續投資升級武器裝備,為其武裝力量提供更多可能,對抗威脅澳大利亞利益的各種挑戰。
  • 志澄觀察:印度高超聲速技術雖有進展,但仍處於起步階段
    它是一種可重複使用、水平起飛的吸氣式單級入軌飛機,採用渦輪衝壓/超燃衝壓/火箭組合循環發動機,總重25噸(其中60%是液氫燃料),每次可發射1噸重的有效載荷送入太空。一架空天飛機在其壽命周期內可執行100次這樣的任務。它在不攜帶火箭發動機時,還可作為一種高超聲速飛機,用於對地攻擊或偵察,然後返回基地。
  • 中國又一重大發動機項目曝光,未來可用於空天飛機和高超聲速...
    目前組合循環推進系統又可分為3 類:渦輪基組合動力(TBCC)、火箭基組合動力(RBCC)和脈衝爆震發動機(PDE)基的組合動力(PDEBCC)。其中TBCC 是目前最有希望獲得成功的組合動力,也具有很好的工程應用前景。
  • 中國高超音速武器:20倍聲速的民族尊嚴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首先,關於昨天說到的東-26的機動彈頭,有乘客表示,這玩意不是「高超聲速」概念……然而這事就好笑了,東-26彈頭的飛行速度已經達到15倍聲速了,還不算「高超聲速」?什麼才算?它確實不是高超滑翔,但你說不是「高超聲速」就很可笑了。
  • 俄列裝高超聲速武器優勢突出 滿足武器革新要求
    作為高超聲速飛彈的「鋯石」的使用範圍卻非常之廣,小型飛彈艦、輕型護衛艦、護衛艦、驅逐艦、大型反潛艦、核動力巡洋艦以及各型攻擊潛艇均可列裝該型飛彈。能顯著降低後勤維護和生產成本。此外,高超聲速飛彈的射擊距離和速度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從而提高了飛彈的攻擊範圍和命中概率,在未來戰爭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高超聲速武器在非核武器領域運用的潛力甚至更大。它可保證在本土對世界任何地區實施高精確打擊。
  • 高超音速飛行器——臨近空間飛行領域的霸主
    高超音速飛行器之所以受人關注,其主要有以下三個優勢:一是飛行速度快,如果軍用的話,2小時內可以打擊全球任何目標;若用於民用的話,從北京飛到紐約用不了2個小時。二是探測難度大、突防能力強,由於高超音速飛行器速度快、通過時間短,導致防禦雷達累積回波數量較少,從而不易被發現,而且即使被發現,地面防空武器系統也難以實現有效瞄準,因此突防概率極高。
  • 世界最高水平:中國正建造馬赫數10-25的高超聲速風洞
    ,就是5倍聲速以上的這種高速飛行。這座長達265米的風洞是全球首座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激波風洞,儘管各項技術指標全球領先,但韓桂來仍然感受到來自國際競爭的巨大壓力。韓桂來:全世界都在爭,對於速度的追求,就跟奧運會一樣,你要飛得更高、要飛得更快。
  • 中國研發的「2小時全球到達」噴氣發動機開始風洞測試
    由中國技術團隊研發的能讓飛行器2小時內全球到達的噴氣發動機開始在北京附近的風洞進行測試。該發動機在高超音速風洞中模擬的飛行環境是9倍音速。科學家們表示,這臺引擎讓高超音速商業飛行變得十分可能。
  • 高超聲速飛行器熱防護電弧風洞氣動加熱試驗技術
    ,保證艙內航天員的安全和設備的正常工作,這是其他太空飛行器防熱結構所沒有的重要功能,也是防熱結構的主要特徵。另外,防熱結構也起到了保持太空飛行器外形、承受相關載荷等作用。高超聲速飛行器熱防護系統非常複雜,飛行器表面不同部位的熱環境差異很大,例如,頭部、翼前緣區域的溫度比機身後部大面積區域高几倍甚至幾十倍,所以針對不同區域,需要設計不同的熱防護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