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任務被稱為是目前為止系統最複雜、技術難度最大的航天工程。與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以及玉兔月球車上的國旗採用噴塗方式不同,嫦娥五號攜帶的國旗是一面真正的旗幟,這也是五星紅旗第一次月表動態展示。
然而很多人在比對中國和美國的國旗之後,卻懷疑美國登月是造假?因為月球近乎沒有大氣,也就沒有風,而美國的國旗也看起來像是在飄動,中國的國旗則很筆直。
但其實看過美國國旗在月球的動態照片之後,你可能就會發現,其實美國國旗這是正常現象。
把五星紅旗帶上月球有多難?
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層,晝夜溫差極大。月表平均溫度為白晝107℃,最高達到130℃;夜晚平均溫度為-153℃,最低達到-180℃。如此巨大的溫差,一般的紡織品是根本無法承受的,會發生皺縮或者熔融。如何保證國旗捲起時在正負150攝氏度溫差環境下不能粘連在一起,國旗展開時擁有足夠的強度,保持平整。靠單一纖維和紡織工藝都無法滿足月面環境的要求。
科研團隊最終決定採用國產高性能芳綸纖維材料,這是一種新型高科技合成纖維,具有超高強度、高模量和耐高溫、耐酸耐鹼、重量輕等優良性能,其強度是鋼絲的 5~6倍 ,模量為鋼絲或玻璃纖維的2~3倍,韌性是鋼絲的2倍,而重量僅為鋼絲的1/5左右,在560度的溫度下,不分解,不融化,從而保證國旗能夠抵禦月表惡劣環境。
再加上月球紫外線強烈,如何在紫外線輻射下,保持國旗不褪色也是一個要思考的問題,為此科研團隊採用了獲得2008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優質天然高分子材料超細粉體化及其高附加值的再利用」技術,利用其與顏料粒子的協同作用,從本質上解決了極端條件下顏料熱升華及熱遷移牢度問題。也就是說不會串色。
科研團隊還採用了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複合紡紗技術」,攻克了高模量差異纖維高品質紗線製備的技術難題,製備出高品質月面展示國旗面料;利用小分子調控技術實現了芳綸纖維的結構調控及顏色構建,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極端紫外條件下優良的耐日曬牢度。
另外,國旗展示系統使用的支架結構在空間環境中要承受冷熱交變、空間輻照、極低真空等惡劣環境考驗。
所以中國國旗在月球展開後能夠保持平整,不分解,不融化,不褪色、不串色、不變形。
而美國國旗就不一樣了,它是採用尼龍材質製造,是由Annin Flagmakers製造,即使在地球上,這些旗子有著大氣層的保護,經過數十年的日曬也會嚴重褪色。由於月球沒有大氣層,失去了保護的妻子將會受到更多的輻射,因此褪色變白應該是可以確定的。
根據科學家推測,這些國旗很可能已呈現一片空白,被無過濾的太陽光紫外線漂白。甚至,有些可能已經殘破瓦解。
美國國旗為何會迎風飄揚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國旗在動態展示中,非常筆直,因為月球環境近乎沒有大氣,所以也就沒有風。
不過美國國旗,我們看起來是在飄動,其實並沒有。美國國旗是如何設計的呢?詹森航天中.心的技術服務部門在一個水平伸縮杆基礎上設計了一種可摺疊旗杆,而後縫入國旗頂端的接縫處,使其能夠向外伸展。然而在月球上,旗杆上負貢讓國旗保持伸展和垂直姿態的小伸縮臂出現了問題,這個伸縮臂臂就是不能完全伸開。美國6次登月,帶去的國旗都遇到了這個問題,這個是時代導致的技術缺陷問題。
這些旗幟因為採用了「Γ」形的支架,因此總是處於展開狀態。而旗幟表面的起伏並非被風吹動,而是旗幟被移動時的慣性所致。由於月球上缺少空氣阻力,慣性產生的起伏運動會持續很久,產生「風吹飄動」的錯覺。
美國科普電視節目《流言終結者》在其「登月疑雲」一集中,將一面旗幟放入真空環境下,發現其也會產生這種類似「風吹」的起伏運動。
此外,當旗幟停止「飄動」時,它們的形狀會定格在「飄動」時的狀態。因此一些照片中看到的「飄動的旗幟」其實是已經靜止的。我們從動圖就可以看出來,太空人在運動的時候,旗幟是一動不動的?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院士也指出:照片上美國國旗飄舞,恰恰是「阿波羅」成功登月的「真實寫照」。太空人在月表插下旗杆時,可能用力過猛,瞬間鬆手造成旗杆左右搖擺。由於月球表面是真空環境,沒有空氣摩擦的阻力作用,旗杆的擺幅較大而持久,從而帶動上部的旗幟抖動,給人以「飄揚」之感。
中國國旗則採用的是二級杆的方式來呈現,在材料、設計上都有了革命性的發展,再加上,中國國旗比較小,所以非常筆直。
總結
美國國旗出現的問題,在當時可以說釀成了一場公關關係災難,這也成為了如今網友還在質疑阿波羅登月真實性的「證據」之一,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來說,其實阿波羅飛船登月的真實性早已得到證實。
美國的六次成功載人登月共在月球表面上插下了6面星條旗。NASA自己的月球軌道勘測器也拍攝到了五面旗子的陰影,確認它們的存在。隨著中國、日本、印度等國的月球探測器升空,又有更多的阿波羅遺骸被發現。
這些都證明了當初阿波羅登月的真實性。在當時這種軟硬體的水平下,美國能送人上月球,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