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年的冬天,自行車後座上的半袋大米!
02年的8月,結束了6年無憂無慮的小學時光,我邁入了初中的大門,那時候的學校開學都比較早,也結束了每年五月份都要參加學校的義務勞動的小學生涯。我記得第一次插秧是上三年級的時候,去老師家的地裡。父母心疼孩子,給我買了一雙最小號的水鞋,由於年齡小腳也小,穿上後鞋的上邊過了膝蓋好多,用繩子緊緊的綁在腿上,下水後踩在泥裡,腿上沒力氣都拔不出來,為了幹活就脫掉放在田埂上,老師穿著下地了。
往後的每年,一直到小學畢業,每年的五月份,學校就會組織勤工儉學去插秧。我記得插一畝地是40塊錢,最後漲到了45塊。插秧有一個肥差,就是提線,比起在地裡插秧,就很輕鬆了。不過誰想提線的話,就像自己準備工具,於是每年我都會提前準備好線盤和線,還有哨子。每年的六一前,學校都會有部分錢買很多的小零食,發給學生們。放學還沒走到家,發的吃的就吃完了,撐的晚上都不吃飯。
自從上了中學後,就沒有再插秧了,每年插秧的季節,幫助家裡幹活。由於家裡離學校遠,需要住校。早晚就在食堂吃。那時候家庭不好的都在學校食堂吃飯,有錢才能去下館子,一碗拉麵2塊錢,一碗涼皮1塊5毛錢。食堂分菜票和飯票,飯票可以用大米來還,菜票需要直接買。我從家裡帶了30斤大米,換了多少飯票也忘了。學校的食堂冬天以白菜、土豆、豆腐、粉條為主,各種組合起來亂燉,沒有什麼油水,大鍋飯吃起來很香。每個周日下午返校前,母親都會給我帶上滿滿一大罐煮好的辣椒醬和鹹菜,那是我接下來5天的配菜。
回想起來恍若隔世的畫面,已經過了近20年。20年差不多也是中國東部發達地區和西部貧困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
14億人,就有14億種不同的人生。
有人在繁華都市過著光鮮亮麗的生活,也有人在貧困山村求不得一碗熱騰騰的飯菜。有時刷抖音、看新聞,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為生活所迫的人。特別是這個不平凡的2020年,每個人都很難,多的是破產倒閉的公司,多的是失業流離的普通人。還記得今年兩會上,總理說出的那項數據嗎?中國還有6億人,每個月平均收入也就1000元。
她,14歲,初三女生。疫情期間,學校要求上網課。她因為買不起手機,被老師追問為啥不上網課、不提交作業,而吞下精神病藥物自殺。
他,正在上小學,寒風凜冽!需要步行4.5公裡才能到學校上課!凍的通紅的小臉和結滿冰箱的頭髮,父母心裡也很心疼!
他們留守在農村,父母外出打工,為的是過年孩子能有新衣服穿,開學可以換身新校服,可以把父母的腿疾治好,不用冬天再受煎熬!
21.99元100片的散裝衛生巾,背後的殘酷人生!
不知道你看到過這條新聞沒有,8月28日,有網友在微博曝出「100片散裝衛生巾」包郵只要21.99元,#散裝衛生巾#的話題迅速登上熱搜,截至發稿,該話題已有近14億閱讀和23萬討論。很多網友發問:為什麼這些廉價衛生巾有人買?為什麼她們不用更好的衛生巾?她們不怕得病嗎?這麼便宜的三無產品也敢用?
網上看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她剛進大學那一年,進到超市看到衛生用品的價格時,自己悄悄算過一筆帳:只算衛生巾這一項,每月使用42片左右,如果用某一線品牌的衛生巾,每月的「月經支出」是50元起,一年算下來是600元,如果換成22元100片的散裝衛生巾,一年只用花110元左右,算下來可以節省490元左右。而她給自己定的每月生活費的標準是300元,也就是能省去一個半月的生活費。
當你在吐槽、在懷疑的時候,在很多貧困的山村,就是這種現狀。對於低收入甚至沒有收入的人群和在貧困線邊上掙扎的女性,使用常見品牌衛生巾是一筆額外的經濟負擔。
「雞湯」喝多了也有毒!
朋友圈、微信群、各種社交平臺,隨時隨地的你都能看見各種各樣的「雞湯」。「雞湯」雖好,但是少喝。之前喝過一大碗「雞蛋」,意思大概是這樣的:生活我們要有平常心,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要順其自然。當時看完,我也在想,為什麼總是要和別人去做比較呢?自己的生活不好嗎?要學會知足常樂!但是回頭又一想,我為什麼不去比?為什麼要知足常樂?「雞湯」喝多了會消磨人們的鬥志,會遺忘我們的夢想和初心。奮鬥的目標就是要讓自己變得更好,讓生活變得更好。
「雞湯」不能當飯吃,「光鮮亮麗」的生活背後也有不易,「比較」需適度。有這樣一對夫妻,老婆經常喜歡看一些美文,總是羨慕人家的生活,渴望自己也可以這樣。但是她卻不知道,美文裡生活真實的有多少?李子柒把自己的生活過成了畫、成了詩。但是從鏡頭中我們只能看到了她生活的美,卻沒有看到鏡頭之後她的付出。
盛滿「雞湯」的碗底,沉澱了多少生活的雞零狗碎與不堪?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