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傳奇(2)第一屆化學獎範託霍夫

2020-11-14 霍克功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屆諾貝爾獎頒獎禮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音樂廳舉行,荷蘭科學家範特霍夫因化學動力學和滲透壓定律獲諾貝爾化學獎。


一、範特霍夫生平

雅可比·亨利克·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t Hoff),1852年8月30日出生於荷蘭鹿特丹。父親是醫學博士,著名醫生。範特霍夫從小聰明過人。中學時期,對化學實驗有濃厚興趣。經常在放學以後偷偷地溜進學校實驗室,做化學實驗。

1869年,範特霍夫從鹿特丹五年制中學畢業了。選擇什麼樣的職業呢?在當時,化學作為一 門學問已有很多人進行了研究,但是人們普遍認為化學不是一種職業,從事化學的人,還要兼做其他工作才能夠維持自己的生活。父親為了讓他多增加一些知識,才支持他做化學實驗。要把化學做為一種職業,做一個化學家,父親就難以同意了。因為這樣做恐怕連自己的生活都維持不了。為此,父子倆爭辨了多次,但是必須有一個結論才行呀。

一天晚飯過後,父子倆又開始討論這個老話題了。

「中學畢業了,你打算上哪個學校?」父親心平氣和地問道。當然,選擇學校也就是選擇職業了。

「學習化學對我比較合適,爸爸,你說對嗎?」兒子說出了心裡話。

父母並不想讓他成為一個化學家,而想把他培養成一名工程師。

1869年,幾經周折,範特霍夫進入了 荷蘭的德爾夫特工業專科學校學習。並受到該校任教的化學家A.C.奧德曼斯和物理學家範德·桑德·巴克胡依仁的重視。奧德曼是一個很有水平的教授,他推理清晰,論述有序,很能激發起人們對化學的興趣。範特霍夫在奧德曼教授的指導下進步很快。由於範特霍夫的努力,僅用了2年時間就學完了一般人3年才能學完的課程,1871年,畢業。他終於說服了父母,可以全力進行化學研究了。

1872年,範霍夫在萊頓大學畢業,前往巴黎醫學院的武茲實驗室。

1874年,回到荷蘭,在烏特勒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從此他就開始了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1875年發表了《空間化學》一文,提出分子的空間立體結構的假說,首創「不對稱碳原子」概念,以及碳的正四面體構型假說(又稱範霍夫—勒·貝爾模型),即一個碳原子連接四個不同的原子或基團。

1877年,範霍夫開始注意研究化學動力學和化學親合力問題。被阿姆斯特丹大學聘為講師。

1878年升任化學教授,曾任化學系主任。

1884年,出版《化學動力學研究》一書。1885年被選為荷蘭皇家科學院成員。

1886年範特荷甫根據實驗數據提出範特荷甫定律——滲透壓與溶液的濃度和溫度成正比,它的比例常數就是氣體狀態方程式中的常數R。

1887年8月,與德國科學家威廉·奧斯特瓦爾德共同創辦《物理化學雜誌》。

1901年12月10日,對於範特霍夫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對於人類也是一個紀念的日子,這一天,首次頒發諾貝爾獎,範特霍夫是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的獲獎者。非常有趣的是,範特霍夫創立的碳的四面體結構學說並不是獲獎原因,而是他的另外兩篇著名論文《化學動力學研究》和《氣體體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學平衡》使他獲得首屆諾貝爾化學獎。 1911年3月1日,範特霍夫在柏林附近的斯特利茨逝世。終年59歲。

晚年感染肺結核,身體消瘦,仍孜孜不倦於研究,1911年3月1日病逝於柏林附近的Steglitz。

二、主要成就

(一)提出分子空間立體結構假說


範特霍夫之前,人們認為的平面結構


範特霍夫提出的碳分子立體結構(1)


範特霍夫提出的碳分子立體結構(2)

1875年發表了《空間化學》一文,提出分子的空間立體結構的假說,首創「不對稱碳原子」概念,以及碳的正四面體構型假說(又稱範霍夫—勒·貝爾模型),即一個碳原子連接四個不同的原子或基團,初步解決了物質的旋光性與結構的關係,比過去的有機結構理論進了一步,過去認為有機分子中的原子都處在一個平面內。

這項研究結果立刻在化學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有機化學家鹹利森努斯教授肯定他的理論,寫信給範霍夫說:「您在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使我感到非常高興。我在您的文章中,不僅看到了說明迄今未弄清楚的事實的極其機智的嘗試,而且我也相信,這種嘗試在我們這門科學中……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德國萊比錫的赫爾曼·柯爾貝教授則認為他的理論不精確,諷刺說:「有一位烏德勒支獸醫學院的範特霍夫博士,對精確的化學研究不感興趣。在他的論文中宣告說,他認為最方便的是乘上他從獸醫學院租來的飛馬,當他勇敢地飛向化學的帕納薩斯山的頂峰時,他發現,原子是如何自行地在宇宙空間中組合起來的。」

(二)發現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溶液滲透壓

將溶液和水置於U型管中,在U型管中間安置一個半透膜,以隔開水和溶液,可以見到水通過半透膜往溶液一端跑,若於溶液端施加壓力,而此壓力可剛好阻止水的滲透,則稱此壓力為滲透壓,滲透壓的大小和溶液的重量摩爾濃度、溶液溫度和溶質解離度相關,因此有時若得之滲透壓的大小和其他條件,可以反推出大分子的分子量。


範特霍夫在分子理論領域方面的發現具有更大貢獻。他通過研究表明,如果我們以考慮氣體中氣壓的同樣方式來考慮溶液中的壓力,即滲透壓,那麼以義大利人阿服伽德羅(Avogadro)名字命名的定律(根據阿伏伽德羅定律,在同溫同壓下一定容積中的任何氣體都有相同數目的分子。)就不僅適合於氣態物質,也同樣適合於溶液。他證明氣壓和滲透壓是一致的,因此分子本身在氣相中和溶液中也是一致的。

(三)發現了如何表達反應中的化學平衡態,和反應中所能產生的電動力。

(四)他解釋了含水量不同的水合物之間的各種元素的變更是如何轉移的,以及復鹽是如何形成的。

三、傳奇故事:送牛奶的諾貝爾獎得主

無論春夏,不管秋冬,每天清晨,德國柏林郊區的斯提立茲大街上,一輛馬車都會急駛而過。儘管已是寒冬,冷風呼呼吹來 ,刺的人臉面生疼。拉車的馬鼻空裡噴出團團白霧。

趕馬車的人50多歲,他一直為這一帶的居民送鮮牛奶,無論颳風下雨還是雪花紛飛,都準時送達。

他養了許多牛,把牛奶賣給居民喝。普普通通沒什麼特別。可是居住於此的著名女畫家芙麗莎·班諾卻知道這位送奶人不一般。好幾個早晨,她都等在客廳裡,聽到送奶馬車的聲音,就急忙出門,請送奶人進屋裡坐一會兒,但送奶人總是以不能耽誤送奶婉言謝絕。

這一天清晨,班諾一聽見馬蹄聲便衝出門去,拉住送奶人的衣袖,說要為他畫一張素描像。送奶人說道:「很多人都在等著吃早餐喝牛奶,等送完奶,我再回來讓你畫。」

女畫家知道,這是送奶人的託詞,她再也不相信了。說:「您不要再『騙』我了,我知道您是個實驗迷,一送完奶就一頭鑽進化學實驗室了。這次您一定得讓我給您畫一張像。就幾分鐘時間。」

他只好坐下來,讓女畫家畫素描像。

第二天早上,當人們打開報紙時,一行標題映入眼帘:「範特霍夫榮獲首屆諾貝爾化學獎」,且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女畫家的素描像。人們吃驚地看著這幅肖像畫,原來那個每天早上為大家送奶的人竟是著名的化學家,還獲得了首屆諾貝爾獎!大家相互轉告,最終,送鮮奶的範特霍夫和化學家範特霍夫被人們合併傳成了「牧場化學家」。

上中學時的範特霍夫也有很多傳奇故事。他看到在實驗室中做的各種化學實驗非常有趣,因此總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心想能自己動手做那該多好呀。

一天,範特霍夫從化學實驗室的窗前走過,忍不住往裡面看了看,那些實驗器皿、化學試劑太誘人了。他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要能進去做個實驗多好啊。」突然,他發現一扇窗子開著,小範特霍夫猶豫了一下,便跳上窗臺,鑽到實驗室裡了。他支起鐵架,把玻璃器皿架在上面,又找到試劑,全神貫注做起實驗,他看著器皿中試劑的化學反應,內心無比喜悅。

實驗室內的響動,引起了老師的注意,誰在實驗室裡呢?老師從窗口望去,原來範特霍夫正在那兒做實驗呢。這太危險了!私自進入實驗室,是校規所禁止的。這位老師走到實驗室門口,把門打開。聽到開門聲,範特霍夫才從「化學實驗夢」中驚醒,他呆呆地站在那裡。

「快把實驗停下來!誰叫你來的?」老師說「趕 快把一切用品都放到原處。」老師一邊命令範特霍夫,同時一塊整理實驗用品。

收拾停當,老師把範特霍夫叫到面前,語重心長地說:「你知道今天犯了什麼錯誤嗎? 這件事要是報告校長,你是要受處分的。再說出了危險你的父母也要責備學校的。趕快回家,把你的父親找來,我要對他說這件事。」

幸好,這位老師念及範特霍夫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學生,就沒有向校長報告。

儘管範特霍夫的父親對兒子的行為很不贊成。但是,範特霍夫父親從這件事中得知兒子很喜歡化學,就從家裡騰出一間房子,給兒子做化學實驗。

範特霍夫把父母給的零用錢和親友的「贊助」積累起來購買了實驗器具和藥品,課餘時間從事化學實驗。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小時候對化學實驗著迷的範特霍夫終於在成年取得巨大成就,獲得第一屆諾貝爾化學獎。


相關焦點

  • 武漢大學這個論壇真高端,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多名院士!
    1月7日-8日,學校舉行第一屆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論壇,包括2位諾貝爾獎得主、多名國內外院士及傑青在內的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珞珈山,交流和探討分子科學與化學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成果。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讓-皮埃爾·索維奇(Jean-Pierre Sauvage)教授和我校李振教授擔任大會主席,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荷蘭格羅寧根大學伯納德·L·費林加(Ben L.Feringa)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 他們改變了世界,諾貝爾獎得主傳奇(1)第一屆物理學獎倫琴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屆諾貝爾獎頒獎禮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音樂學院舉行,共頒發了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5個獎項,除和平獎2人獲獎外,其他獎項各1人獲獎。德國科學家倫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荷蘭科學家範託霍夫獲諾貝爾化學獎;德國科學家貝林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法國作家蘇利·普呂多姆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士人桂南、法國人帕西共同獲諾貝爾和平獎。
  • 歷屆諾貝爾獎得主(化學獎 - 上)
    獎項的目的在於表彰在化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發現和發明的人。(一)1901 年,雅各布斯·亨裡克斯·范託夫,荷蘭化學家。發現了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溶液滲透壓。1902 年,赫爾曼·費歇爾,德意志帝國化學家。在糖類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1903 年,斯凡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瑞典化學家。提出了電離理論。
  • 歷屆諾貝爾獎得主(化學獎 - 下)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圖片來自網際網路諾貝爾化學獎始於獎項的目的在於表彰在化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發現和發明的人。 (七)1961 年,梅爾文·卡爾文,美國化學家。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1962 年,馬克斯·佩魯茨和約翰·肯德魯,英國化學家。對球形蛋白質結構的研究。1963 年,卡爾·齊格勒和居裡奧·納塔,西德和義大利化學家。在高聚物的化學性質和技術領域中的研究。
  • 最高齡諾貝爾獎得主誕生!97歲「鋰電池之父」傳奇人生再添榮耀
    圖丨1958年、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弗雷德裡克·桑格◆ 最年輕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迄今,最年輕的諾獎得主為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居裡(Frédéric Joliot-Curie),年僅 35 歲的他和妻子伊雷娜·約裡奧-居裡(Irène Joliot-Curie)獲得 1935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作者:俞天任(騰訊·大家專欄作者)10月3日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授予解明了細胞中蛋白質分解的「自噬」機理的大隅良典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而且還是單獨而不是和人共享。可能是這些年老拿諾貝爾獎,弄得有點審美疲勞,在日本連日本人拿了諾貝爾獎也上不了頭條。
  • 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預測諾貝爾獎得主
    此次公布也是對將於10月公布的本年度諾貝爾獎 (Nobel Prize) 得主的預測。 每年,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都會利用來自其研究解決方案 ISI Web of Knowledge(SM) 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確定化學、經濟學、生理學或醫學及物理學等諾貝爾獎頒獎學科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人員。這些具有高影響力的學者因他們的論文被廣泛引用,獲得「湯姆森科技桂冠獎」。
  • 澳洲這些大學原來盛產諾貝爾獎得主
    伴隨著2019年諾貝爾獎各個獎項的揭曉,許多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研究又重回大眾視線。對於咱們留學生來說,這個獎項還有一些特別的意義:通過仔細研究名單,我們可以了解各個大學的科研實力和優勢領域~那麼,2019年諾貝爾獎各個獎項花落誰家?澳洲各個大學的學者又都獲得了哪些諾貝爾獎?
  • 諾貝爾獎今年無黑人得主,CNN:缺乏多樣性
    【文/觀察者網 齊倩】10月9日,隨著和平獎得主花落世界糧食計劃署,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周結束。 然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0日盯上了一個現象:儘管在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9名學者和1個國際組織)中有4名女性,但沒有一個非洲裔得獎。 文章指出,自該獎項1901年設立以來,共有931人和28家機構獲得這一殊榮,但非洲裔諾貝爾獎得主寥寥無幾,僅有16人。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三天前,第一屆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論壇在武漢大學舉行。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
  • 哈佛劍橋諾貝爾獎得主超百位,清華北大和世界一流大學差距大
    諾貝爾獎是當代最權威的科學獎項,尤其是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三大自然科學類獎項,被普遍視為相應領域最有聲望的獎項。由於大部分諾貝爾獎得主都是由大學培養的,工作單位也多是大學,因此,觀察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數,能從側面反映各大學甚至各國的基礎學科研究實力。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總人口不到4000萬(還沒有上海和北京2個城市總人數多),可從諾獎頒布以來,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Alice Munro原名Alice Laidlaw ,1949年時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就讀期間成績優異,連續2年獲得獎學金。
  • 背景資料:歷屆有趣的諾貝爾獎得主
    ■首屆諾貝爾獎得主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屆諾貝爾獎頒發的5個獎項得主分別是:因發現X射線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德國科學家倫琴。因化學動力學和滲透壓定律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荷蘭科學家範託霍夫。
  • 諾貝爾獎得主如何花百萬獎金:愛因斯坦留給妻兒
    1.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地利女作家艾爾弗裡德·耶利內克)當記者詢問獲得諾貝爾獎對她意味什麼時,耶利內克稍有停頓然後說:「當然是財務獨立。」其實很多諾貝爾得主都在著名的院校工作。獲得獎金後,他們都會採用世俗的方式花掉這筆資金,如償還抵押貸款、買車或者存到銀行。
  •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中已有3名女性!
    諾貝爾獎在世界範圍內通常被認為是頒獎領域內最重要也是最有價值的獎項。能得到諾獎,對一個科學家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譽。由於種種原因,諾貝爾獎得主中男性所佔的比例很大,而女性則是寥寥無幾。不過看了2020年已公布的諾獎得主名單你會發現,已有3名女性獲得了諾貝爾獎!不少網友紛紛表示:提氣!真是風採不輸男兒!諾貝爾化學獎:2名得主都是女性!
  • 14位諾貝爾獎得主頻頻到訪這所985高校!
    諾貝爾獎,旨在表彰"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如果能親身實地聽一堂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課,對於在校大學生來說肯定是大有裨益。在電子科技大學,你就可以與諾獎得主面對面,走進大師的精神世界,感受科學精神和治學思想。本期推送,讓我們一起回顧那些來過成電的諾獎得主們!
  • 瑞士憑什麼出了28個諾貝爾獎得主?
    身為一個人口只有800萬的小國,瑞士一共培養出了28名諾貝爾獎得主。獲獎人數排在世界第7位(前6位分別是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瑞典、俄羅斯),而瑞士則是世界上諾貝爾獎獲得佔國民比例最高的國家,根據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的一項統計,瑞士每100萬人中就有1.111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 多少諾貝爾獎得主晚節不保|大象公會
    其中尤其臭名昭著的,就是某些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病」英文網際網路上有個詞叫「諾貝爾病」(Nobel Disease)。它指的是大量諾貝爾獎獲得者在獲獎之後,會去從事偽科學或迷信研究的現象。理性主義者列出了一長串「諾貝爾病」患者的名單,目前這些晚節不保的科學家有三十多位,並且還在不斷增長。
  • 諾貝爾獎已經全部公布,那麼諾貝爾獎得主用英語怎麼說,諾貝爾的那些獎項的英文又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共有六大獎項,那麼這六大獎項的英文分別是什麼呢?我們去諾貝爾獎的官方網站上看下就知道了,諾貝爾六大獎項分別是:1.  The Nobel Peace Prize 諾貝爾和平獎  2.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諾貝爾文學獎   3.
  • 諾貝爾獎2020,創歷史新高!4位女性(3科學家1詩人)獲獎
    Alter)、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M·賴斯(Charles M. Rice)3人獲得。1964年,與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後來被認為是B肝病毒的一部分。他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