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電影篇——即使身處陰溝,仍要仰望星空

2020-09-23 bigfun畢方

文丨來碗油潑@bigfun社區

宇宙中本只有氫和氦,其他的元素都來自破碎的星星;

所以,我們都是星星的碎片,是星星存在過的痕跡。

太空題材作為科幻的「常青樹」,已經活躍了許多個年頭。相信說起科幻作品,你心裡一定會有一部分屬於那些太空題材的作品。

探索

問起人們對未來技術的展望,想必都會回答這兩個方向:

數位化 | 走向太空

相比於「數位化」在近些年的昌盛,「太空幻想」的出現就早得多了。

◎揭開科幻電影的序幕

1902年,此時電影剛剛出現不到十年,一部靈感來源於凡爾納[1]《從地球到月球》和威爾斯[2]《最早登上月球的人》的電影被有著「電影魔術師」之稱的法國導演喬治·梅裡埃帶到了大眾的視野裡。

儒勒·凡爾納[1]: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因其作品之多,傳世之廣,影響之大,被後世譽為「科幻小說之父」。主要作品包括《海底兩萬裡》《八十天環遊地球》《神秘島》等。

H·G·威爾斯[2]:同樣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的英國著名小說家,創作涉及領域極廣,且影響深遠,創作過「時間旅行」「外星人入侵」「反烏託邦」等許多熱門話題。

PS:另一位「科幻小說之父」便是雨果獎的雨果——雨果·根斯巴克,也稱「科幻雜誌之父」。

《月球旅行記》——1902

(本片bilibli就可以看到——連結地址)

這部僅不到14分鐘的影片即使沒有聲音(現在聽到的聲音都是後期修復時添加的),沒有字幕,背景也都是手繪的,但它成功的講述了一個完整的,對當時的人們來說充滿創意的故事——五個科學家搭乘由大炮發射的炮彈艙抵達月球,遭到月球人襲擊。

1902年是什麼概念呢?

1912年溥儀退位,大清亡了。而人類第一次登月發生在1969年,執行登月的阿姆斯特朗1930年才出生。

由於本片出現之早,影響之大

《月球旅行記》被後世視作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

開創了繁榮至今的「太空題材」電影;

揭開了科幻電影的序幕。


◎「幻想」的百花齊放

《月球旅行記》之後,科幻電影走入了觀眾和創作者們的眼中。

但此時天文物理等科學對普通觀眾而言是個非常遙遠的東西,觀眾對於太空的認識非常有限,可能是為了迎合觀眾,當時的「太空」往往是個純粹的幻想世界。

而那時的觀眾眼裡最具象化的太空元素恐怕就是各式各樣的「外星人」「異星怪獸」;

所以這時的太空科幻更像是架在科學元素上的奇幻作品。

此時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是科幻電影的最大賣點

《世界大戰》——1953

本片改編自威爾斯的經典小說,也是史匹柏拍攝的《世界大戰》的原型。講述了一群火星人因為火星環境變化生存艱難,跑到地球試圖武力搶奪生存區域,在人類一敗塗地之際卻因為細菌病毒火星人最終失敗的故事。

片中的「三原色火星人」和「死光炮」留下的印象還是蠻深的。

基於人們對「未知」抱有的恐懼,這種充滿惡意的外星人在電影中很常見。

但也不是所有的外星人都是敵人。

《地球停轉之日》——1951

這次出問題的不是火星,而是地球。

隨著科技的發展,由於汙染等原因地球面臨危機,這時外星人出現了,他們懷揣著友好前來幫助人類,而地球人卻並未領情,甚至發起了攻擊。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誕生於冷戰背景下,所以片中「好戰,猜忌」的地球人是在傳達美蘇對立的緊張局勢下人們對戰爭的擔憂。

在這段時期,諸如此類的「外星人」「異星怪獸」層出不窮,且形態差別迥異,各有千秋。可能直到ET的出現,的這幅模樣有了一定的統一。

上邊提到的這兩部作品在21世紀都有了新的翻拍。

(上為世界停轉之日2008版,下為世界大戰2005版)


◎「科學」的硬核加盟

1902年之後科幻電影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各種奇妙的幻想相繼在熒幕上盛開。

但一些野心勃勃的創作者並不願簡單的沿著前人走過的路前行,他們想要一條不一樣的科幻電影之路。

《月裡嫦娥》——1929

德國導演弗裡茨·朗在《大都會》獲得極大成功後不願止步,他同《大都會》編劇特婭·馮·哈堡創作了這部《月裡嫦娥》。

不同於《月球旅行記》這類偏「幻想」的科幻,《月裡嫦娥》在「科學」上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弗裡茨·朗甚至請來了火箭專家準備製作一個真的火箭用於拍攝,後來由於成本和時間等方面的考慮才放棄。

但本片在「科學」方向仍可以說走了很遠。他極其寫實的展示了多級火箭,導流槽,入月軌道,反推緩衝等,也最先對太空失重環境進行藝術的刻畫。而本片在火箭發射時的細節甚至影響到了後世的航天事業,包括火箭發射倒計時等。

要知道直到1926年人類的第一枚無控液體燃料火箭才升空。

所以《月裡嫦娥》的硬核和超前都是顯而易見的。

但在當時,《月裡嫦娥》取得的成績並不算突出。

新的嘗試還需繼續。



幾十年後

戰爭結束,冷戰開始;

美蘇爭霸使得科技極速發展,探索太空終於被提上日程。

1957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升空。

1961年,載人航天成為現實。

1969年,人類登月實現。

大眾對太空有了更多的認識,也對科技有了更濃厚的興趣。

一些導演便抓住了機遇。

《2001太空漫遊》——1968

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花費了四年時間,拍攝出這一部「裡程碑式」的巨作《2001太空漫遊》(下稱《2001》)。電影《2001太空漫遊》與原著同名小說一樣都成為了傳世之作。

許多人看完本片後的第一感受都是「看不懂」,就連編劇克拉克[3]和導演庫布裡克自己都無法做出完美解讀。這種晦澀難懂的觀感讓一部分人對本片「深惡痛絕」,又讓一部分人把本片「奉若神明」。

阿瑟·克拉克:當代最著名的科幻作家,阿瑟 ·克拉克獲得了三次雨果獎、三次星雲獎,於1986年被美國科幻與奇幻作家協會(SFWA)授予了終生成就獎 ——大師獎。

但本片無論是音樂、影像來說都具有的「開拓」意義,及對後世的深刻影響都是毋庸置疑的。

•片中所用的音樂《藍色多瑙河》被NASA用作太空人的起床鈴聲。也成為許多西方人心中最能代表太空的音樂。

•啟蒙了Yann LeCun走上AI研究之路,啟發了蘋果的整個產品線,包括ipad,聲紋登錄等。

•阿波羅號上天后在飛船內播放了《藍色多瑙河》。

•史匹柏,諾蘭,詹姆斯·卡梅隆,喬治盧卡斯等許多電影人都是狂熱的《2001》粉絲,都曾公開聲明自己深受《2001》影響和啟發。

•「我的一切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指原著)的拙劣模仿。」

——劉慈欣

《2001》通過凝練的影像「把整部影片開放給觀眾」,實現了導演所希望的「讓觀眾拉開與現實的距離而對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及命運展開深刻的哲學思考」。

這種主打「科學」讓「幻想」為輔的硬核科幻從此真正走入熒幕。

甚至可以說《2001》以一己之力將科幻電影拔高到了另一個高度。他挑戰了舊式影片,促使更多影片去接納更現代化的內容和表現手法。

自此開始,科幻電影在世人眼中不再只是「怪獸電影」「奇妙幻想」,他擁有了「深刻」的一面。

也證明了人文社科,天文物理這些硬核元素也可以成為科幻電影的「頂梁柱」。



發展

◎內容及技術上

科幻電影與科幻文學有著說不盡的淵源,20世紀科幻文學的蓬勃發展映射到電影領域,給了科幻電影極大的發展契機。

另一方面,電影特效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電腦特效的出現給了科幻電影用影像直觀展現浩瀚無垠的太空,群星璀璨的宇宙的絕佳機會。

劇情上有著科幻文學的扶持,畫面上有特效技術的支撐。

於是近代及當代的科幻電影成為了各種獎項的收割機。

◎類型上

「科學」與「幻想」仿佛成為科幻電影手中的「魚」和「熊掌」,雖然不是不可兼得,但是總有側重。

1>

一部分人繼續將「幻想」發揚光大,「科學」的地位甚至弱化到僅僅只是背景,「太空」只作為他們展開故事的舞臺,不和劇情做些許的聯繫,這個「太空」就是單純的「異世界」。

劇情裡往往夾雜著動作與冒險的元素,基本上可以總結為「發生在宇宙的英雄史詩」。

這類被稱作「太空歌劇」。

比如:《星球大戰》系列;《異形》系列;《星際旅行》系列;《超時空要塞》系列;《星際之門》系列;

還有部電視劇蠻火,號稱「太空版權遊」——《無垠的太空》。

2>

另一部分人則選擇在「硬核科幻」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他們把包括物理,天文,哲學,心理學等作為推動劇情重要工具和劇情發展的線索。展現的是原則上可能發生的「未來」,他們中的許多都有很強的預測性。

這種非常硬核的「真實的虛幻」曾經由於晦澀難懂而非常小眾,直到後來才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甚至追捧。

比如:《月球》;《地心引力》;《星際穿越》;《超時空接觸》;《火星救援》;《普羅米修斯》;《太空救援》;《火星任務》等等。

◎中國的太空科幻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歐美科幻巨作流入中國市場,著實吸引了不少觀眾。不少人看到了市場,看到了科幻的魅力,所以中國本土的科幻電影也一直在摸索。

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許多人把19年稱為中國科幻元年。而後同年上映的《上海堡壘》被大家戲稱「關上了中國科幻的大門」。

其實一直有一批國人在為中國科幻努力,比如近幾年在國際闖出名堂的大劉——劉慈欣,《三體》的熱度在全世界範圍內居高不下,在國內雖然有一些批評的聲音,但這還是可以理解的,硬核科幻本就是喜歡的人趨之若鶩,不喜歡的人深惡痛絕。《三體》所獲諸多獎項已經足夠說明一切了。

有這麼一種說法:科幻電影落後科幻文學100年。正確與否我們不去探討,但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的。

要知道,科幻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反映科技水平和人們對科技的關注程度的。

所以,中國科幻又落後歐美的科幻多少年呢?

最後

即使身處陰溝,仍要仰望星空。 ——王爾德

網絡上有許多人曾問過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現在太空題材的電影越來越多?

有個回答賊有趣,他說「因為NASA缺錢了」。

你們是否也曾想過:

為什麼要投入這麼多錢和精力去探索遙遠的太空?

是為了日後徵服星辰大海?

為了末日來臨時能找尋一條出路?

還是證明人類文明在宇宙中並不孤獨?

……

希望你們能去電影裡尋找答案。

相關焦點

  • 電影太空漫遊,因為敬畏,從此我們仰望星空的意義開始不同!
    電影太空漫遊,因為敬畏,我們仰望星空的意義從此不同!歡迎大家來到南城煙柳,如果您對小編分享的文字喜歡的話,那小編真是榮幸!歡迎互動留言哦。2001太空漫遊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於1968年上映,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本片獲得當年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
  • 仰望星空,放飛心中夢想
    仰望星空以超越光速的目光追尋138億光年宇宙邊緣的風景縱觀一個無限小的奇點一聲巨響炸開時空演化成星雲、恆星、星系、簇團的宇宙壯美歷程仰望星空以哈勃深邃的鏡頭捕捉宇宙心臟的脈動目睹中子星、白矮星、紅巨星、脈衝星的妖嬈顏容以及超深場旋渦星系、星系簇團、宇宙島的偉岸身影還有馬頭星雲、玫瑰星系、創生之柱、太空禮花的絕美和震驚
  • 陳坤出品雜誌書《大宇宙》 為什麼我們要仰望星空?
    覆蓋報導全球超過22個地區的宇宙幻想,深度訪談記錄包括NASA前太空人焦立中、航天計劃尖端學者葉永烜、科幻作家劉慈欣、多領域的前衛藝術家、資深隕石獵人、民用航天推動者、航天城建設者、星戰迷等近20位地球居民的太空故事……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個關乎人類命運的終極命題:為什麼我們要仰望星空?
  • 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深海異獸》
    與《歐羅巴報告》《異星覺醒》等同類型科幻異獸影片視角不同,本片並沒有仰望星空,而是將視角下沉,沉到深深的海底。在地球最深的海溝裡,獻上一場有關異獸的饕餮盛宴。要知道目前人類載人下潛海底最高紀錄也不過是蛟龍號的7020米,遠沒有達到影片中的科技水平。
  • 推薦五部最偉大的太空電影,讓你暢遊在浩瀚的宇宙星空
    NO.1《星際迷航》系列推薦五部最偉大的太空電影,讓你暢遊在浩瀚的宇宙星空和《星球大戰》一樣,《星際迷航》有著龐大的世界觀,複雜的人物關係和盪氣迴腸的史詩故事,《星際迷航》系列一直是最受歡迎的科幻電影之一。
  • 8K「視界」我們為什麼要仰望星空?
    8K「視界」我們為什麼要仰望星空? 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氣勢磅礴的名言之一 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像映在頭頂的星辰大海 照耀著無數埋頭疾走的後人 試想,當你仰望星空 曾幾何時出現在時間和空間的某處
  • 仟葉教育:送給每一個仰望星空的孩子
    那麼此刻,正在驅動我們邁向星空、探索宇宙的原動力,就是好奇。對地球以外的世界,人們充滿了好奇與想像。雖然科技已經發達到可以讓人類探索的步伐無限延展,可廣袤無垠的宇宙仍充滿著太多神奇和神秘的未解之謎。每個仰望星空的孩子,都有探索宇宙的夢想。
  • [學習時報]王利明:仰望那遙遠的星空
    如果它的意思是指,我們要徵服宇宙,探索未知,我們要遠航大海,走向深藍,這無疑會為我們樹立遠大的理想。仰望那遙遠的星空——博大、深邃、美麗、璀璨,像是懸浮在茫茫蒼穹中的星海,又似散布在湛藍天幕上一顆顆耀眼的明珠,讓人痴迷!那遙遠的星空仿佛有一種神秘的力量,不斷激發人類發現和探索宇宙的神奇欲望。
  • 為何要仰望星空?
    人們記住的第一個仰望星空者恐怕要算泰勒了,他被譽為科學之父。記住他的另一個理由是,他過於專注,以致欲望星空時,掉入了枯井。我們的祖先尚不能像我們今天這樣理解宇宙。沒有尾氣,沒有工業汙染的天空格外美麗。它像一個倒置的海洋,深不見底。星星的亮度不一,分布不均。但古人早就發現這些晶瑩剔透的珠寶似乎鑲嵌在一個巨大的天球上,因為它們相互間的位置是固定的。而整體(對北半球)圍著北極星在轉動。
  • 「仰望星空」天文科普展開展
    7月11日,由市科協主辦,重慶科技館承辦的「仰望星空」天文科普展在重慶科技館開幕,帶領觀眾一起放飛探索太空奧秘的夢想。觀眾體驗展品「月相變化」「仰望星空」天文科普展設遙望深空、漫遊太陽系、巧量天宇三個主題展區,包含「伽利略望遠鏡」「
  • 我們都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從商業模式上就領先了今天的網紅們多一個世紀,格調段位上也不知要甩出留幾手幾對破產姐妹。當然他也不會放過吐槽自己的碼字職業:「新聞和文學有什麼區別?新聞不忍卒讀,文學沒人去讀。如此而已。」而這,似乎正是段子手這一職業風靡後世的絕佳預言。但他才不止於做一個段子手呢。王爾德的一生似乎也是一個巨大的悖論。他是一個集天使與魔鬼於一身的矛盾人物。既世故又純潔;既虛偽又真實。
  • 和孩子一起仰望星空,需要怎樣的裝備?
    有學生問那種可以仰望星空的望遠鏡要多少錢啊?就是可以看太空的那種!浩瀚的宇宙讓我興奮不已!今天在NASA網看到官方介紹,一起看看和孩子仰望星空,要多少預算。初學者在尋找具有更大光圈的望遠鏡(以獲取夜空目標的更詳細視圖並為了進一步窺視太空)而擁有更多的錢去獲得極大的對比度和清晰度。請記住,光圈越大,價格越高。初學者不打算在觀察上進行大量投入,就可以以不到100美元的價格享受60毫米望遠鏡,而預算較大的空中觀察者則可以更加接近星系、行星、星雲和月球隕石坑。
  • 仰望星空的地球之眼:世界各地的大型天文望遠鏡
    美國航天局7月23日宣布,天文學家通過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了迄今為止與地球最相近的宜居帶行星。一名俄羅斯投資家20日宣布,將提供1億美元資金給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等科學家主持的項目。該項目計劃利用大型天文望遠鏡等設備探索外星智慧生命。新項目和新發現層出不窮,不斷帶給人們新的驚喜和鼓舞。而這些項目的最大「功臣」正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大型天文望遠鏡。
  • 科技,擦亮學生仰望星空的眼睛
    科技圖書,可擦亮孩子仰望星空的眼睛,讓孩子把視角朝向遠方的天際,給他們插上了想像的翅膀。科技,激發孩子的探索與思考。科技類的圖書在給學生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給孩子們帶到了一個新奇的世界——亙古的年代、遙遠的星空、深深的海底……讓孩子們知道除了生活的這個可以看得見的世界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未知領域,可以激起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強烈願望,讓創新的意識進入他們的頭腦,把他們變成為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勇者。
  • vivo X50 Pro仰望星空,絕美星空照輕鬆呈現
    你有多久,沒有仰望星空?對於星空,人們似乎都有著夢幻般的嚮往,嚮往它神秘而又深邃、迷人而又浪漫的意境美。而對於常常奮鬥在大都市的人來說,快節奏的生活卻讓仰望星空變成了一種奢侈。近日,vivo官微發布了一組由vivo X50 Pro所拍攝的星空美照,絕美的星空再一次有了小時候的韻味。星空的美,無與倫比小時候總喜歡仰望星空,看著顆顆如鑽石般閃耀的星星在天空中大展風採。它們像是螢火蟲般,為這個黑夜提供了一絲光芒,又像是黑寶石般,暗淡中帶著微光。而在vivo X50 Pro的拍攝下,這些或明或暗的星星,也真正做到了鋒芒畢露。
  • 超時空接觸|我們都曾固執地仰望星空
    我們小時候仰望星空許下很多願望,大部分都被忘記了,但艾莉永遠記得。1994年,羅伯特·澤米吉斯一躍登上至尊寶座,可謂風光無限。因為在「永恆的1995」當中有部電影撥得頭籌,它叫《阿甘正傳》。哈登作為世界性商業巨頭,被各國視為頭號敵人,為了延緩死亡,他先坐飛機,後乘太空艙。也是他多年以前在艾莉絕望的時候投資了她的探索項目。哈登的目的似乎不是為了不死,據他說是「給人類一份禮物」。他最後死在了太空艙中,諷刺的是當時政府正在控訴他。哈登讓艾莉重返了被政府排擠的賽場。
  • 仰望星空,抬頭望向太空見到是什麼?星鏈(附觀察時間)
    以後仰望星空,將會是怎麼樣的?將會看到一條長長由圓狀物體從天空划過,星體在此時會成為背景。視頻連結:https://www.ixigua.com/6874778197947482631/星空下的星鏈發射約1小時後,第四批60顆「星鏈」衛星被送至地球上太空。2020年2月17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用一枚獵鷹9號火箭將第五批60顆「星鏈」衛星送入太空。2020年3月18日,第六批60顆「星鏈」衛星被一枚獵鷹9號火箭送入太空。2020年4月22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用一枚「獵鷹9」火箭將「星鏈」計劃第7批60顆衛星送入太空,繼續搭建全球衛星網際網路。
  • 今年春節,帶著孩子來鄭州科技館「仰望星空」吧!
    1月31號下午,「仰望星空」天文科普展在鄭州科技館一樓展廳布展完畢,一件件集聲光電於一身的新奇的展品、儀器吸引著小觀眾們搶先體驗,引領著孩子們放飛探索太空奧秘的夢想。設計「仰望星空」展覽,是希望觀眾可以通過參與體驗「走過四季」「萬有引力」「克卜勒三定律」等展項,從而進一步感知宇宙,了解宇宙、了解太陽系、了解地球,培養人對宇宙的好奇心,讓仰望星空成為一種習慣。
  • 流浪地球X復仇者聯盟,HOLF哈夫帶你一起仰望星空
    當流浪地球裡的太空救援還在感動著我們,聲勢浩大的復仇者聯盟4用震撼的視覺效果和宇宙英雄的角色塑造繼續徵服我們。面對這些英雄電影,打動人心的不僅是英雄們保衛世界、拯救地球的責任感,還有那浩瀚神秘的宇宙。隨著年齡地增長,世界的變化,遙遠的太空宇宙成了心底磨滅不去的夢,即使不能抵達,也永遠嚮往著,所以我們才會對那些宇宙的探尋一直狂熱地追逐。香港時尚潮牌HOLF哈夫推出了2019年春夏太空主題產品,陪你一起仰望星空。當我們沉迷於太空,HOLF哈夫希望連夢裡也是美麗的宇宙。
  • stellarium:用來仰望星空的手機app
    可是,真的當你仰望星空的時候,天上的星星你又能認識幾顆呢?  除了天上的月亮,摔鍋以前只認得北鬥七星,然後還有北極星。我們大多數人,雖然不能像孫連城區長那樣有閒情逸緻,但是當你抬頭看到天上那幾顆很亮又很熟悉的星星,卻又叫不出名字來,這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吧。  現在福利來了,有這麼一款手機app和電腦軟體推薦給大家。Stellarium是一款虛擬星象儀的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