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來碗油潑@bigfun社區
宇宙中本只有氫和氦,其他的元素都來自破碎的星星;
所以,我們都是星星的碎片,是星星存在過的痕跡。
太空題材作為科幻的「常青樹」,已經活躍了許多個年頭。相信說起科幻作品,你心裡一定會有一部分屬於那些太空題材的作品。
探索
問起人們對未來技術的展望,想必都會回答這兩個方向:
數位化 | 走向太空
相比於「數位化」在近些年的昌盛,「太空幻想」的出現就早得多了。
◎揭開科幻電影的序幕
1902年,此時電影剛剛出現不到十年,一部靈感來源於凡爾納[1]《從地球到月球》和威爾斯[2]《最早登上月球的人》的電影被有著「電影魔術師」之稱的法國導演喬治·梅裡埃帶到了大眾的視野裡。
儒勒·凡爾納[1]: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因其作品之多,傳世之廣,影響之大,被後世譽為「科幻小說之父」。主要作品包括《海底兩萬裡》《八十天環遊地球》《神秘島》等。
H·G·威爾斯[2]:同樣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的英國著名小說家,創作涉及領域極廣,且影響深遠,創作過「時間旅行」「外星人入侵」「反烏託邦」等許多熱門話題。
PS:另一位「科幻小說之父」便是雨果獎的雨果——雨果·根斯巴克,也稱「科幻雜誌之父」。
《月球旅行記》——1902
(本片bilibli就可以看到——連結地址)
這部僅不到14分鐘的影片即使沒有聲音(現在聽到的聲音都是後期修復時添加的),沒有字幕,背景也都是手繪的,但它成功的講述了一個完整的,對當時的人們來說充滿創意的故事——五個科學家搭乘由大炮發射的炮彈艙抵達月球,遭到月球人襲擊。
1902年是什麼概念呢?
1912年溥儀退位,大清亡了。而人類第一次登月發生在1969年,執行登月的阿姆斯特朗1930年才出生。
由於本片出現之早,影響之大
《月球旅行記》被後世視作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
開創了繁榮至今的「太空題材」電影;
揭開了科幻電影的序幕。
◎「幻想」的百花齊放
《月球旅行記》之後,科幻電影走入了觀眾和創作者們的眼中。
但此時天文物理等科學對普通觀眾而言是個非常遙遠的東西,觀眾對於太空的認識非常有限,可能是為了迎合觀眾,當時的「太空」往往是個純粹的幻想世界。
而那時的觀眾眼裡最具象化的太空元素恐怕就是各式各樣的「外星人」「異星怪獸」;
所以這時的太空科幻更像是架在科學元素上的奇幻作品。
此時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是科幻電影的最大賣點
《世界大戰》——1953
本片改編自威爾斯的經典小說,也是史匹柏拍攝的《世界大戰》的原型。講述了一群火星人因為火星環境變化生存艱難,跑到地球試圖武力搶奪生存區域,在人類一敗塗地之際卻因為細菌病毒火星人最終失敗的故事。
片中的「三原色火星人」和「死光炮」留下的印象還是蠻深的。
基於人們對「未知」抱有的恐懼,這種充滿惡意的外星人在電影中很常見。
但也不是所有的外星人都是敵人。
《地球停轉之日》——1951
這次出問題的不是火星,而是地球。
隨著科技的發展,由於汙染等原因地球面臨危機,這時外星人出現了,他們懷揣著友好前來幫助人類,而地球人卻並未領情,甚至發起了攻擊。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誕生於冷戰背景下,所以片中「好戰,猜忌」的地球人是在傳達美蘇對立的緊張局勢下人們對戰爭的擔憂。
在這段時期,諸如此類的「外星人」「異星怪獸」層出不窮,且形態差別迥異,各有千秋。可能直到ET的出現,的這幅模樣有了一定的統一。
上邊提到的這兩部作品在21世紀都有了新的翻拍。
(上為世界停轉之日2008版,下為世界大戰2005版)
◎「科學」的硬核加盟
1902年之後科幻電影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各種奇妙的幻想相繼在熒幕上盛開。
但一些野心勃勃的創作者並不願簡單的沿著前人走過的路前行,他們想要一條不一樣的科幻電影之路。
《月裡嫦娥》——1929
德國導演弗裡茨·朗在《大都會》獲得極大成功後不願止步,他同《大都會》編劇特婭·馮·哈堡創作了這部《月裡嫦娥》。
不同於《月球旅行記》這類偏「幻想」的科幻,《月裡嫦娥》在「科學」上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弗裡茨·朗甚至請來了火箭專家準備製作一個真的火箭用於拍攝,後來由於成本和時間等方面的考慮才放棄。
但本片在「科學」方向仍可以說走了很遠。他極其寫實的展示了多級火箭,導流槽,入月軌道,反推緩衝等,也最先對太空失重環境進行藝術的刻畫。而本片在火箭發射時的細節甚至影響到了後世的航天事業,包括火箭發射倒計時等。
要知道直到1926年人類的第一枚無控液體燃料火箭才升空。
所以《月裡嫦娥》的硬核和超前都是顯而易見的。
但在當時,《月裡嫦娥》取得的成績並不算突出。
新的嘗試還需繼續。
幾十年後
戰爭結束,冷戰開始;
美蘇爭霸使得科技極速發展,探索太空終於被提上日程。
1957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升空。
1961年,載人航天成為現實。
1969年,人類登月實現。
大眾對太空有了更多的認識,也對科技有了更濃厚的興趣。
一些導演便抓住了機遇。
《2001太空漫遊》——1968
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花費了四年時間,拍攝出這一部「裡程碑式」的巨作《2001太空漫遊》(下稱《2001》)。電影《2001太空漫遊》與原著同名小說一樣都成為了傳世之作。
許多人看完本片後的第一感受都是「看不懂」,就連編劇克拉克[3]和導演庫布裡克自己都無法做出完美解讀。這種晦澀難懂的觀感讓一部分人對本片「深惡痛絕」,又讓一部分人把本片「奉若神明」。
阿瑟·克拉克:當代最著名的科幻作家,阿瑟 ·克拉克獲得了三次雨果獎、三次星雲獎,於1986年被美國科幻與奇幻作家協會(SFWA)授予了終生成就獎 ——大師獎。
但本片無論是音樂、影像來說都具有的「開拓」意義,及對後世的深刻影響都是毋庸置疑的。
•片中所用的音樂《藍色多瑙河》被NASA用作太空人的起床鈴聲。也成為許多西方人心中最能代表太空的音樂。
•啟蒙了Yann LeCun走上AI研究之路,啟發了蘋果的整個產品線,包括ipad,聲紋登錄等。
•阿波羅號上天后在飛船內播放了《藍色多瑙河》。
•史匹柏,諾蘭,詹姆斯·卡梅隆,喬治盧卡斯等許多電影人都是狂熱的《2001》粉絲,都曾公開聲明自己深受《2001》影響和啟發。
•「我的一切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指原著)的拙劣模仿。」
——劉慈欣
《2001》通過凝練的影像「把整部影片開放給觀眾」,實現了導演所希望的「讓觀眾拉開與現實的距離而對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及命運展開深刻的哲學思考」。
這種主打「科學」讓「幻想」為輔的硬核科幻從此真正走入熒幕。
甚至可以說《2001》以一己之力將科幻電影拔高到了另一個高度。他挑戰了舊式影片,促使更多影片去接納更現代化的內容和表現手法。
自此開始,科幻電影在世人眼中不再只是「怪獸電影」「奇妙幻想」,他擁有了「深刻」的一面。
也證明了人文社科,天文物理這些硬核元素也可以成為科幻電影的「頂梁柱」。
發展
◎內容及技術上
科幻電影與科幻文學有著說不盡的淵源,20世紀科幻文學的蓬勃發展映射到電影領域,給了科幻電影極大的發展契機。
另一方面,電影特效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電腦特效的出現給了科幻電影用影像直觀展現浩瀚無垠的太空,群星璀璨的宇宙的絕佳機會。
劇情上有著科幻文學的扶持,畫面上有特效技術的支撐。
於是近代及當代的科幻電影成為了各種獎項的收割機。
◎類型上
「科學」與「幻想」仿佛成為科幻電影手中的「魚」和「熊掌」,雖然不是不可兼得,但是總有側重。
1>
一部分人繼續將「幻想」發揚光大,「科學」的地位甚至弱化到僅僅只是背景,「太空」只作為他們展開故事的舞臺,不和劇情做些許的聯繫,這個「太空」就是單純的「異世界」。
劇情裡往往夾雜著動作與冒險的元素,基本上可以總結為「發生在宇宙的英雄史詩」。
這類被稱作「太空歌劇」。
比如:《星球大戰》系列;《異形》系列;《星際旅行》系列;《超時空要塞》系列;《星際之門》系列;
還有部電視劇蠻火,號稱「太空版權遊」——《無垠的太空》。
2>
另一部分人則選擇在「硬核科幻」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他們把包括物理,天文,哲學,心理學等作為推動劇情重要工具和劇情發展的線索。展現的是原則上可能發生的「未來」,他們中的許多都有很強的預測性。
這種非常硬核的「真實的虛幻」曾經由於晦澀難懂而非常小眾,直到後來才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甚至追捧。
比如:《月球》;《地心引力》;《星際穿越》;《超時空接觸》;《火星救援》;《普羅米修斯》;《太空救援》;《火星任務》等等。
◎中國的太空科幻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歐美科幻巨作流入中國市場,著實吸引了不少觀眾。不少人看到了市場,看到了科幻的魅力,所以中國本土的科幻電影也一直在摸索。
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許多人把19年稱為中國科幻元年。而後同年上映的《上海堡壘》被大家戲稱「關上了中國科幻的大門」。
其實一直有一批國人在為中國科幻努力,比如近幾年在國際闖出名堂的大劉——劉慈欣,《三體》的熱度在全世界範圍內居高不下,在國內雖然有一些批評的聲音,但這還是可以理解的,硬核科幻本就是喜歡的人趨之若鶩,不喜歡的人深惡痛絕。《三體》所獲諸多獎項已經足夠說明一切了。
有這麼一種說法:科幻電影落後科幻文學100年。正確與否我們不去探討,但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的。
要知道,科幻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反映科技水平和人們對科技的關注程度的。
所以,中國科幻又落後歐美的科幻多少年呢?
最後
即使身處陰溝,仍要仰望星空。 ——王爾德
網絡上有許多人曾問過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現在太空題材的電影越來越多?
有個回答賊有趣,他說「因為NASA缺錢了」。
你們是否也曾想過:
為什麼要投入這麼多錢和精力去探索遙遠的太空?
是為了日後徵服星辰大海?
為了末日來臨時能找尋一條出路?
還是證明人類文明在宇宙中並不孤獨?
……
希望你們能去電影裡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