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市場形勢下,鋼鐵企業為什麼普遍虧損?質量問題如何制約著鋼鐵行業的發展?鋼鐵企業未來產品結構調整的方向何在?
「2011年,在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員企業)所產粗鋼中,有61.1%屬於普通質量鋼。總體上看,中低檔產品佔主流。」日前,在談到我國鋼材的質量情況時,中國金屬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翁宇慶表示,「我們亟待在成本基本不增加的條件下大幅度提高鋼材品質,實現減量化發展。」
鋼材消費與GDP相關性減弱
在比較了我國鋼材表觀消費量與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之後,翁宇慶表示,我國鋼材的供需狀況已進入轉變期。
從1999年~2011年這十多年的變化過程中可以看出,鋼鐵行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在2002年之前,鋼材消費增長與GDP增長基本一致,且鋼材大體上供不應求;從2002年到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隨著基本建設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增加,鋼材消費增長大於GDP增長;在金融危機之後,隨著「4萬億」投資,鋼材消費有所增長,但在「後4萬億」時代,鋼材消費增長與GDP增長的相關性明顯減弱。
也正是隨著鋼材表觀消費量與GDP相關程度的下降,鋼鐵行業逐漸進入全行業虧損邊緣。今年上半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只有0.13%,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96%。如果剔除投資收益等,行業的主營業務利潤已經是負值。
據翁宇慶介紹,為了釐清包括鋼鐵在內的許多結構材料領域產生虧損的主要原因,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調查。調查結論顯示,從宏觀層面來看,鋼鐵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遇到能源、資源、環境「瓶頸」效應:我國年產約7億噸鋼材(佔全球約45%),消耗大宗原燃料,能耗高、汙染嚴重、周期長,致使上遊供應的能源、資源價格上升,生產運行維艱,呈無利運行狀態;從技術層面來看,由於質量標準普遍要求不高,前些年產能急劇擴張帶來了很多質量問題,市場上中低檔產品佔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