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抗體藥物研發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2020-11-24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幾年來,隨著全球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醫藥行業的開發方向逐漸從化學小分子藥物轉向生物藥。

首先,我們需要釐清生物製品、生物製劑的相關概念。根據美國FDA關於生物製品的定義,生物製品主要分為四類:血液製品、疫苗、蛋白以及細胞/基因治療產品。

其中,血液製品和疫苗都已經有多個產品在國內市場銷售,並且這些產品的開發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但這些產品尤其是疫苗多是計劃經濟下的產物,生產廠家多集中於國有企業以及一些科研機構。由於市場沒有充分競爭,所以對於質量要求以及工藝優化的動力也不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血液製品大部分還是採取傳統的低溫乙醇法以及部分工藝路段柱層析法,而對於國際上先進的全程柱層析技術國內還沒有一家進行採用。疫苗也是同樣的問題。

而重組蛋白以及抗體藥物是近20年內興起的新興的生命科學技術。國外的抗體藥物最早的於1992年上市,整個商業進程不過短短20多年。國內的生物技術的發展則有賴於21世紀初期培養的大量的生物技術型人才、國家政策的扶植以及大量資金的湧入。本文將說明國內抗體藥物的研發現狀以及目前存在的相關問題。

國內上市情況

進口藥一統天下,只有少數幾家國內藥企可商業化生產

截至2017年6月,全球一共批准了63個抗體藥物,其中單抗57個,具有抗體功能的受體-FC融合蛋白為6個。

根據鹹達數據V3.2,在國內共有10個單抗獲批進口,考察這些單抗產品在全球首次上市時間以及在國內上市的時間,平均相差5年。其中,西妥昔單抗在國際以及國內上市的時間差最短,只有1年;時間差最長的是依那西普,國外上市時間和國內上市時間相差12年。

此外,申報這些單抗產品的生物類似物的廠家數量,比化藥少了不少。無論是在臨床還是生產的申報,均在5個廠家以下,充分說明單抗的商業化生產還是集中在少數玩家的手裡。

相較國內進口單抗一統天下,國內只有3個廠家的單抗產品能夠進行商業化生產,分別是:2006年上市的中信國建的益賽普,2008年上市的百泰藥業的尼妥珠單抗以及2013年上市的四川康弘藥業的康柏西普。

CFDA近幾年也批准了上海賽金生物的強克以及海正藥業的安百諾。這兩個產品與益賽普一樣,均為恩利的生物類似物。由於益賽普在2006年上市,且定價較低,根據IMS的數據,目前在市場上的銷售規模約是原研恩利的6~8倍。

尼妥珠單抗在2014年的銷售收入約為1.2億元左右。康柏西普2014年第一年上市的銷售收入約為2500萬元左右。

而其他大量的生物類似物以及全新單抗,還在申報或臨床研發的進程中。

國內主流研發企業

研發轉型是生物藥的主要發展方向

根據鹹達數據V3.2的數據,目前國內共有103家企業涉及單抗藥物的研發和申報。其中,齊魯製藥進行申報的單抗個數最多,有9個項目在進行相關申報;其次是上海復宏漢霖以及嘉和生物。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根據現有的單抗藥物申報的廠家,可以看到湧入這個領域的廠家主要分為這幾類:

一是頗具研發實力的綜合性藥企,以齊魯藥業、正大天晴和海正藥業等為代表。

齊魯藥業原來的支柱產品為注射用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申捷)以及小分子腫瘤藥物,現在大規模的單抗產品的申報可以作為原來腫瘤產品的延伸。正大天晴為仿製藥企業中的領頭羊,因此仿製生物產品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海正藥業在化藥時代落後於恆瑞,但生產實力不容小覷,其全面進軍重組蛋白產品以及單抗產品,寄望在生物製劑中扳回一局。

二是具有生物技術研究背景的公司,以復宏漢霖、嘉和生物、信達生物等為代表。這類企業的大多數創始人擁有一定的技術背景,團隊中的核心成員也多在大型生物藥企業中從業,且具有一定的生物藥開發、商業生產相關經驗。

三是高校研究所等,主要是一些科研院校的研究項目進行的相關申報。隨著學術界與產業界日益緊密聯繫,這些項目可能之後會轉手給一些期望轉型、資金充足而技術缺乏的企業。

生物類似藥發展瓶頸

生產的落地及成本競爭,是商業化的瓶頸

不同於化藥的生產,生物產品的生產門檻更高。從細胞培養、質粒的構建、產物的表達、下遊純化到質量監控等環節,都需要較高的技術含量。因此,在多個場合都有人提到,生物藥商業化生產的瓶頸,除了前期研發之外,生產工藝的開發應該是國內未來瞄準抗體市場的企業最應該關注的地方。

生物藥不同於化藥,無法精確地線性放大產物,產物的獲得依賴於對於各個生產環節條件的摸索、調試以及長期的經驗。因此,國內目前大量申報的抗體項目,如果沒有相關穩定工藝的保證,未來的商業落地之路還是相當艱難。

由於抗體藥針對的是相對單一的適應症,因此在生產時就需要了解準確的市場需求,而不是根據所搭建的生產線的規模進行較為隨意的開發。比如生產車間做多大規模,不僅僅依靠發酵罐的大小,更有賴於單位表達量的提高。由於我國大量開發的抗體項目均為仿製產品,因此縮減單位的生產成本才是這些項目未來能夠存活下去的唯一途徑。這就需要我們在抗體開發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生產工藝的開發,提高細胞的表達效率。

眾所周知,抗體藥的生產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前不久,百濟神州牽手廣州開發區擬投22億元建立抗體生產基地,而藥明生物也投資了1.5億美元建設生產廠房。基於如此之高的廠房建設成本,各種創新型的中小型生物技術公司最終可能會選擇代工來完成項目的商業化落地。而在2015年發文的藥品上市許可管理制度(MAH)更保證了這一路徑實施的可行性。

結語<<<

國內抗體藥的研發還是以生物類似藥的開發為主。但由於生物藥的特點,生物仿製藥的開發相比化學仿製藥更具有挑戰性,其中最大的挑戰在於生產工藝的技術性上,因此國內的廠家在制定項目開發計劃時,生產工藝的開發選擇、GMP管理等生產相關的事宜,需要比化藥生產更早考慮和設計,這樣才能在後續的單抗市場中進行更多的商業活動,才能與原研產品競爭。

相關焦點

  • 抗體偶聯藥物國內研發現狀及企業布局分析
    抗體偶聯藥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已經成為國內外抗體藥物研發的新熱門方向,國內企業紛紛跟隨布局,已有二十餘款產品進入IND及臨床階段,抗體、連接子、毒素分子等方面的專利技術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 2019年國內抗體藥物市場和臨床研究現狀
    作者:彭夢娟抗體藥物已經成為治療腫瘤的重要產品。國內各大藥企也將抗體藥物作為研發重點,也是藥企開拓市場的明星產品。本文主要分析了國內抗體藥物的市場潛力和熱門靶點抗體藥物的研發進展。
  • 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及市場現狀
    單克隆抗體藥物的靶點主要集中在 HERTNF、CD20、PD-1 /L1、VEGF以及CD3,其中靶向HER2的單克隆抗體藥物數量最多,作用機制是下調HER2 表達水平並抑制腫瘤生長。靶向TNF-α的單克隆抗體藥物數量排名第二,作用機制是中和血液中游離型TNF-α和免疫細胞表面跨膜型 TNF-α活性,阻斷TNF-α 與 I型TNF-α受體p55及II型TNF-α受體p75的亞基結合。
  • 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發展趨勢以及未來的挑戰
    迄今美國FDA已經批准上市了幾十種治療性抗體藥物,抗體產業增長迅猛,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國內外處於臨床前、臨床研究的各類生物技術藥物中也以抗體類製品最多,其中則以抗腫瘤抗體藥物最多。  這其中除了單抗之外,新型抗體的開發也各施所長,其中包括雙特異性抗體以及抗體偶聯藥物(ADC)。就開發熱點而言,當然要數PD-1/PD-L1單抗、ADC藥物、以及雙特異性抗體了。
  • 盤點:國內學術界從事抗體藥物相關研發的科研機構和重點實驗室
    抗體藥物(和其他生物技術藥物)的開發周期漫長,技術壁壘較高,優質產品的推出的背後是紮實的學術積累、高效的產業轉化和成熟的商業運作,在這幾點上,國內業界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在這裡,筆者想藉助華人抗體協會的平臺,向大家介紹國內學術界從事或專注抗體藥物研究開發的科研機構或其下屬的重點實驗室,帶大家一覽國內學術界在這一領域的積累和布局情況。
  • 針對GPCR家族的抗體藥物研發
    以GPCR為靶點的抗體藥物開發方法的發展現狀GPCR的7個跨膜區的結構特點以及天然的低表達率,使得有生物學活性的可溶性GPCR抗原難以製備,篩選困難。目前GPCR抗原製備有多種方法,但都存在各自的缺陷[10]。
  • 聚焦抗體研發新思路新發現——2018新型抗體藥物論壇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結構複雜不穩定、大規模生產複製困難、研發周期長,生產成本高等。抗體工程等新技術的應用將抗體藥物研髮帶入了新的發展空間。目前人們通過對抗體結構的改造,發展出了抗體藥物研發的一些新方向,如抗體偶聯物、雙特異性抗體、單域抗體(又稱納米抗體)等新型抗體。多個新型抗體藥物已經在歐美同期註冊或開展臨床。
  • 2020年全球抗體偶聯藥物(ADC)行業研發現狀及趨勢分析 美國領先...
    原標題:2020年全球抗體偶聯藥物(ADC)行業研發現狀及趨勢分析 美國領先全球、中國緊隨其後   隨著ADC藥物研發技術的不斷突破,越來越多的ADC藥物接連上市
  • 全球抗腫瘤抗體藥物發展現狀及趨勢
    抗腫瘤抗體藥物發展現狀 1.1 抗腫瘤抗體佔據全球獲批抗體藥物的半壁江山,市場逐年攀升 抗腫瘤作為目前抗體藥物臨床應用最廣泛的治療領域之一,從1997年首個抗腫瘤抗體藥物利妥昔單抗(羅氏)上市,截止2018年11月,已有35
  • 洞察| 全球抗腫瘤抗體藥物發展現狀及趨勢
    一 抗腫瘤抗體藥物發展現狀1.1 抗腫瘤抗體佔據全球獲批抗體藥物的半壁江山,市場逐年攀升近年來,隨著新抗體藥物的研發及已上市抗體藥物在腫瘤領域適應症的不斷擴展,抗腫瘤抗體藥物市場整體增速明顯,2017年整體市場達428.06億美元。
  • 瞭望|新冠抗體藥物研發突破
    得益於研發團隊反應速度快、企業介入研發過程早、主管部門支持力度大等原因,我國團隊可能在全球第一批拿到中和抗體藥物臨床試驗批文中和抗體藥物可能具備了在沒有疫苗時被動預防感染,以及感染後有效治療的雙重效果中和抗體藥物主要應用於中、重症患者,如果能夠防止中等症狀患者向重症發展,使用中和抗體藥物相當划算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扈永順
  • 全球抗體藥物研發進展對中國的啟示
    6月22日,第三屆中國生物製藥峰會暨精準醫療發展論壇上,來自湯森路透的周峰博士,為我們帶來了《全球抗體藥物研發進展對中國的啟示全球的生物藥,尤其單抗藥,普遍呈現非常好的趨勢,僅2014年,美國FDA就批准了40多個單抗藥物,2004年-2013年十年中,抗體藥在全球範圍內的增長趨勢為23%-24%,2014年十大暢銷藥中,生物藥佔了7個,其中6個是抗體藥,凸顯了抗體藥物的強勁趨勢。
  • 2025年國內抗體藥物市場規模可能會超過300億
    1997年,抗體藥物的全球銷售額僅為3.1億美元;而2015年全球抗體市場規模已經超過700億美元。抗體藥物發展4大趨勢 近些年來,抗體藥物的發展呈現了以下幾個趨勢: 第一,隨著第一代重磅抗體藥物專利相繼到期,抗體類似藥的研發越來越受到重視。
  • 未來十年如何面向國際,布局中國抗體藥物研發?
    要聞 未來十年如何面向國際,布局中國抗體藥物研發?藥渡經緯信息科技創始人、董事長CEO李靖博士在「2020深圳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做了《未來十年如何面向國際進行中國抗體藥物研發的布局》的報告。抗體藥物發展概覽最近,藥渡做了大量的工作來梳理抗體藥物全球的發展趨勢和中國的研發情況。
  • 抗體藥物研發,或是疫苗成功前的最大希望!
    再生元、禮來、安進和Vir Biotechnology正在領導一場抗體藥物研發競賽,為的是開發出能夠短期保護人群免受SARS-CoV-2感染或幫助治療暴露或感染者的療法。它們可能比目前的治療標準——瑞德西韋更有效。 不可否認,即使抗體藥物研發成功,也無法解決這一流行病。因為這類藥物的療效是暫時的,而且對於生產製造工藝有一定的要求。
  • 第941期·特應性皮炎之抗體類藥物突圍戰
    本次沙龍攫取主講人的項目經驗,以特應性皮炎為切口,縱觀抗體藥市場,講解清晰而詳細。沙龍主題為:特應性皮炎之抗體類藥物突圍戰。 李嘉敏女士 本次沙龍言簡意賅,分塊清晰,主題分為三部分:特應性皮炎行業現狀、新藥研發的機遇與挑戰,最後介紹立項/突圍的考量點。而在特應性皮炎行業現狀板塊,也細分為:全球皮膚疾病藥物市場規模、全球特異性皮炎藥物市場規模、全球特異性皮炎在研生物藥研究進展三小塊。
  • 中國抗體藥物的國際化地位在哪裡
    這些資源的投入,也使得目前開發中的品項有多項早期產品沒有的特質,不論在生物特性、工藝開發、臨床用劑,以及臨床使用上,擁有很多的特點與優勢,其最後能帶給病患好處的目標,也越來越容易達成與認證。3.國內單抗研發的近況國內對於單抗藥物的需求,由於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關係,市場需求大量增加。
  • 2018年全球抗體藥物市場現狀及前景分析 專利集中到期是最大利好
    全球抗體藥物市場發展現狀:規模及產品數量穩步增長   目前化學製藥工業新藥的推出速度已經逐步放緩,而隨著新靶點的大量發現,單抗類藥物的研發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
  • 第十屆抗體藥物及新藥研發高峰會總日程——EBC2020
    第十屆抗體藥物及新藥研發高峰會作為EBC四大主論壇之一,今年將特別圍繞「抗體產業化發展之路」、「抗體藥物研發進展」、「創新藥物前期研究及開發關鍵」、「抗體偶聯藥物開發全流程」」抗體藥物產業閉門會議」等抗體藥物產業最為關注的方向展開深入探討!
  • 全球抗腫瘤抗體藥物概況
    抗體類藥物在腫瘤領域可謂大放異彩,臨床應用最多的領域即為癌症,其次為自身免疫病,以及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應等 [1] 。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看看目前全球主流醫藥市場上的抗腫瘤抗體藥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