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期·特應性皮炎之抗體類藥物突圍戰

2020-11-24 騰訊網

6月12日,高聖沙龍第941期由東方高聖投資銀行總部北京團隊分析師李嘉敏女士獻講。本次沙龍攫取主講人的項目經驗,以特應性皮炎為切口,縱觀抗體藥市場,講解清晰而詳細。沙龍主題為:特應性皮炎之抗體類藥物突圍戰。

李嘉敏女士畢業於世界50強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生物醫學專業,在此之前,曾於康哲業務發展部和藥渡負責創新藥篩選、立項評估、盡調、行業研究等工作,完成50多個創新藥項目立項評估,是2個海外上市公司項目投後管理負責人,也是Sun Pharma Cequa項目負責人,參與Sun pharma仿製藥及其子公司旗下數款505b2項目,推動海外新藥進入中國。擁有豐富的創新藥立項、仿製藥立項、投後管理經驗。

李嘉敏女士

本次沙龍言簡意賅,分塊清晰,主題分為三部分:特應性皮炎行業現狀、新藥研發的機遇與挑戰,最後介紹立項/突圍的考量點。而在特應性皮炎行業現狀板塊,也細分為:全球皮膚疾病藥物市場規模、全球特異性皮炎藥物市場規模、全球特異性皮炎在研生物藥研究進展三小塊。關於皮膚疾病藥物市場規模,我們的關鍵詞是「進步空間」。2018年,全球皮膚疾病用藥市場規模達294億美元,相比之下,國內規模僅77.8億元。與全球市場相比,國內皮膚領域市場用藥結構差距較大,多以傳統化藥為主,抗體類藥物未納入銷售TOP10。

李女士展示出許多組數據,介紹了全球特異性皮炎外用藥物市場規模,以及1996年以來全球在研的藥物數量。相較於化學小分子,生物藥在特應性皮炎中的研發熱度在2012年之前一直處於被忽略的地位,自2017年全球首個特應性皮炎靶向生物製劑Dupixent.獲批後,特應性皮炎的靶向生物治療時代迎來了春天,研發模式從傳統化藥模式逐漸向靶向生物遷移。而單克隆抗體是全球特異性皮炎領域生物藥研發的主力軍,從目前全球特應性皮炎領域生物藥研發進度來看,約1/2為單克隆抗體;第二代抗體類藥物——雙特異性抗體尚未應用於人體試驗,仍處於臨床前期。在研生物藥靶點分布方面,IL家族為國內外企業靶點布局的著重區域,IL33佔比最大。

正因為我們的進步空間是巨大的,所以,新藥研發同時也擁有良好的機遇與豐富的挑戰。在介紹了特應性皮炎的原理之後,李女士又細細分解了它的市場,特應性皮炎好發於兒童,目前中國市場缺乏可靠的流行病學數據,再加之各級醫院對AD認知和診斷能力的不同,容易導致疾病的誤診或漏診。根據公開數據來源,特應性皮炎大約佔醫院皮膚科門診病人量的10%,而在全球範圍內,兒童中的AD患病率約為15-20%,成人AD患病率為1%-3%,以此來估算中國發病率:兒童為17%,成人為2%,儘管潛在患者人數約6660萬人,然而正確的診斷率和規範的治療率仍是主要的市場阻力,以90%治療率推測,國內AD市場約599萬人。

國內外特應性皮炎領域生物藥布局差異明顯,全球範圍內,在研藥物類型多樣,但以單抗為主。其它類型,如細胞療法、寡核苷酸,雖有少數處於2、3期臨床,但其療效不如單抗類產品。融合蛋白、肽、重組因子等,多處於臨床前期,尚未施用於人體。故主講人又做了一番海外企業在研代表性生物藥對比,同時也介紹了國內企業相關生物藥布局和國內特應性皮炎市場空間推算。

壓軸部分顯然是重中之重,立項/突圍考量點大致為四點:第一,差異化競爭;第二,吃透政策法規,選擇更聰明的臨床設計和申報策略;第三,預判技術的更新和產品升級換代,避免降維打擊;第四,關注宏觀趨勢:人口種族差異,流行病學,醫療支付體系變化。何為差異化競爭?更優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更方便的給藥方式、更低的給藥頻率、充分的前期基礎研究、尋找新的未滿足的患者人群,以此找到差異化突破點。

相關焦點

  •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學部主任封衛毅:抗體與抗體類藥物
    藥師有話說|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學部主任封衛毅:抗體與抗體類藥物 2020-08-20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醫院院長助理劉玉國:消化道腫瘤大分子單克隆抗體類靶向藥物的...
    >「合理用藥·中國行動」之腫瘤合理用藥·藥師有話說第22期視頻訪談開播啦!另一類是大分子單抗類靶向藥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某某單抗」。這類藥物靶向性強、半衰期長,需要靜脈給藥,常見的有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西妥昔單抗和貝伐珠單抗等。雖然小分子靶向藥物在腫瘤常用藥物中所佔比例較大,但大分子單抗類藥物的應用同樣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在消化道治療領域的突破值得關注。在消化道腫瘤治療中,大分子單克隆抗體類靶向藥物有哪些?
  • 2020值得關注的抗體藥物|抗體|藥物|tanezumab|幹擾素
    前言截至2019年11月,共有5種新抗體治療藥物(romosozumab,risankizumab,polatuzumab vedotin,brolucizumab和crizanlizumab)已在美國或歐盟獲得首次批准,有13種新抗體治療藥物正在接受審查,這些新抗體藥物代表了治療性抗體的主要市場。
  • 抗體類藥物投資還有這些熱點
    上篇請戳:未來十年最具投資價值的醫藥細分市場已經出現生物藥的「王牌」——崛起中的抗體類藥物抗體類藥物靶向性強、療效好、副作用小,是未來最重要的細分市場。近年來抗體類藥物獲批數量顯著增加、市場佔有率節節攀升,表明抗體藥的時代已經到來。
  • 醫藥生物之抗體偶聯藥物ADC專題報告
    近年來,隨著新的接頭、小分子毒素、抗體以及靶點發現技術的不斷發展,ADC早期的問題不斷被克服,陸續有 ADC 藥物的上市,以及此類藥物在血液瘤、實體瘤中展現得良好臨床效果,ADC 市場在經歷了沉寂期後又獲得了資本新一輪的關注。1、 春風來不遠,ADC 市場漸入佳境大道且泛然,ADC 藥物研發步入火熱期。
  • 單克隆抗體技術與藥物的專利淺析
    單克隆抗體是目前發展最快的治療性生物大分子藥物,得益於其在癌症、風溼性關節炎、傳染病、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等方面的顯著療效,單抗藥的市場快速增長。本文就已經上市的抗體藥物相關專利情況及這些上市藥物的技術專利情況做以下總結。
  • 2020值得關注的抗體藥物
    前言 截至2019年11月,共有5種新抗體治療藥物(romosozumab,risankizumab,polatuzumab vedotin,brolucizumab和crizanlizumab)已在美國或歐盟獲得首次批准,有13種新抗體治療藥物正在接受審查,這些新抗體藥物代表了治療性抗體的主要市場
  • 新一代抗體藥物大盤點
    抗體藥物已成為整個製藥行業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目前,基於新一代技術平臺,有70隻產品正在進行臨床開發。本文盤點了新一代抗體藥物,包括ADC、工程抗體、多特異性抗體、非免疫球蛋白配體等。新一代抗體藥物盤點目前,基於新一代技術平臺,有70隻產品正在進行臨床開發,絕大多數都處於Ⅰ期研究中。腫瘤無疑是最主要的領域,其中50%的腫瘤單克隆抗體新藥屬於新一代抗體。這些改變將增加新產品療效,並提供產品差異化和生命周期管理的機遇。
  • 降脂治療新藥物:PCSK9單克隆抗體
    目前已有藥物如AMG145(Evolocumab)、Alirocumab已完成的Ⅱ期臨床試驗和正在開展的Ⅲ期試驗,為PCSK9單克隆抗體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了有效信息。上述藥物中,僅RN316進入並完成了Ⅱ期臨床試驗,其Ⅲ期臨床試驗SPIRE系列研究於2013年10月展開(藥物名變更為Bococizumab),其中SPIRE-1和SPIRE-2為有確切心血管事件終點大規模研究。
  • 瞭望|新冠抗體藥物研發突破
    得益於研發團隊反應速度快、企業介入研發過程早、主管部門支持力度大等原因,我國團隊可能在全球第一批拿到中和抗體藥物臨床試驗批文中和抗體藥物可能具備了在沒有疫苗時被動預防感染,以及感染後有效治療的雙重效果中和抗體藥物主要應用於中、重症患者,如果能夠防止中等症狀患者向重症發展,使用中和抗體藥物相當划算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扈永順
  • 抗體藥物專利的創造性探究
    IPRdaily導讀:醫藥企業在為抗體類藥物發明進行專利保護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對權利要求進行謹慎、嚴格、細緻地撰寫,還需要更多的關注專利申請文件的實驗數據部分,儘可能地針對每個區別技術特徵所達到的技術效果,均提供單獨的對比實驗,給出相應的數據證明,從而防止某些區別技術特徵被認定為現有技術時,其他的區別技術特徵聲稱所達到的技術效果仍能得到相應的證明
  • 下一代抗體偶聯藥物(ADCs)的策略與挑戰
    抗體偶聯藥物(ADCs)是在腫瘤治療中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抗體偶聯藥物包括三部分:重組單克隆抗體(mAbs)、共價連接的細胞毒素(作為彈頭/Warhead),二者通常被連接體(linker)連接起來。抗體偶聯藥物的設計一個成功的ADCs要有理想的靶點、特異性抗體、理想的連接體以及威力強大的「彈頭」這4個條件。
  • CDE文章 | 抗體藥物偶聯物抗藥抗體中和活性分析研究進展
    因此,ADCs 藥物的中和抗體檢測方法的設計和開發不同於常規抗體類藥物,且具有較大的挑戰。本文簡述了ADCs 藥物免疫原性分析中中和活性檢測方法及目前存在的挑戰,以期對該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借鑑和參考。治療性蛋白類藥物誘導機體產生的免疫反應可能影響藥物代謝動力學、藥效動力學、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4]。一般通過檢測體液免疫產生的抗藥抗體( anti-drug antibody,ADA) 評價大分子藥物的免疫原性。
  • 抗體偶聯藥物國內研發現狀及企業布局分析
    一、魔法子彈:歷經波折後迎來快速發展期  抗體偶聯藥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由靶向特異性抗原的單克隆抗體藥物和小分子細胞毒藥物通過連接子偶聯而成,兼具傳統小分子化療的強大殺傷效應及抗體藥物的腫瘤靶向性。
  • 推進雙抗體藥物臨床II期試驗,「友芝友」完成近2億元B輪融資
    本輪融資由同德投資領投,華大共贏、偉灃科技、三花弘道等多家投資機構跟投,所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推動公司核心產品M701(EpCAMXCD3 雙抗體)和M802(HER2XCD3 雙抗體)於2021年開展的臨床II期試驗,以及其他重點產品的開發。此前,該公司在2018年1月獲得了石藥集團領投,總計5.14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
  • 韓國製藥公司:新冠病毒抗體藥物1期臨床試驗顯示「耐受性良好」
    韓國最大生物製藥公司Celltrion表示,其新冠病毒抗體藥物CT-P59正在進行1期臨床試驗,藥物顯示出良好的耐受性,未在試驗人群中發現明顯的安全問題。該公司說:「試驗結果表明,與安慰劑相比,使用CT-P59治療可使恢復時間至少縮短44%」。
  • 聚焦單克隆抗體藥物技術瓶頸
    自從1986年全球第一個鼠源性單抗藥物Muromonab OKT3問世,全球已近有80個單抗藥物上市。迄今為止,單抗藥物已經發展到了第四代:第一代為鼠源單抗(momab),第二代為人鼠嵌合型單抗(ximab),第三代為人源化單抗(zumab),第四代為全人源化單抗(mumab)。
  • 盤點:2018年美歐批准上市的13款抗體藥物
    過去的10年中,《抗體觀察》系列文章一年一度向廣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有關抗體治療研究與藥物開發相關的數據匯總。2018年已近尾聲,筆者希望藉由Hélène Kaplon與Janice M.
  • 盤點:FDA批准的抗體藥物
    盤點:FDA批准的抗體藥物 來源:創藥網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7-02   今日/總瀏覽:1/7450
  • 未來十年如何面向國際,布局中國抗體藥物研發?
    藥渡經緯信息科技創始人、董事長CEO李靖博士在「2020深圳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做了《未來十年如何面向國際進行中國抗體藥物研發的布局》的報告。抗體藥物發展概覽最近,藥渡做了大量的工作來梳理抗體藥物全球的發展趨勢和中國的研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