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我們怎麼去檢測呢?冰點下降法。這種檢測方法需要專門的儀器 —— 冰點滲透壓計,一般醫院是沒有這樣的儀器的,所以常常我們採用的是計算公式。
有哪些計算公式呢?教材上其實寫的十分清楚,首先看看我們自己專業教材怎麼說:
無論是第5版《臨床生物化學檢驗》(P149頁),還是最新的《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技術》(P155頁),或是我們臨床生化的「紅寶書」《clinical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diagnostics》(P420頁),公式都很一致:
1.86Na++葡萄糖+尿素+9(單位都是mmol/L)
這個公式中9為經驗值,代表血漿中其他滲透物質如K+、Ca2+和蛋白質等。
再看看臨床的教材,早期的《內科學》第五版在第七章《水、電解質代謝和酸鹼平衡失常》中提到「臨床一般採用的計算公式是2(Na++K+)+葡萄糖+尿素氮(單位均為mmol/L)」,最新版本《內科學》第二十五章《水、電解質代謝和酸鹼平衡失常》中又補充提到「由於尿素氮能自由通過細胞膜,不能構成細胞外液的有效滲透壓,因此在計算時可以省略尿素氮,計算公式為:2(Na++K+)+葡萄糖」。因此臨床計算公式為:
2(Na++K+)+葡萄糖+尿素氮(單位均為mmol/L)
兩個公式計算同一個病人結果有如下差別:
內科學公式-檢驗公式=(0.14Na++2K+)-9,例如上圖病人結果代入,內科學公式比檢驗公式高17.83! 這也就是臨床質疑,為什麼我們提供的結果比他們自己算的要低!
當然內科學教材上建議的參考區間是280-310,比我們的要寬一些。但即便這樣,給臨床的感覺自然是我們結果偏低。
那麼究竟用哪個公式呢?其實滲透壓公式有很多,在Andreas S. Fazekas等發表文章「Evaluation of 36 formulas for calculating plasma osmolality」( Intensive Care Med (2013) 39:302–308 DOI 10.1007/s00134-012-2691-0)中歸納出有36個公式,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這篇文章(其中2Na++葡萄糖是一些血氣分析儀採用的計算公式),文章最後推薦的公式也並非我們上面提到的兩個。
因此,可能需要跟臨床溝通來選擇他們適用的公式。